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节华
摘要:“双减”背景下,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老师课前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设计数学预习单,可以帮助小学生实现课前有效预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助力“双减”提质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预习;提质增效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的学习往往是建立在已有旧知的基础上。预习作为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知识和生活经验都相对较少小学生,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进行有效预习,从而实现助力“双减”,提质增效的呢?本人结合一线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树立预习意识
“树立预习意识”在这里包含三层含义:(1)从学生角度看,要重视预习,主动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2)对于教师而言,要重视数学预习的指导、检查、评价,提高预习的有效性;(3)对于家长而言,要起到有效监督和适当帮助的作用。
二、设计有效预习
以数学预习单为载体可以引导小学生实现有效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设计预习单的前提
1.读懂教材
每一份创新的教学设计都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只有真正读懂教材,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匹配的预习单。
2.把握学情
设计预习单就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的,设计预习单时除了要关注知识前后之间内在的联系,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发展为出发点来确定预习单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出符合学情的预习单。
(二)预习单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着眼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预习的设计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够解决大部分新知内容的学习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2.指导性原则
小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还很不完善,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这里的指导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对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另一方面指老师对学生进行预习时学习方法的指导。
3.趣味性原则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或各种多媒体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预习素材,比如可利用微课、小视频等资源,配合预习单有趣的情景问题进行预习,可大大的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提高预习效率。
4.分层性原则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生的智能是存在差异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设计数学预习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分层性,可按难易程度进行设计,模板可由“必做题+选做题”构成,设计的预习单力求做到让优生“吃得好”,让中等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得了”。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5.多元性原则
预习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不一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多样化的形式更有利于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也更能调动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
(1)在教学“空间与几何”板块的内容时,可设计观察、操作为主的预习作业,使学生在不同的观察、操作活动中自主探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教学“数与代数”板块的内容时,可设计以直观手段呈现算理、有明确引导方式的预习单。这样便于学生在现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知识的迁移、类比等方法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3)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板块的教学内容时,可设计实践应用型的预习。这样的预习作业有方便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调查、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在预习中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特点,为新课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探索素材,为在课堂中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探讨提供充分的准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在教学“综合实践”板块内容时,建议设计实践应用型的预习作业进行课前预习,为学生营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环境,注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综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5)在上“复习课”前,可设计整理形式的预习作业,如以思维导图或其他形式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回顾梳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不会给学生造成压力,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动性和开放思维的发展,为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对比优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6.探索性原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新课程改革提出将探究学习作为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在设计预习单时以创设问题情境来设置探究性预习任务,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让学生在任务驱动模式的探索中习得新知,在预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检查预习效果
检查是为了及时反馈,这时里的检查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查,完成预习单后,学生可通过完成书上对应内容的练习题来反馈自己预习的效果,不会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带着问题进课堂,为迎接新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是教师检查,教师通过全覆盖或抽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中发现预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这是建构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四、多元评价预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课前预习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小学阶段可通过提高师生的预习意识、老师设计有效预习单并对预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评价等策略,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预习单为实施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长期的预习训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助力“双减”,为数学教学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