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2-06-08 03:26慕文卢涛杨艳萍
癌症进展 2022年7期
关键词:阳性细胞黑色素瘤恶性

慕文,卢涛,杨艳萍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整形科,西安 710100

黑色素瘤是由于黑色素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种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及黏膜组织,可通过淋巴结转移或播散[1]。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属于高度恶性肿瘤,据统计,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3%,其发病率居皮肤恶性肿瘤的第3位[2]。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易发生早期转移,且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因此早诊断对于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指出,肿瘤的发生伴随着相关基因和蛋白以及受体的异常表达[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肿瘤转移相关蛋白 1(metastasis associated 1,MTA1)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旨在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预防及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于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②未接受过相关治疗;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系统病变或恶性肿瘤;②合并精神疾病等导致依从性差;③合并严重心、肺、肝功能不全;④妊娠期女性。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72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35~74岁,平均(46.37±6.42)岁。另选取同期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收治的68例色素痣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17~68岁,平均(45.52±6.5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及结果判定

收集两组患者手术切除后的组织,然后进行石蜡包埋和切片处理,使用二甲苯、乙醇进行脱蜡、脱水处理后,将标本浸泡于3%H2O2中20 min,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高压下采用枸橼酸盐进行抗原修复,温水清洗后采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清洗3次,每次5 min,然后加入正常羊血清以阻断非特异性结合,置于37℃恒温箱中30 min。加入兔抗人IGF1R多克隆抗体、山羊抗人MTA1多克隆抗体,4℃过夜,PBS清洗后,滴加生物素标记的IGF1R、MTA1二抗,37℃孵育10 min,PBS清洗后,滴加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工作液,孵育10 min,二氨基联苯胺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干燥后采用中性树脂封片,以已知的IGF1R、MTA1阳性组织切片作为阳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根据阳性细胞百分比及染色强度判定IGF1R、MTA1的表达情况。阳性细胞百分比评分:0分,无阳性细胞;1分,阳性细胞百分比<25%,2分,阳性细胞百分比为26%~50%;3分,阳性细胞百分比>50%。染色强度评分:0分,无色;1分,淡黄色;2分,棕黄色;3分,棕褐色。阳性细胞百分比评分与染色强度评分相乘,≤3分为阴性,>4分为阳性[4-5]。

1.3 随访方法

对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随访1年,随访方式为住院、电话、微信随访,统计患者的1年生存情况。

1.4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IGF1R、MTA1的表达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IGF1R、MTA1的表达情况,分析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GF1R、MTA1表达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IGF1R、MTA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752、43.312,P<0.01)。(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IGF1R、MTA1表达情况[n(%)]

2.2 不同临床特征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IGF1R、MTA1表达情况的比较

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IGF1R、MTA1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IGF1R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91、8.571,P<0.05);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MTA1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40、11.078,P<0.05)。(表2)

表2 不同临床特征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IGF1R、MTA1表达情况(n=72)

2.3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术后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进行1年随访,结果发现,死亡15例(20.83%)。以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部位、IGF1R表达情况、MTA1表达情况作为自变量,以患者预后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IGF1R阳性、MTA1阳性均是影响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3)

表3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可分为肢端雀斑样、浅表扩散型、结节型以及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4种类型,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曝光区最为常见,其次是长期受到外部刺激的部位,临床多表现为出血、瘙痒、压痛、溃疡等症状[6-7]。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具有发病隐匿、进展迅速的特点,且易出现转移,相比于其他恶性肿瘤预后差,患者病死率较高,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升高[8]。由于中国大部分患者对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了解甚少且不够重视,导致多数患者在就诊时病情已发展为晚期,手术治疗效果欠佳,且预后较差。因此,寻找识别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发展相关的新型因子及预后预测标志物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属于细胞增殖调控因子,与机体的细胞分化、组织修复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可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并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其对应的受体为IGF1R,是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通过硫化键连接构成的异四倍体[10-11]。相关研究指出,正常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机体的正常发育均受IGF1R介导的各种信号转导通路调节,当其介导的信号转导失常时,机体就有可能形成肿瘤[12]。本研究结果显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IGF1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色素痣患者,且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IGF1R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提示IGF1R可能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F1R阳性表达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推断IGF1R可以作为评估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MTA1是促进肿瘤转移的一种蛋白,在正常组织中表达较低甚至无表达,而当机体发生癌变时,MTA1会调控肿瘤细胞的分化功能,并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肿瘤基因的转录水平下调[13-14]。此外,MTA1还可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结合,从而介导细胞凋亡,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MTA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色素痣患者,且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MTA1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说明MTA1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呈高表达,且可能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TA1阳性是影响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可通过检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MTA1的表达情况判断疗效,评估患者预后,从而指导治疗。

综上所述,IGF1R、MTA1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阳性表达率较高,推测IGF1R、MTA1可能参与了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临床上可通过检测两者的表达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情况进行评估。

猜你喜欢
阳性细胞黑色素瘤恶性
依达拉奉右莰醇对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后脑内Nestin 的表达变化
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在胰腺腺泡细胞导管组织转化中的作用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澳大利亚的“国民癌”
五招辨痣与瘤
哪些“痣”得治
孕期黑色素瘤患者死亡率比常人高5倍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