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工作的思考

2022-06-09 03:41:06温明月
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创新创业

温明月

摘要:新时代应用技术型高等人才培育时,为保证高素质人才培育的有效性,可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有效融入到大学思政教育工作当中,实现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实现预期思政教育目标,可采取以下融合工作对策,如充分运用网络思政阵地、营造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充分拓展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本文就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大学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现实路径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大学思政;创新创业;技术型人才;关系剖析;培养路径

引言:

为解决当下社会发展中,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紧缺问题,相关高校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时,可突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引领大学生的思政意识形态,为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二者关系剖析

(一)形式相通性

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分析可知,该项教育工作的开展,旨在以社会需求出发,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促使学生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要求。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路径探索时,应当分析两者之间的教育关系。通过分析可知,两者之间的形式存在一定的相通性[1]。

在开展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时,采取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游戏体验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线上教学策略、角色扮演策略等,为学生建构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对创新创业内容学习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在创业案例深度剖析过程中,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育时,为保证大学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必须对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为学生建构丰富多样的思政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鉴于思政教育思想,与创新创业育人要求的相关性,则可以在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将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合理的渗透,实现对大学生三观意识的引领,促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基于思想政治的引领,在创新创业中进行实践应用,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实力。

(二)目标一致性

在高素质人才培育战略视域下,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则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育与引领。通过对双创教育工作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可知,两者的教学目标相同,旨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提高院校人才培育输出的质量。在具体教学引导工作开展阶段,应当突出两者相互促进的互补优势,即在创新创业教育时,进行思政教育思想的渗透,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认知高度;在大学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时,契合双创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思维意识,为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铺垫基石。

(三)内容互补性

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时,应当突出思政政治的意识引领。若学生无法秉持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将使得学生的创新产业出现偏离,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地发挥。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引导时,科学合理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可筑牢学生的思想政治堡垒,促使学生形成坚韧的毅力与不怕吃苦的品格,敢于面对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挑战,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率[2]。

高校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时,为实现预期人才培育目标,则需要突出思政育人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互补性,以两者的工作融合为契机,为学生建构全新的学习实践成長体系与环境,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创新过程中,了解创业的不易与艰难,并百炼成钢,形成百折不挠的坚强品格,以及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为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与理想铺垫基石。

二、二者融合的现实工作路径

(一)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新时代高等人才培养时,为保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可将工匠精神培养,作为教学改革创新的方向,完成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工匠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创业品牌的树立、创业产品质量的把控、企业文化的建设、大学生的工作态度与职业素养等,都可以受到工匠精神的影响,促使学生在就业工作中,不断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严格自律,促使学生在创业就业过程中,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吸收内化大国工匠精神。

在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可充分挖掘出思政教育的潜在价值,引导学生对“大国工匠”具体精神与事例的学习,激发出学生内心的创新意识,主动向大国工匠进行学习,在实际工作与学习中,不断创新改革,发挥出自己的思维创造力与想象力。为实现预期教育工作目标,教师则需要合理选择思政教育素材,对创新创业资源、思政教育资料进行有效整合,有效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工匠精神[3]。

(二)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

知识型社会发展语境下,为保证高等学生,在实际就业工作中,发挥出专业优势与自身潜能,则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促使学生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笔者认为,在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时,应当从思政教育视角入手,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人格魅力进行全面教育引领,促使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4]。

(三)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社会浮躁风气影响下,部分学生出现享乐主义思潮,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全面引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需要挖掘思政教育价值,对学生的思想认知进行有效地引导,促使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不断激发自我的创新能力,为大学生今后的创新产业铺垫基石。

(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育定位分析可知,院校进行该类人才培育时,必须突出实践导向,锻炼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问题解决综合实力。基于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团队意识、创业精神得到不断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创业与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为实现预期工作开展目标,则需要基于市场人才需求导向,推动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整合相关的实践实训教育资源,在学生实践应用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渗透,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核心价值观。

(五)充分运用网络思政阵地

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为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辐射面,则需要充分运用网络思政教育资源与平台,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如现代网络直播、线上带货、电子商务、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判断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部分大学生产生浮躁情绪,且部分高校内出现攀比主义、奢靡风气、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的学业与成长造成直接影响。为保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输出的质量,则需要在思政与双创教育融合时,契合时代发展潮流,合理发挥出网络思政的教育工作价值与优势[5]。

如部分高校进行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时,将微博、微信、QQ、短视频、虚拟社区、校园网、知乎、知网等,不同的网络事物作为载体,建构全新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与形态,契合大学生的学习诉求与成长社交规律,促使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有效吸收理解。

在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下,院校可将双创教育作为契机,建构开放式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实现对各类思政教育资源与工具的整合,为学生量身打造网络思政教育课程,突出思政教育内容的实效性、趣味性、引导性、针对性,如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大学生职业创新案例、大学生下乡扶贫案例、大学生投身教育事业案例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内容,促使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教育内涵进行深入解析,不断拓展大学生的思维视野,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经验,为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铺垫基石。

(六)营造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营造与建设,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因为,在校园文化的滋养与熏陶下,可促使大学生思政认知高度的有效提升,助力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笔者认为,在我国应用技术型高等人才培育时,为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有效融合,则可以进行创新创业的思政校园文化建设,尝试将创新创业理念、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完成二者教育思想与内容的有效结合,进而实现对大学生的德育熏陶,增强学生的德育品德、职业认同感、创新实践意识。为保证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其一,大力推动校园学生社团文化的建设,鼓励学生筹办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相关的创业竞赛活动当中,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基于多样化的社团主题活动开展,邀请创业团队、企业领导,与学生开展互动问答,有效解决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疑惑,打消大学生的思想顾虑,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自信心,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为大学生今后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提供指导。

其二,院校可推动创新创业精神文化的建设,从大国工匠精神、传统民族精神、红色文化精神中,提炼出相关的精神因子,并将其进行合理整合,提升创新创业精神文化建设的高度。如部分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将高校的校史、校训,与创新创业进行有效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断拓展思政教育视野与内容,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理想。

其三,为保证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性,可契合应用技术型院校的人才培育目标,主动与合作企业、相关行业进行深入合作,联合多方资源,推动专项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有力抓手。在专项的实训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就业与成长铺垫基石。

(七)充分拓展产学研合作平台

笔者认为,通过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平台,则可以促使高校思政的教育效能得到不断提升。因为,在“产学研”合作平台运行下,可促使高校人才的精准输出,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在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育时,可基于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促使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保证大学生培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6]。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现状分析可知,学生存在社交困扰、就业焦虑、思想迷茫、价值观不牢固等问题,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阻碍了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人生成长。为此,在具体教学工作开展时,应当将思政教育课程作为抓手,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精神,形成自强不息的高贵品格,促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使命感得到有效增强,充分体现出思政教育的工作效能与价值。

由此可见,在新时期高等院校人才培育工作開展阶段,应当有效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约束,挖掘出现代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的运行价值,推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引领学生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与学习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笔者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育为例,重点阐述了高校思政教育中,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现实路径,旨在说明二者融合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在未来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培育时,应当主动改革人才培育模式,挖掘思政教育的潜在价值,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改变学生的固有认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发挥出学生的自身潜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朱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工作的思考[J].才智,2018(10):91-91.

[2]王妍洁.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工作的思考[J].品位·经典,2021(11):79-81.

[3]陈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20):79-81.

[4]邵霞琳.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研究,2018(12):69-70.

[5]韦宁照.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工作的思考[J].新丝路:中旬,2019(7):0055-0055.

[6]潘思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1):104-106.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创新创业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21:18:06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1:31:36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28:40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16:43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20:29
浅析应用技术型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