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值荣,马彩云(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痉挛型脑瘫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中枢性运动障碍性疾病,患儿主要表现为异常运动、运动失调、肌张力异常等,可影响患儿日常生活[1]。目前,临床多采用康复治疗,其中绳带疗法是通过弹性绷带缠绕患儿身体不同部位,通过各种体位进行功能性抗阻训练,可提高患儿的肌力,加强核心的稳定,起到改善患儿运动控制能力的康复方式。 全身振动训练仪是一种通过外部机械振动,利用机械振动产生的随机交变力作用于人体,可促进血液流速加快、血流量增加,从而刺激肌肉组织的康复,可增强肌力,改善痉挛[2]。 但临床对于上述两种方式联合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研究较少。 本研究探讨全身振动训练仪联合绳带疗法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70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交替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 例。观察组中男20 例、女15 例;年龄4~6(4.85±0.50)岁;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Ⅰ级23 例、Ⅱ级12 例。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3 例;年龄4~6(4.61±0.54)岁;GMFCS 分级:Ⅰ级21 例、Ⅱ级1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儿科学》[3]中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且经脑电图、CT等检查确诊;(2) 关节未出现严重变形或畸形;(3)患儿意识清晰,可理解并听从医生指令,配合训练;(4)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有下肢手术者;(2)合并心、肝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3)正在使用抗痉挛药物治疗者;(4)无法耐受绳带疗法者;(5)精神疾病者;(6)严重视觉、听力障碍者;(7)依从性较差不愿配合者;(8)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者;(9)康复期间病情加重者;(10)先天性畸形患儿;(11)皮肤病、外伤、炎症感染、恶性肿瘤或出血性疾病者。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康复疗法训练,主要包含:(1)运动疗法:以Bobath 康复技术为主,包括双脚站立训练、步行训练、关节活动训练,30 min/次,2 次/d,5 次/周。 (2)推拿:康复师采用推、拿、按、摩、滚、揉、掐等手法对患儿全身进行推拿放松,30 min/次,1 次/d,5 次/周。(3)针刺:按照“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对患儿身体各部位经络进行针刺,30~40 min/次,2~3 次/周。 (4)踝足矫形器:患儿佩戴踝足矫形器进行运动能力控制等。基于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绳带疗法训练,操作如下:指导患儿坐位屈膝屈髋90°,选择弹力松紧带(2 m×5 cm)固定于前足,绳带中点与小跖趾关节处向上移动,先胫骨前方交叉,后移至腘窝,交叉于后,于股骨中段向内旋转缠绕1 圈,由髋关节前方拉向对侧肩胛骨,并固定,训练30 min/次,2 次/d,连续干预3 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全身振动训练仪干预,操作如下:使用全身振动治疗仪(韩国SONIX 公司,型号:SW-VM10),设置振动模式,振幅4 mm,频率12 Hz,持续训练15 min,按照垂直振动、深蹲位振动、垂直振动、深蹲位振动、垂直振动各3 min。 康复师协助患儿进行治疗,患儿双脚站立在振动仪的平台上,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微微向外,保证身体垂直站立在振动仪上,患儿双手握紧仪器扶手,开始垂直振动干预3 min,后更换深蹲位,振动干预3 min,深蹲时注意腹部收紧,躯干伸展,膝关节屈曲>40°,脚前部可垫上毛巾,保持双踝背屈,充分牵拉、伸直小腿后肌群组织。下肢有感觉障碍的患儿,可使用弹力绷带缠绕膝盖、踝关节,以适当增加压力感,治疗干预期间可通过看镜子,实时调节自身训练姿势。 连续干预3 个月。
1.3 评价指标 干预前、干预3 个月后观察如下指标:(1)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4]中的D 区(站立)、E 区(走跑跳)评估患儿的站立、行走能力,D区中包含13 个条目(39 分),E 区包含24 个条目(72分),采用0~3 分评估标准,分数越高,提示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越好。 (2)应用Berg 平衡量表(BBS)[5]评估患儿平衡能力,量表共14 个条目,采用0~4 级评分制,总分56 分,分数越高,提示身体平衡能力越好。(3)患侧肘屈肌、腕屈肌的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AS)[6]评定患侧肘屈肌和腕屈肌肌张力情况, 将该量表中各个分级0、1、1+、2、3 和4级分别量化为0、1、2、3、4、5 分,分值越低,则表示患儿痉挛改善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D 区、E区GMFM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3 个月后D 区、E 区GMFM 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比较(±s,分)
表1 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n D 区 E 区干预前 观察组对照组35 35 24.52±3.61 24.76±3.90 0.267 0.790 33.76±3.48*30.16±3.50*4.315 0.000 tP干预3 个月后 观察组对照组35 35 tP 21.25±3.56 21.37±3.43 0.144 0.886 28.03±3.24*25.61±3.19*3.149 0.002
2.2 两组平衡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BB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3 个月后BBS 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平衡能力比较(±s,分)
