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深入产业集聚区举办产业学院的现象研究

2022-06-07 06:44王洪飞程方启徐咏梅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技能型集群办学

王洪飞,程方启,徐咏梅

(1.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800;2.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3.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012)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在市区外设立分校或部分学院外迁,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地有许多高职院校在经济发达的县级区域设立分校区或二级学院。在此背景下,在县域举办的学院围绕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这种异地办学模式一方面是高职院校满足自身拓展空间或满足社会服务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济发达县级区域产业升级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极大的需求。通过校地合作办学,双方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浙江省县级区域产业集聚明显,拥有发达的和规模庞大的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块状经济,相关块状产业包括珍珠、袜业、纺织、服装、印染、化纤、机械、家电,汽车零部件、泵和电机、石化、电动工具等[1]。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亟待大量满足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引入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正成为一种应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实选择。

地方政府针对本地特色产业集聚区,引入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主要目的是为本地特色产业培养亟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产业学院成为校地共建、产教融合、多元合作的培养本地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创新型组织模式[2-3]。在高职院校深入产业集聚区办学的实践成效显著的基础上,对产业学院办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十分有必要。

当前,产业学院作为地方高校推进“新工科”和“产教融合”战略性举措的一种组织创新模式,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于产业学院具有跨界、多主体合作等特点,分析和研究这些产业学院及其与产业集聚区互动发展的动因、有效路径和运行模式等,一方面为地方高校深入产业集聚区举办产业学院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政府促进产业学院发展出台支持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因此,对高职院校深入产业集聚区举办产业学院的现象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升级发展和实现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1 产业集聚区特征与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

产业集群由迈克尔·波特提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系列企业和机构的集合,这些经济活动主体在空间上比较集中,而且都属于某一个特定的经济活动范围。这里的企业主要指的是产品生产企业,包括上下游企业等;而机构则包括政府及培训等机构,如政府、大学、评估机构、培训机构及贸易协会等。国内外的发展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表明,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可以进一步细化经济主体之间的专业分工从而更好地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并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转型升级发展是其面临的必然阶段和必然趋势。

1.1 产业集聚区特征

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2015年《浙江省产业集群调查报告》显示,全省81 个县(市、区)中,有62 个县(市、区)拥有50 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占比达76.5%。其中杭州湾地区和台温沿海的产业集群分布尤为密集,在全省中产业集群个数排名前五的地级市分别为嘉兴市、台州市、绍兴市、宁波市和杭州市。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占比最大,其中装备制造50 个、信息经济9 个、健康7 个、时尚37 个,从产业分布上来看,以时尚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占比最高,信息经济与健康产业较少。上述调查显示,产业集聚以县级经济区为主,产业集聚以产业集群形式呈现,集群内所有企业均围绕某一产业,在地理上呈现企业集聚状态。

1.2 产业集聚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呈现地理集聚性,企业之间既有相互合作,又有竞争,它们不断相互学习、向着智能化不断演进,推进产业集群内产业技术进步与升级发展。集群内产业的转型升级反过来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大,原来只需要经过短暂培训即可上岗的员工招聘模式已不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产业集群发展一般历经企业地理集聚、集群效应,之后才有可能实现转型升级,形成创新集群(见图1)。在产业集群的第一阶段:企业地理集聚,企业的招工对象一般以农民工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培训后就可以上岗。该阶段企业的技术水平或设备操作智能化水平较低,员工经过简单培训后均能胜任岗位的技术要求。在产业集群的第二阶段:集聚效应,集群内企业之间互相学习,不断促进企业的技术实现共同进步,设备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对工人技术技能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企业招工对象逐渐从不具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农民工转到具有一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职校生(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经过短时间的实习实践后可胜任岗位的技术要求。在产业集群进阶到第三阶段:创新集群时,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产品的技术附加值逐渐增加,不断开发与试验新产品,企业员工遇到的都是新的产品与不断的试验尝试,要求一线操作人员具备解决现场复杂问题的能力。企业招工的对象也提升到高职毕业生或应用型大学毕业生,经短期的实习实训后即可胜任岗位的技术要求。

