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汪月含
尽管倚音(appoggiatura)以小音符的形式标示出了具体音高,但恐怕还是成了最容易引起争议的装饰音种类。不是直到今天我们才开始争论倚音的演奏方法,是它在历史上本就含糊不清。虽然都属于倚音范畴,但历史文献中,每位音乐家笔下的倚音种类范围各不相同,演奏方法也有所差别。有时候,在不同的作者手中,两个装饰音弹法相同但名字和归类却并不相同,有的则是名字相同但奏法完全不同。而且名字也分为意大利语、德语和法语。当翻译成中文时,这种不统一性就体现得更明显了。
纵览有关于装饰音的文献,笔者建议演奏者不用过分纠缠于具体的装饰音名称问题,因为名称的混乱是历史造成的,演奏者更多地专注于具体音型、演奏方法、适用位置就好。具体音型,判断属于哪种类别的装饰音,在音乐中起到什么作用;演奏方法,在什么时间点开始,在什么时间点结束,以什么速度演奏;适用位置,当乐谱上没有标记时,演奏者如何自行添加装饰音。
卡尔·菲利普·埃曼努埃尔·巴赫:倚音可以“丰富和声与旋律”“所有的切分节奏以及不协和音都可以追溯到倚音”(1753)。
利奥波德·莫扎特:倚音将“音符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旋律的歌唱性更强”“有时它是不协和音,有时会重复前方音,有时是对旋律的简单装饰,有时让乐句变得更生动”(1756)。
丹尼尔·戈特洛布·蒂尔克:倚音能够提供更多的“连贯性、魅力、活力、抒情性,可以使和声更多变”(1789)。
倚音区别于其他种类的装饰音,是一种明确写出了具体音高的装饰音。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倚音以小音符的形式记谱出现,但实际上,倚音有时也会直接以有确切时值的普通音符形式出现。也许,在大音符中找出哪些是承担装饰功能的倚音不容易,但至少大音符直接告知了演奏者如何演奏。以小音符形式出现的倚音,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那种以小音符形式出现,且符尾和符干上加有一条斜线的倚音形式,不在此文范围内,因为这种记谱形式在古典主义时期还未出现。
如果根据倚音的实际演奏时长来分类,通常分为两个大类:长倚音(long appoggiatura)和短倚音(short appoggiatura,grace note)。也就是说,不同倚音的演奏时长不一样,这也成了倚音演奏的难题之一。根据卡尔·菲利普的说法,在他之前的时代,倚音都以八分音符记谱,但实际演奏时长并不是八分音符,这容易造成混淆,辨识困难。所以,从他这个时代开始,小音符的记谱时值是演奏的真实时长。似乎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其实并没有。
首先,并不是所有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都像卡尔·菲利普这般精确记谱。那么,谁的八分音符真的是八分音符,谁的八分音符不是八分音符,抄谱者有没有笔误?单纯依靠小音符的记谱来判断演奏时长,依旧不可靠。
其次,如果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可以明确判断属于长倚音,那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甚至三十二分音符,就一定是短倚音吗?长倚音和短倚音在记谱上依旧难以区分。
不仅是我们提出这样的疑问,作者们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利奥波德·莫扎特在1756年问:“为什么长倚音不能直接写成大音符?”蒂尔克在1789年依旧在吐槽:“为什么不把长倚音直接写成大音符,短倚音才用小音符?这样大家一眼就能判断出来了啊!”尽管怨声载道,作者们也还是给出了原因,在介绍完所有演奏方法之后,我们再回到这个话题。
