以肢体语言表达美好情思

2022-06-10 13:27张京月
教育·校长参考 2022年4期
关键词:启发性课例舞蹈

张京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视野的开阔,以及对教育理论与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价值的认识大幅度提升。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丰台实验小学一直在积极探寻“立美教育”的教育理念,坚持 “以学创美,以美立学”,倡导学生是立美教育的参与者,更应成为立美教育的受益者、实践者,乃至传承者、创造者。为了能够进一步发挥我校舞蹈教育优势,我们结合已有教学经验,积极研发舞蹈教材,致力于将单纯的肢体训练,对应设计不同训练主题的单元版块及对应的贴近小学生生活且充满童趣的课例,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他们能够在有趣、愉悦、积极的氛围中获得舞蹈启蒙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及教育部连续出台《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文件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强化艺术教育实施力度,明确艺术教育作用与地位,指明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新方向,为艺术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

据了解,鉴于舞蹈学科的特殊性及舞蹈普及教育的实践基础,当前学校舞蹈教育中没有推广范围较广,认可度较高,兼具规范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普及性舞蹈教材。有些地区和学校虽然在研发自己的校本舞蹈课程,但尚未得到广泛推广。我校的“启发性舞蹈”课程恰好可以填补学校普及性舞蹈教学内容的空白。它将区别于专业舞蹈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身心状态及审美发展需求。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我校“启发性舞蹈”低、中段课程框架及对应课例基本完成。在不断地试讲、研讨、修改、实践中,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不断增强、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学生乐于参与舞蹈的学习,在掌握基本舞蹈常识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借用空间、队形等元素进行创编,在相互学习中成长、在展示交流中进步。

研究内容

启发性舞蹈教育活动是否适合小学生学习需求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它通过人体艺术来表现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展示生命的内在活力。在小学艺术教育中开展舞蹈教学,不仅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爱好,更符合小学生活泼爱动的特点,对学生综合智力的开发、道德品质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等,都具有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启发性舞蹈的定义 与舞蹈专业教育不同的是,启发性舞蹈属于舞蹈普及教育范畴,是针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审美的教育。它是一种通识教育,具有知识的广博性和包容性,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和娱乐健身性,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同時,启发性舞蹈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启发与引导,使舞蹈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何开展启发性舞蹈教育 如何在舞蹈课堂中将身体姿态训练与艺术形象塑造相结合,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如何帮助学生利用肢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经过反复研讨,我们决定选用“训练要点+课例”的形式进行启发性舞蹈教材的实践研究。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有趣、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课例形式,将身体训练与审美教育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此过程中,注重教师的专业示范、学生的合作创编、有效的评价机制,旨在培养学生认真模仿、主动思考、客观评价等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和肢体表现力。

如何评价启发性舞蹈教材的课堂实施效果 一是关注专业知识,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舞蹈基础知识。虽然舞蹈普及教育是培养学生对舞蹈进行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审美教育。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舞蹈普及学科是一门涉及生理学、心理学、舞蹈学等多门类知识的学科体系”,应是规范的、科学的、系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规范地掌握舞蹈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良好的体态,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二是关注学生生活,让舞蹈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在舞蹈内容的选取上,除了要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更要引导学生选取身边真实的题材进行再创编。舞蹈小组合编排的过程,不仅是肢体训练的过程,更是主动思考、自我创造、成长的过程。因此,舞蹈小组合的学习与创编过程,也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同理心、责任心和团队意识。三是关注能力发展,通过组合编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人的生命活动,就有了人的舞蹈;有了人的舞蹈,才显示出人的旺盛生命力。舞蹈与生命的成长息息相关,要积极通过启发性舞蹈的教学实践,为学生创造学习与训练的学习氛围,借助校园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启发性舞蹈的组合学习与创编过程,必须经过反复的磨合与排练,将速度、力度、节奏、音乐等因素融为一体,其间还应涉及舞蹈学科特有的队形、空间等概念。因此,舞蹈组合的创作与编排,既能培养学生的舞蹈专业素养,更能促进多学科融合,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

研究方法

一是观察法:重点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二是行动研究法: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开展课例实践,相关教师通过观摩、记录并及时评课分析,进行教学目标、内容及细节等方面的调整,使课例设计得以完善。三是经验总结法:通过相关方法开展课堂实践研究,力求将舞蹈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训练肢体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审美素养。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设计编撰中年级段舞蹈课例 经过多角度的学习和反复的研究实践,结合日常教学实践经验,我们首先确定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和主题—启发性舞蹈(三、四年级适用)。在这套教学课例中,我们设计了四个单元,分别以舞蹈中的呼吸、上肢、下肢及观察为训练重点。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单纯的肢体训练对于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显得生硬枯燥,因此我们对应设计了“走进大自然”“灵动的手臂”“欢乐的舞步”“奇妙的世界”四个单元版块,及对应的“拥抱春天”“鸿雁高飞”等课例。希望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他们能够在有趣、愉悦、积极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交流,从而取得收获。