图1 产业集群企业招工模式

1.3 产业集聚区劳动力需求与职业教育供给匹配度分析

劳动力市场可以被理解为动态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运动,是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机制和形式[4]。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区的劳动者供求市场。劳动者根据自身条件追求其福利最大化,企业则根据自身需求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而形成动态多变的劳动力市场态势。然而,尽管劳动力供给一次次迎来高峰,但劳动力市场需求却难以满足,企业“用工荒”仍进一步凸显,显示着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在劳动力总量、结构与质量上匹配度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产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和专业化,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更是这样,更专注于某一个比较专业的领域。即使同样属于高端制造业,不同区域的产业集聚区的产业专业领域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浙江宁海县的注塑模具先进制造业与北仑区的压铸模具先进制造业之间就有明显的差异。同样,产业集聚区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相对更加精细和专业,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覆盖面大,培养的人才适应面较广,很难完全针对某一个产业集聚区设置专业和进行专业定位(见图2)。所以,产业集群区企业对劳动者的需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是不匹配的。如何使高职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集聚区劳动力需求之间在结构与质量上达到匹配,产业学院成为破解以上匹配度不足问题的一种现实选择。

图2 产业集群与专业覆盖面关系图

2 高职院校深入产业集聚区举办产业学院的动力机制

为进一步明晰高职院校深入产业集聚区举办产业学院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机制,一方面需要分析高职院校追求培养高素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需要分析高职院校追求实施转型升级发展的产教融合路径,从而全面把握吸引高职院校深入产业集聚区举办产业学院的影响因素。同时,对产业学院助推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剖析产业集聚区地方政府引进产业学院的初衷与动机,了解产业学院对产业集聚区的整体影响效果。

2.1 产业学院的兴起

在科技迅速进步与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任何组织都很难只凭借自身的优势来维持其竞争力,通过在异质与资源互补的组织之间建立和保持关系,能够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5]。三螺旋理论认为,政府、高校和企业分别作为螺旋创新进程中的重要主体,相互之间围绕创新紧密互动和融合,推动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产业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所倡导并于2000年正式运营的产业大学。我国的产业学院更多的始于浙江省和广东省,因深入产业集聚区且对接当地的不同特色产业,故被称为“产业学院”[7]。典型的如广东省东莞理工学院的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沙溪服装学院、古镇灯饰学院等,浙江省内宁波财经学院的象山影视学院、台州学院的头门港产业学院等[8]。这些地方院校深入产业集聚区办学,围绕产业群的构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满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诉求[9]。

2.2 异质性创新主体理论视角的动因分析

资源基础观理论认为异质性资源是指具有难以模仿、不可复制、有价值性和稀缺性等特征的特殊资源,能够使创新主体产生持久性竞争优势[10]。对产业学院而言,异质性资源是指产业学院对异质性资源进行掌控、吸收、运用的状态,关系着产业学院的绩效和产出质量。本文所指的产业学院,是指由高职院校、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地方政府等多主体共建共管的、具有跨界性的创新型产教融合型组织。其中,就各主体的资源而言均具有异质性,高职院校具有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由于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积聚了一批同一产业领域的企业,具有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真实场景优势与大量实践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优势;地方政府具有推进多主体共建的政策指导优势。根据异质性创新主体理论,产业学院就是一个异质性创新主体,具有对多主体的异质性资源进行整合、吸纳和运用的功能,可以培养出适应本产业集群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2.3 探索与实践视角的动因分析

高职院校深入产业集聚区办学的动力,来源于自身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有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区域社会服务水平、获得办学所在地方政府认可、提升社会影响力等。

第一,拓展办学空间。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一般高等院校占地面积需要800亩以上才能达标。东部许多省份山地丘陵较多且平原地带较少,而高职院校一般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所以办学占地面积相对不足,从而使得拓展办学地理空间成为这些院校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第二,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供给,提升学校的办学影响力。由于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都具有精细与专业化的特点,普通高职院校专业化培养的毕业生面向的岗位是普适性的,面向一个大的产业或就业服务地域较大,所以人才培养规格不能与某一具体的产业集聚区的劳动力需求精准匹配。要能够为具体的、精细化的某一产业集聚区提供符合需求的人才供给,就必须与产业集聚区合作办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实施教学,为产业集聚区“量身定制”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劳动力的精准供给。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产业集聚区的劳动力需求,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影响力。

第三,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与经费支持,拓宽办学经费来源。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规格需求发生了变化,地方政府对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寄予了厚望。大多数地方政府会通过不同形式对区域内高职院校给予一定的政策与经费支持,有些地方政府会出台考核制度并与支持经费挂钩。其中,非常重要指标就是当年留在当地工作的毕业生数量与社会服务能力等,因为这些指标体现了高校对人才供给与产业技术发展的支撑度。可见,地方政府的支持是高职院校获得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