表2 两组平衡能力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 t P观察组对照组35 35 13.969 12.473 0.000 0.000 t P 25.62±2.49 25.01±2.32 1.060 0.293 34.12±2.60 31.65±2.13 4.348 0.000
2.3 两组肘屈肌、腕屈肌的肌张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肘屈肌、腕屈肌的M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3 个月后肘屈肌、腕屈肌的MAS 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肘屈肌、腕屈肌的肌张力比较(±s,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n 肘屈肌 腕屈肌干预前 观察组对照组35 35 t P干预3 个月后 观察组对照组35 35 t P 2.91±0.51 2.88±0.48 0.253 0.801 1.67±0.31*1.92±0.37*3.064 0.003 2.69±0.38 2.71±0.40 0.245 0.831 1.32±0.17*1.69±0.24*7.443 0.000
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原则是以早期控制患儿姿势、改善运动功能为主[7]。 绳带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将弹性绷带缠绕在患儿的不同部位,给予患儿身体从足部到膝关节、髋关节的刺激,促使患儿在运动过程中可感觉到全身肌肉组织及关节的参与,弹力带可对患儿皮肤接触并产生适度的摩擦,可兴奋皮肤感受器,同时弹力带对关节、肌肉施加一定的压力,形成挤压作用,可兴奋关节与肌肉组织的感受器,增强足部、膝髋关节的本体感觉的输入[8]。 同时绳带疗法还可反射性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或姿势,纠正患儿肢体错误排列对线,形成正确的身体图示,提高患儿主动控制能力;此外,绳带训练可抑制患儿亢进的髋内收肌群,腘绳肌、小腿后肌群的异常病理反射和异常协同运动模式,有效改善下肢运动能力[9]。 但临床干预发现单一的绳带疗法康复效果无法达到理想预期。 因此,寻找联合康复措施尤为重要。
全身振动训练仪是通过机械振动作用,刺激肌肉本体感受器,达到改善肌力的目的,常用于功能障碍患者功能锻炼中。 将其与绳带疗法联合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3 个月后D 区、E 区GMFM 评分、BB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全身振动训练仪联合绳带疗法,可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 究其原因在于,全身振动训练仪应用期间,患儿站立时行振动训练,可强化躯干、髋关节、下肢肌肉组织力量;深蹲位振动训练,可有效增强膝关节、踝关节的肌群组织力量,提高周围肌群的协调性,利于患儿更好控制膝、踝关节,改善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10]。 振动训练期间由康复师协助患儿急性训练,通过背屈双踝,可牵拉小腿后肌群,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同时机械振动属于一种外源性刺激,可对中枢神经发挥调节指令,促使肌肉组织主动收缩,增强肌肉收缩能力,有效增强肌力,改善平衡能力[11]。 而绳带疗法可帮助患儿增加感觉输入、姿势纠正和中枢神经系统整合,使患儿逐渐感知其在步行过程中全身肌肉及关节的参与,提高其对运动的主动控制能力,绳带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增加感觉输入、姿势纠正和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建立新的运动模式,从而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且利用弹性的布质绳带缠绕在脑卒中偏瘫患儿身上,所给予的皮肤触觉与绳带弹性压力的本体觉信息不断的输入,可以激活皮肤、肌肉、肌腱、关节周围等部位的感受器,来促进姿势的调整和平衡功能的改善。通过绳带纠正姿势,可以恢复背部肌群的自然长度,恢复头部重心适度偏移,促使身体保持直立,从而提高患儿的平衡功能。上述两种康复方式联合干预,可改善单一干预的不足,进一步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肉、关节运动情况,纠正异常姿势,提高机体平衡能力。
此外,观察患儿的肌力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患侧肘屈肌、腕屈肌的M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可见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应用全身振动训练仪联合绳带疗法训练可缓解患侧肢体上肢肌张力的痉挛情况。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正常情况下,大脑皮质会对低级中枢有抑制作用,当大脑皮质受到损伤后,一些原始反射会异常活跃,会产生运动模式的异常。而绳带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用于各种体位下的功能性抗组训练,可很好地提高机体的肌力,加强核心的稳定。此外,通过功能性抗组训练可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刺激作用,激活中枢神经系统,降低高级中枢神经元损伤,进而控制中低级中枢神经元主导下的相关运动功能,利于原有异常运动模式的有效纠正,进而缓解肌肉痉挛症状。 而全身振动训练仪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全身刺激可以激活肌梭和Ia传入神经纤维,进而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促进中枢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进而利于控制患儿患侧肢体上肢肌张力的痉挛情况。 且全身振动训练利用重力负荷增加诱发神经适应性改变或激素水平的变化,增加肌梭的初级传入纤维,从而同名a 运动神经元易化,可增强神经元电位放电,从而促使la 纤维产生的强灵敏性放电又会导致肌肉的牵张反射和H反射减弱,进而改善患儿患侧肢体上肢肌张力的痉挛情况。 两种方式联合运用后可进一步缓解患侧肢体上肢肌张力的痉挛情况。
综上所述,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应用全身振动训练仪联合绳带疗法训练,可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平衡能力,增强肌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