按照克莱夫·布朗 (Clive Brown)的说法,尽管我们不能完全根据倚音本身书写时值来判断到底弹多长,但的确在18世纪后半叶有越来越多的作曲家用这个来区分演奏长短,甚至直接用大音符。比如,海顿在1762年之后开始越来越多地用不同时值书写倚音,所以后面的作品基本可以以谱面为依据。莫扎特很早就开始用记谱时值区分了。最开始他会使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甚至三十二分音符写小音符;但约1780年之后,他不再用二分音符了,更长的倚音会直接写成大音符。在实际状况中,其实会有更多作曲家不使用不同时值的写法去区分倚音长短,所以这种含糊不清的状况持续在整个18世纪。进入19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像上面蒂尔克写的那样,直接用大音符记录长倚音,小音符也逐渐只代表短倚音了。
卡尔·菲利普的分类:
1.长倚音
2.短倚音
3.无重音倚音(unaccented appoggiatura)
4.复合倚音与附点复合倚音(the compound appoggiatura、dotted compound appoggiatura)
利奥波德·莫扎特的分类:
1.下行倚音
(1)长下行倚音
(2)短下行倚音
2.上行倚音
(1)多个音
(2)单个音
3.重音在主音的倚音
(1)经过型(passing appoggiatura)
(2)中间型 (intermediate appoggiatura)
(3)其他类型
蒂尔克的分类:
1.可变型倚音(variable appoggiatura)
2.不可变型倚音(invariable appoggiatura)
3.后缀型倚音(Nachschläge,有的中文文献会称为后倚音,但其实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同一种倚音,在不同的作者那里,名字可能不一样;相同的写法、名字,不同的作者弹法也可能不一样。为了避免由种类名称所造成的混淆,尤其是避免翻译成中文时引起更多不必要的误会,下方以蒂尔克的分类方式为主线,在同种类倚音下列出各位作者弹法的异同点。
蒂尔克首先将倚音分为两大类:倚音本身记谱时值较长,且实际演奏时长可变,与低音之间是不协和的,同时倚音后的主音通常在重拍(音乐速度慢的话则无所谓是否是重拍);倚音本身记谱是短时值,实际演奏时长不可变,主音本身长短倒无所谓,但通常主音在弱拍或者弱位。可变的其实就是长倚音,不可变的就是短倚音。
位置 一个完整的倚音装饰,由倚音(通常是小音符,个数不定)和主音(单个普通音符)共同构成。蒂尔克认为主音最好在重拍。二十多年前的卡尔·菲利普写得更为详细一些,主音可以落在二倍的拍子的强拍或者弱拍;主音可以落在三倍的拍子的重拍或者长音前;倚音用在终止式颤音前(cadential trill);倚音在半终止前; 倚音在延长音记号前;倚音在颤音(可有可无)之后,结束音之前的位置;倚音在较长的附点音符前。
倚音与其所装饰的后方主音之间,最为常用的是二度关系,可以是上行二度,也可以是下行二度,此外,跳进关系也是可以的(见例1)。
例1 卡尔·菲利普
前后音关系 利奥波德·莫扎特就是按照音高关系分类的,包含了上行倚音与下行倚音,以及级进或远距离跳进。同时,两位作者还指出,上行长倚音远远没有下行长倚音自然,上行长倚音的使用限制较多。比如,卡尔·菲利普认为上行倚音和它前方音的关系必须是重复音;而利奥波德为了让它更自然,会在倚音和主音之间添加上更多的音符(见例2)。
例2 莫扎特,第一行记谱,第二行需要演奏者做出改变,第三行实际演奏,第四行低音线。原本是F-G的上行倚音,但实际演奏效果是F-E-F-G
主音与前方音的关系也要注意。蒂尔克的讲解最为详细,主音与前方音可以是下行二度、上行二度、下行三度、重复音(见例3)。
例3 蒂尔克
蒂尔克也详细说明了不适合加倚音的情况:在本身已经是倚音功能的音之前再加一个上行倚音,原本就有的倚音记谱可能是大音符(b)可能是小音符(a);乐曲和乐句开头的第一个音(c,d,e);休止符后的第一个音(f);不好或错误的和声(h,i);需要弹得很响的音之前(k);颤音和结束音之间(l)(见例4)。
例4 蒂尔克
重音 所有的长倚音,倚音都需要比主音更重,包括后续加在主音上的任何其他装饰音,且倚音与其所装饰的主音是自带连线的,无论二者之间有没有画连线。这和之前《古典重读之四——连线的奏法》相关联,即短连线的第一个音始终为重音,后方音渐弱。单个长倚音的重音如此,绝大多数多个音的长倚音组合形式,如上方例2中利奥波德·莫扎特的例子,重音也是落在倚音组的第一个音上(有重音不放在倚音上的音型,单列为特例在后文中说明)。
时值 长倚音始终占后方的主音时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拍进”,需要讨论的是占主音百分之多少的问题。