我们将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框架结构在项目组中进行了汇报,得到了郑莉教授和杨俐嘉老师的认可。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两位专家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听评了教师对“舞动四季”一课的课堂教学,并给予了肯定与指导。该课例教学展示及“跳皮筋”“快乐的芭比”“拥抱春天”“美好的一天”四个片段还在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究研讨会上进行了展示。

第二阶段:设计编撰低年级段舞蹈课例 有了中年级课例的实践基础,本学年内,舞蹈教研组又借助学校“立美杯”教学研讨月活动平台,积极探究、向下延伸,实践低年级舞蹈课例。

一是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课例框架,确立研讨主题,共享教育智慧。基于学生年龄特点,考虑到低年级小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时长短、自我约束力偏弱,但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等因素,我们计划从最基础的身体要素入手,进行不同主题的训练。在学期初的研讨中,教师们各抒己见,根据生活中的“站、走、跑、跳”为元素,提炼出四种不同的舞蹈形态,作为低年级阶段舞蹈的训练重点。将框架逐步梳理出来,每个单元一个舞蹈主题形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分别由三个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角度不同的课例作为支撑,同时也在课例中融入了德育渗透点。在接下来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依据框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大家在对框架进行分析和研究中,也各自表达了不同的看法,集体的智慧碰撞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火花,最终确立了以课例研究主题—“美化肢体动作,创造舞蹈形象,表达美好情思”。

二是人人申领任务,着手编撰课例,课前二次讨论,调整教学设计。课程理念达成共识,课例框架逐渐清晰,于是“雕像馆奇妙夜”“跑跑跑”“醉酒小猫”“摘苹果”“袋鼠蹦蹦蹦”等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课例主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些主题涵盖了“站、走、跑、跳”四种不同形态,对应了我们最初设计的单元框架。全组教师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舞蹈与生活、舞蹈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挖掘其中的舞蹈元素,关联生活实践教学,通过速度、空间、方位以及情绪变化,不断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全组的共同努力下,研讨的课例得到了完善。

三是尊重学生差异,开展课堂实践,课后集体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这是第一次为走读班授课,教学对象不同,学生们对舞蹈的领悟表达和舞蹈班的同学是有差距的,所以教师们在授课中尽量把语速放慢,把每一个节奏每一个步骤要领用最简单的语言讲解清楚。同时,我们发现走读班的同学思维更加开阔,不拘一格,所想的造型及形象更加多元化,达成预期目标。活动结束后,教師们纷纷撰写了课后反思,陈赛老师代表舞蹈组进行了课例实践的整体剖析。

研究结论

“启发性舞蹈”课程的定位是面向全体的舞蹈普及教育 基础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育艺术的通识教育,一种基础教育。“启发性舞蹈”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培养高精尖技能人才,而是为全体学生人格的完善、肢体的解放、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可能和丰厚的土壤。因此其着眼点主要不是艺术技能的传授,而是艺术知觉的开发及让学生通过基本艺术手段的掌握,获取相关的接受艺术的能力。一方面更加适合零基础的学生身体条件,另一方面兼顾了舞蹈特有的审美属性和舞蹈育人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更加关注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关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等。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发展需求,更能凸显舞蹈普及教育的本质特点。

“启发性舞蹈”课程内容强化学生生活体验 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通识素养”等理念,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科学设置舞蹈训练目标框架,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依据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并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实现“三个关联”:关联生活、关联认知、关联兴趣点。首先是关联生活,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站、走、跑、跳”使学生的观察生活能力得到提升;其次是关联认知,本次的研讨活动我们只上了课例中各单元的其中一堂课,在设计之初,我们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每个单元都是由三节课组成,在学习内容上有一个由易到难的承接关系,让学生在“站、走、跑、跳”中形成良好的舞蹈体态,为进一步的舞蹈教学做好启蒙铺垫;最后是关联兴趣,低年级的同学大多喜欢模仿小动物,喜欢游戏教学这种形式,所以我们在课堂中多用这种方法来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性舞蹈”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区别于专业型的舞蹈教育,“启发性舞蹈”多通过情境设置、游戏导入、学科整合等方式开展教学。变“灌入”为“启发”,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尝试”,变“单一的技能训练”为“多元的美育渗透”,旨在使学生在趣味性的体验中,在创造性的想象中,在科学性的训练中,在综合性的整合中身体能力得到开发,合作交流能力得到加强,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推动学生审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启发性舞蹈”课程注重 “双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教学系统中的双主体(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活动的最优化应当是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的有机统一,是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作为双主体,不是仅某一方在努力,另一方被动接受,既不能填鸭式教学,也不能是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应找到双方最契合的点,进行最优化的教育。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我们也验证了“双主体”所发挥的作用。

经过几年的研究,“启发性舞蹈”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完善了学校“立美达人”课程体系,填补了学校普及性舞蹈教学内容的空白,满足了学生多元及个性发展需要。学生在科学进行肢体训练的同时,掌握了舞蹈通识性常识,同时在模仿、创编、合作、展示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提升了肢体表现力,审美素养得到同步发展。

猜你喜欢
启发性课例舞蹈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舞蹈课
课例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