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张国富,姚红霞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河南 许昌 461000
胃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变早期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仅在中晚期出现腹部疼痛、黑便及呕血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黄疸、淋巴结转移等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腹腔淋巴结转移是胃癌常见的转移途径,根据胃癌患者的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可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评估,以便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常规多层螺旋CT检查可清晰显示腹腔淋巴结,尤其是小淋巴结,但无法明确淋巴结转移情况,作用有限[3]。宝石能谱CT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是一种继承了常规CT优点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可通过获取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和能谱衰减曲线斜率等定量参数判断胃癌患者是否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4]。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能谱CT对胃腺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胃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腺癌;②具有黑便、呕血、腹痛等症状;③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血管疾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③合并肝肾功能不全;④合并认知功能障碍;⑤碘对比剂过敏。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76例患者。其中,男90例,女86例;年龄25~70岁,平均(45.65±10.25)岁;病理分型:管状腺癌50例,乳头状腺癌42例,印戒细胞癌40例,黏液腺癌44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能谱CT检查:采用美国GE Revolution极致能谱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前4~12 h,嘱咐患者禁食禁水,并在其右臂肘静脉置入留置针(20G)。检查开始前,嘱咐患者饮用1000~1200 ml温开水,充盈胃腔,使患者提前去除身上的金属异物,随后利用腹带限制患者腹式呼吸,同时指导其正确地进行平静的胸式呼吸,避免图像出现呼吸或运动伪影。患者取仰卧位并保持足先进的姿势,将双手置于头部两侧,首先对患者进行平扫,扫描位置从膈顶部开始,直至耻骨联合水平。将CT调节至GSI模式,进行双期增强扫描,以 140 kVp(0.5 ms)和 80 kVp(0.5 ms)瞬时切换管电压,管电流为600 mA,旋转时间为0.8 s,螺距为1.375,探测器宽度为40 mm,视野(field of view,FOV)为50 cm,准直为0.625 mm,层厚为5 mm。然后注射320 mgI/ml碘克沙醇注射液,速度保持在1.0 ml/kg,注射后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30 s和70 s。
螺旋CT检查:采用GE Lightspeed VCT和飞利浦Ingenuity CT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方法与能谱CT检查一致,包括扫描范围、扫描参数及对比剂用量等。
扫描结束后需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然后将其传输至AW4.6工作站中,并采用专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①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螺旋CT和能谱CT对胃腺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②分析不同转移情况腹腔淋巴结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T检查发现240个腹腔淋巴结,经病理检查发现160个转移性腹腔淋巴结,其中低分化90个,中高分化70个;非转移性腹腔淋巴结80个,其中低分化10个,中高分化70个。能谱CT检查结果显示,转移性腹腔淋巴结159个,非转移性腹腔淋巴结81个,误诊1个,漏诊2个。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转移性腹腔淋巴结158个,非转移性腹腔淋巴结82个,误诊10个,漏诊12个。(表1)
表1 能谱CT、螺旋CT诊断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对照
能谱CT诊断胃腺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螺旋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能谱CT、螺旋CT对胃腺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非转移性中高分化腹腔淋巴结动脉期和静脉期NIC均低于转移性中高分化腹腔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3)
表3 不同转移情况中高分化腹腔淋巴结动脉期和静脉期NIC的比较(±s)
表3 不同转移情况中高分化腹腔淋巴结动脉期和静脉期NIC的比较(±s)
腹腔淋巴结非转移性(n=70)转移性(n=70)t值P值0.26±0.04 0.39±0.05 16.986 0.000 0.42±0.05 0.64±0.06 23.567 0.000动脉期NIC静脉期NIC
非转移性低分化腹腔淋巴结动脉期和静脉期NIC均明显低于转移性低分化腹腔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4)
表4 不同转移情况低分化腹腔淋巴结动脉期和静脉期NIC的比较(±s)
表4 不同转移情况低分化腹腔淋巴结动脉期和静脉期NIC的比较(±s)
腹腔淋巴结非转移性(n=10)转移性(n=90)t值P值动脉期0.28±0.04 0.39±0.13 6.766 0.000静脉期0.43±0.04 0.58±0.12 9.922 0.000
胃癌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环境、遗传、免疫以及感染等因素相关,发病人群多数为具有不良饮食习惯、胃癌家族史或幽门螺杆菌感染者[5]。腹腔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病变早期和进展期的主要转移途径之一,病变早期转移率较低,仅为10%左右,而进展期转移率则高达74%,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6]。因此,只有尽早对胃腺癌患者的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检查,才能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而为患者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7]。CT是临床常用于诊断胃癌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之一,其诊断胃腺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常规CT无法明确胃腺癌患者的腹腔淋巴结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因此近年来逐渐被能谱CT取代[8-9]。
能谱CT是一种将传统CT形态学转变为功能学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其中宝石能谱CT是CT发展史上一项质的飞跃[10-11]。能谱CT能够将常规CT值的单一参数过渡为多参数评价模式,其多参数信息有利于物质的定量分析[12-13]。正常情况下,一旦人体腹腔淋巴结受到肿瘤的侵犯,肿瘤细胞将会完全取代原有细胞,使其正常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使转移淋巴结对X线的吸收系数发生改变,进而导致转移性和非转移性腹腔淋巴结的CT值出现差异,因此临床可根据其CT值的变化情况判断腹腔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14-15]。有研究者将能谱CT用于胃腺癌的检查中,其自带的单能量成像能够清晰反映腹腔淋巴结因不同病理变化而产生的X线衰减情况,在提高胃腺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能谱CT诊断胃腺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螺旋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能谱CT诊断胃腺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胃腺癌患者的转移性腹腔淋巴结存在低分化和中高分化的区别,分化程度不同,其微血管密度和血管生成的速度也会有所差异,而转移性淋巴结的血管生成速度与碘摄入程度呈正比,临床可通过评估动脉期和静脉期NIC,对转移性腹腔淋巴结的分化程度进行评估[18-19]。本研究中,与非转移性低分化、中高分化腹腔淋巴结比较,转移性低分化、中高分化腹腔淋巴结的动脉期和静脉期NIC均明显更高(P<0.01),而转移性低分化腹腔淋巴结静脉期NIC低于转移性中高分化腹腔淋巴结。由此可见,根据NIC评定腹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及分化程度,有助于尽早明确胃腺癌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还发现了部分转移性腹腔淋巴结动脉期和静脉期NIC偏低的情况,分析原因如下:①患者存在个体差异性,静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不同或碘对比剂注射量不同,均会导致NIC偏低[20-21]。②少量低分化转移性淋巴结中心出现明显坏死的情况,且该类患者对碘的摄入能力差,因此极易出现NIC偏低的情况[22-23]。
综上所述,采用能谱CT对胃腺癌患者进行检查,有助于判断其腹腔淋巴结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准确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然而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后续还需加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的对比研究,才能保障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便为后续治疗提供更科学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