1. 当主音可以被平均分为两份时,倚音占其中一份(卡尔·菲利普、蒂尔克)。利奥波德的意思其实一样,只是论述更为详细: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为主音时,前方倚音占时值的一半(见例5)。
例5 莫扎特,第一行记谱,第二行实际演奏
蒂尔克特意强调,即使是三十二分音符,把它写在十六分音符之前也是需要均分的长倚音(见例6)。
例6 蒂尔克,第一行为记谱,第二行为实际演奏
还有一种本质相同的倚音弹法。当倚音是主音的上方或下方二度音,同时主音和后方音是相同时值相同音高时,倚音直接取代第一个音。这种弹法在海顿的作品中出现过(见例7)。
例7 海顿,a是记谱,b是实际演奏,c是错的
2. 当主音长度是三倍关系时,倚音占三分之二,主音只占三分之一(少数情况下,因为和声原因等,有时候倚音只能占三分之一,主音则占三分之二)。到后来,也有些作者认为这件事没有那么绝对,比如,克列门蒂就认为占三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二都可以(见例8)。
例8 蒂尔克,第一行记谱,第二行实际演奏
实际演奏有时也可以再加上附点,即保留原有的附点节奏型关系。不过蒂尔克说最好要有更精确的记谱,像(b)那样(见例9)。
例9 蒂尔克,第一行记谱,第二行实际演奏
利奥波德和卡尔·菲利普也有相似的处理,不过两位都没有加额外的附点。倚音占据主音原本不含附点的时值,主音和后方音一同组成附点节奏型(见例10)。
例10 莫扎特,第一行记谱,第二行实际演奏
3. 当主音与后方音有同音连线时,倚音占主音的时值,主音只占同音连线位置的时值(见例11、12)。
例11 莫扎特,第一行记谱,第二行实际演奏
例12 卡尔·菲利普
更长的时值也同样适用这个规则(见例13)。
例13 莫扎特,第一、二行记谱,第三、四行实际演奏
例14 莫扎特,第一行记谱,第二行实际演奏
这种弹法同样被卡尔·菲利普与蒂尔克写到。不过他们俩期待更详细的记谱方式,即在倚音小音符后方加上一个附点(见例15、16)。
例15 卡尔·菲利普
例16 蒂尔克,第一行记谱,第二行实际演奏
蒂尔克说,即使不标附点,有经验的演奏者也应该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弹得更长。
5. 卡尔·菲利普列出一种特殊弹法,和上方第2点中的附点节奏型有异曲同工之妙。保留了原有的节奏型比例(见例17)。
例17 卡尔·菲利普,第1小节记谱,第2小节实际演奏
6. 关于休止符,三位作者都列举了该弹法,倚音占主音位置,主音占休止符位置。可这个太容易产生歧义了,所以作者们也表示了这种弹法需要更精确的记谱。其实从这个例子也不难看出,记谱的精确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见例18)。
例18 卡尔·菲利普,每个连线下的第1小节记谱,第2小节实际演奏
上方是基础的时值分配规则。当第二个声部加入,需要和带倚音的声部一起配合演奏的时候,更多细节需要被注意。蒂尔克为此写了许多例子(见例19)。
例19 蒂尔克,每两行一组,第一行记谱,第二行实际演奏
如果不对齐演奏,则必须要写上休止符(见例20)。
例20 蒂尔克,每两行一组,第一行记谱,第二行实际演奏
额外的装饰 对于主音而言,倚音是装饰音,不过在此之外,其实还可以再叠加额外的装饰:可以装饰倚音、主音,也可以在倚音与主音之间加上装饰。需要注意这里产生任何变化都不影响原本的时间分配比例(见例21)。
例21 蒂尔克,a为记谱,b是时间分配;c为记谱,d是时间分配;e是实际演奏;f为记谱,g是实际演奏
卡尔·菲利普在额外装饰这部分,有非常详细的规则。他自己按照这些规则作曲,同样也希望演奏者按照这些规则即兴加装饰音(见例22)。
例22 卡尔·菲利普
如果倚音本身没有被额外装饰,主音上可以叠加装饰(a)。如果倚音本身被额外装饰了,本音就不要再被装饰了(b)。装饰倚音本身的装饰音如果是以小音符的形式书写,那么倚音本身要写成大音符(c)。这里小音符B-D是额外装饰音,紧接的四分音符C是倚音,二分音符B是主音。如果速度极慢,那倚音本身和主音本身可以同时加上额外装饰(d)。如果倚音和本音都用大音符记谱,那意味着两者都不需要被装饰(e)。(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