3 高职院校深入产业集聚区举办产业学院的实践路径研究

研究者一致将产业学院定位为实现多方利益共建共享的合作平台或新兴办学机构。根据实地调查与统计,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结合本校实际与产业集聚区地方政府共建产业学院具有多种实践路径,主要体现在产业学院的组织架构、专业设置、合作育人、投入与分配上。

3.1 组织架构——共建共享的管理机制

产业学院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产教融合型创新组织,其利益相关者均会参与管理,从中获得渴望得到的收益。因此,客观上要求产业学院必须创新管理机制,使其具有较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从诸多案例来看,大多数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制度,理事会成员由学院、地方政府、产业园区、核心企业等利益相关机构的人员组成。理事会研究与把握产业学院发展的战略规划与重大事项的决策。产业学院日常办学运行事务决策采用院务办公会制度,人员由学院院长、副院长、办公室主任等构成,研究产业学院办学过程中的重大事务并进行决策。设有专业建设委员会,由学院、产业园区、企业的相关人员组成,研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课程建设、技能竞赛学生训练等事项。

3.2 专业设置——面向产业集聚区的专业设置模式

深入到产业集聚区办学,要充分考虑到集聚区产业需要的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的匹配性,即产业学院培养输出的人才与产业集聚区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这就需要面向产业集聚区精准设置专业、聚焦培养方向。从现有产业学院专业设置的调研情况来看,基本有两种专业设置模式,一种是单学科专业设置模式,另一种是多学科专业设置模式。对一个具体的产业集聚区而言,集聚区内的企业一般都属于一个大的行业,设置的专业也在这一个学科范围内。如模具产业集聚区属于设备制造类产业,设置专业基本为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这些专业也均属于机械工程学科,这种专业设置模式为单学科专业设置模式。如果在某一行政区域内具有多个不同类别的产业集聚区,且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比相当,这种情况下产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会采取多学科专业设置模式。即针对不同的产业集聚区设置不同的专业,这些专业归属于多个不同的学科。如某一区域具有汽车配件与鞋业等支柱产业,合作共建的产业学院设置了机械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技术、数控技术等机械工程学科所属专业和服装与服饰设计、鞋类设计与工艺等艺术学所属专业,形成了多学科共存的专业设置模式。

3.3 合作育人——校企深度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产业学院要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满足产业集聚区的劳动力需求,就必须坚持校企合作、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一是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要深入调研企业岗位,掌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素养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进而形成专业课程体系。二是校企共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企业岗位调研情况,分析企业项目案例,基于教育教学规律形成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三是共同实施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产业集聚区的设备、人力和项目资源,让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参考企业标准进行课程考核。校企合作团队基于企业真实项目和课程教学目标,按照企业标准制定实践课程的考核标准,让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成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

3.4 投入与分配——多元主体的投入与收益机制

产业学院是由高职院校、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合作创新平台,这些主体既有投入,也希望获得收益回报。一般而言,地方政府会投入经费、场地等,企业则提供实习场所和有经验的技术师傅,高职院校会投入一定的经费、师资和实训设备等。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会以合作协议的形式对合作各方的职责与义务加以明确。有些产业学院会明确各主体对产业学院产权的占比,甚至对未来发展虚置一定比例的产权,用于激励各主体积极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政府希望获得一定数量的毕业生留在当地产业集聚区工作,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企业希望获得一些“量身定制”的技术技能型毕业生、一定的科研技术服务或知识产权的转让等。高职院校则希望获得经费收入、拓展办学空间、扩大社会影响力等。

4 高职院校深入产业集聚区举办产业学院的政策建议

高职院校深入产业集聚区举办产业学院现象的出现,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然互动的结果。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在进入中等发达状态前后,高等院校与区域互动更紧密,高等院校也更进一步下沉发展。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经济与高校的互动发展也日益紧密,高职院校延伸至产业集聚区办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4.1 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吸引高职院校进入园区共建产业学院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而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来源于高职院校。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同步规划产业学院的建设,确保产业发展与劳动力供给相匹配。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激励高职院校进入产业集聚区举办产业学院,在办学经费、场地、人力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产业学院多主体共建共享的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学院创新主体的作用。

4.2 高职院校要紧密对接产业集聚区设置专业,“量身定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与人才的渴望,走产教融合道路是目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紧密对接产业,深入产业集聚区调研,摸清产业亟须岗位的劳动力规格要求,与产业集聚区企业共同研讨,精准设置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借助产业集聚区企业实践项目的优势,打造校企合作团队,共同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培养产业集聚区亟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技能型集群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