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其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有助于高校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立德树人重任目标的达成。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形成科学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培育课程思政理念把握能力;提升思政素养,形成挖掘潜在能量和利用思政资源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教学方式的能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以及强化课程思政教学反思能力。
关键词: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基金项目:洛阳师范学院2020年度校级教师发展研究项目“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养研究”;2021年度洛阳师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基金“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020年度洛阳师范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2020xjks003)。
作者简介:王向华,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南洛阳47193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5-0131-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多次重大会议,发表了一系列讲话。要求坚持把培根铸魂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石,坚持理论提升与实践同步推进,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抬头率、创新性,积极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协同体系,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模式,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效能。[1]
一、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内涵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有效实施高校课程思政,需要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发挥专业课教学的隐性育人功能,有利于提升专业课教学的育人效果,提升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水平,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教学能力是指高校课程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能力,指高校专业课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的相关活动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发挥隐性德把握能力、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能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能力、课程思政教学育人的能力。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应努力学会挖掘和利用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包括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等。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其内容和要素是灵活多变的。
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不足
(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把握能力不强
近年来,部分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问题上,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将专业课和思政课分离。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深刻,以为课程思政等同于专业课教学之类的简单政治说教,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还有课程思政工程的复杂性缺乏深刻认识。部分专业课教师自身定位模糊,认为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是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的工作,造成了教书和育人分离,即“经师”和“人师”的分割。部分教师缺乏责任意识和钻研精神,没有做到教书和育人,即育德和育才的结合[2]。專业意识能促使专业课教师和其他教师同向同行,协同促进高校学生的成长,课程思政的顺利推进。
(二)思政素养不高,思政资源挖掘利用不够
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政素养。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效性。部分专业课教师长期致力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自身研究领域的学术钻研,缺少对思政的敏锐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有待提升。在遵循专业课自身逻辑和规律的基础上,不懂如何利用思政资源进行教学,不知道该重点挖掘哪些资源,更不清楚如何整合并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科学价值引导。部分专业课教师受自身学识、能力、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局限,无暇顾及思政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课程思政资源育人的元素广度不够、课程思政内容选择深度不够、课程思政元素温度不够[3]。甚至个别教师由于师德师风问题,不能做到言传身教,成为课程思政实施过程的绊脚石。总之,思政素养的缺失,影响专业课教师利用思政资源课程育人的实施效果[4]。
(三)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单一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多样有效,直接关系到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高低。部分专业课教师在参与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且可利用的教学平台和渠道单一,影响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首先,部分教师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变为“课程+思政”的教学。将专业课教学直接改为专业课加思政课的教学,或者不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直接采取说教、单向灌输的方式,将思政元素生硬插入专业课教学中。其次,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习惯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以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给学生输出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情感培养不明显。再次,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阵地和平台局限于专业课教学的第一课堂上,忽视了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课程思政隐性育人方式以及实践育人的手段。
(四)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不足及其反思
近年来,各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对于激发高校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教学评价的效果,成为专业课教师主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障碍因素。一方面是评价主体,很多高校都把教师自评和教师之间的同行评价作为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但是教师自评和同行评价所占的比例很小。另一方面,教学评价指标。随着课程思政的实施和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和研究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但主要的评价指标仍然是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将教师的科研绩效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课程思政教学和研究所占比重过小或者流于形式,导致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术研究,影响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学和教研改革的积极性。另外,虽然很多高校都有各自教师评价的流程,但是由于课程思政方面的评价体系不够规范和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5]。
三、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培养科学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形成课程思政理念把控能力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专业课包含丰富的立德树人元素,专业课教师是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主体。这要求专业课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做好“经师”。同时,还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好“人师”,做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
首先,专业课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6]。专业课和思政课要一起共担育人重任,要求专业课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7],明确专业课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价值的载体,专业课要承担育人的功能。其次,树立正确的思政观。思政教育有显性思政教育和隐性思政教育两种形式。专业教育是一种隐性思政教育,也是针对具体的专业课程进行精准思政的教育,其“隐性”特点有效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专业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思政观,理解课程思政的含义,强化课程思政主体意识[8]。加深对课程思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育人理念是对自己的职责有清晰的认识。专业课教师要改变单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观念,坚持知识性和价值引导性的统一,把握所传授专业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根据具体的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二)提升专业素养,形成挖掘潜在能量和利用思政资源能力
专业课教师要持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专业课教师,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政素养,保持足够的政治敏锐性。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不断钻研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给学生传递科学精神,进行价值引导。专业课教师提升思政素养,要意识到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政,是精准思政[9]。专业课教师要善于挖掘专业课程知识中所具备的思政价值,与时俱进地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同时,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加强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的有机融合。
专业课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设定好专业课的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挖掘相应的思政元素,整合资源,结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进行精准灌输。高校专业课教师应及时把握当前国内外形势,保持对时政热点问题的密切关注,将时政热点作为专业课教学的教学辅助材料。同时,寻找专业课程的逻辑体系和思政教学的契合点,明确自己究竟需要怎样的思政资源,如何有效将资源融入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一般来讲,专业教师可以从“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励志启示与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10]等角度挖掘思政资源。
在挖掘思政资源的基础上,专业课教师要学会辨别思政资源。避免将课程思政资源复制到专业课教学中,更不能混同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教学。专业课教师要结合自身课程和学情特点,精准融入课程思政资源,实现思政渗透的教育。例如,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可以适度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元素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对自然科学类课程,专业课教师可以挖掘我国重大科学技术和科学家背后的感人故事,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以及追求真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励学生爱国、敬业,创新奉献,刻苦钻研,为建设科技强国奋斗。总之,高校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升思政素养,提升挖掘能量和整合思政资源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培养创新教学方式能力
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增强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成效。课程思政的实施,对高校专业课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课程思政的推进,专业课教师,要适时调整和丰富教学方式方法。首先,教师除了采取常规的讲授式教学法之外,可以结合所授课程的特点,将专业知识和相关思政资源库的思政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例如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使用问答式教学方法,教师带领学生拓宽思维,转变视角,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国”[11]。这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推动了课程思政改革进程。其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思政元素和内容进行创造性转换。此外,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教材选定,教学设计以及相关的教学研讨、对学生毕业设计和相关作业布置等环节可以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高校专业课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运用好各种互联网学习平台和新媒体技术设施,丰富教学手段。利用多种教学平台,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总之,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相关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多平台,参与课程思政。
(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强化课程思政教学反思能力
合理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和教学评价的主要参与者,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是其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式,细化评价指标体系,紧扣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特殊性进行教学评价。进一步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激发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同时,专业课教师作为教学评价体系的参与者和教学评价的主体,要不断提升教学评价的能力,使其教学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构建良好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同时,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反思能力。专业课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设计进行价值层面的反思,要反思教学设计的知识技能的育才,以及对学生育人价值是否有机结合;反思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做到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统一;反思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既遵循了专业教学的科学逻辑,又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反思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是否契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专业知识掌握的规律[12]。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要求高校专业课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勇担时代责任,為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丽娟.落实思政课程探索课程思政助力立德树人——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2(17).
[2]高帅.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
[3]孔德兰,王玉龙.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及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
[4]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
[5]罗仲尤,段丽,陈辉.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
[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2).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8]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9]杨晓慧.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价值、目标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
[10]张宏,李黎.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11]刘露.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19.
[12]叶方兴.观念·原则·活动: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三重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0).
责任编辑:聂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