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红
摘 要:对作文进行序列化和具象性融合训练,既遵循了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调动了内在的智慧和情感。挖掘五种表达方式的内涵和作用,专题化的训练指导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通过日常作文实践与对学生的状态进行观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巧于练笔、乐于写作。事实证明,刻意练习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
关键词:表达方式 專题化训练 语言思维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9.011
就写作现状而言,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人可写,无情可诉。对文题把握不准,篇章结构乱而无序,会叙述不会描写,写景抒情不着边际,空发议论淡而无味。有行无止,善始不善终。就作文教学现状而言,教师劳心费神,经常做无用功。经过漫长的周期训练,到头来学生依旧无法下笔,甚至产生越训练越怕写的恐惧心理。况且一部分老师不懂反思和总结,不懂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丰富内容,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因此,只有进行独特高效的指导,找到契合点,有计划的训练,才能真正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尤其会使写作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寻找什么样的契合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第一,挖掘五种表达方式的内涵和作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更注重选择时代性强、贴近学生生活与情感体验的美文与理文,文质兼美,而且注重五种表达方式的螺旋式进阶。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挖掘这些美文中的五种表达方式,对学生进行序列化、专门化的训练指导,将会收到“刻意练习”的教学效果。
第二,专题化的训练指导可为学生写作提供技法借鉴。作文的运思有必要交代,但不能循法炮制,通过阶段训练,让学生有方向,减轻排斥感,从而调动内在的智慧和情感,特别是作文思维训练的广度和深度,是学生在课外达不到的。作文训练也是螺旋式提升的过程,每个环节紧密相连,次序不可调整。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中开展“专项训练与表达方式融合”的作文探究,力求通过实践探索改善作文教学“费时、进度慢、效率低、散乱”的教学怪圈,使作文教学也能够进入高效行列。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巧于练笔、乐于写作,有意识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能力、习惯,以及热爱生活的态度、审美的能力,并以此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推进教师作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之路。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作文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我确立以下三点训练策略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第一,表达方式运用的训练策略。表达方式运用的训练,在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七年级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辅之以简单的抒情、说明。作文内容及训练重点逐渐由言之有物、言之有色向言之有情、言之有序上升;八年级依然要进行记叙和描写的训练,同时还应加强抒情的训练,辅之适当的议论,达到言之有声、言之有趣、言之有理的要求,力求让优等生脱颖而出,让尖子生“吃得饱”。具体实施要遵循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循序渐进。
第二,思维能力的训练策略。某种程度上说,作文不仅是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的综合训练,更是一种思维训练。从作文的思想性来说,思维能力在写作中更为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知识面的扩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增强。因此,学生思维能力是可以分阶段段训练的。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再到逻辑思维, 每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持续不断、循序渐进,做到既符合认知规律,又要“有的放矢”,避免纯理论。
第三,专项技能的训练策略。写作技巧的训练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础训练阶段,一是中级训练阶段。基础训练阶段,要求掌握一些写作的入门手法,比如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篇章结构、开头结尾等,重点是将它们运用于写作实践中。中级训练阶段,可以把基本手法熟练组合,随心剪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而掌握更高级的写作手法,如设悬念、埋伏笔、对比衬托等。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表达方式训练策略
(一)随文复习五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1.记叙:交代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交代人物的经历和事迹,交代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为议论提供依据。
2.描写: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感觉。
3.议论:在议论文中,为了使论点正确、鲜明、有说服力;在记叙类文体中起点题或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说明文中为了介绍各种知识,讲明各种道理。
4.抒情:起到传达感情的作用。
5.说明:在说明文中起“给人以知,教人以用”的作用;在记叙类文体中起到介绍背景、人物经历、环境方位、物体功能的作用;在议论文中起到交代情况、背景,援用论据或解释概念的作用。
在讲解每一篇课文时,我都有意识地把语言的表达方式作为一个知识点来强调,反复品味。
(二)仿写各种表达方式
我们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数是名篇佳作,我们可以选不同表达方式的句子在课堂上品析,鼓励学生进行仿写。
先进行叙述和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的练习,练习叙述一件事,特别注意故事的完整性、曲折性、悬念性;描写可从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着手:景物描写可按形、声、色、味、态或五官感觉法(视、味、嗅、听、触)等进行阶段性训练,人物描写可按语言、肖像、动作、神态、心理的序列进行练习;还要注意场面描写和环境描写的综合,一般描写与细节描写的交替。
抒情和议论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抒情可以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抒情方式切入,议论点睛要恰到好处,达到提升立意、升华思想的目的。习作《若许不前》最后一段“如许不前,该有多好,可惜人生不允许你止步不前”,点明了自己的心迹。这种议论或抒情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易学爱用。
从多角度进行表达方式的训练,可以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当然,这些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要注意“服从文体、服从主旨、增强效果”的原则。
二、思维能力训练策略
(一)优选名家的范文,借鉴名家的角度和经验
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思考感悟。明确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形象思维能力在散文、诗歌、小说、戏剧中运用广泛,抽象思维能力出现在科普文和部分杂文中,逻辑思维能力往往在科学小品文或演讲稿中能找到身影。
实际上,训练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就是要训练学生有沒有独特感悟、有没有文史哲沉淀与思考的问题,也就是检验学生是否具有由一个点引发纵深思考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当学生解读文本找不到着力点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给予他们思维方向上的引导与点拨,教会他们朝着自我和他人、人情与人性、信仰与历史、民族与世界等方面去思考。而名家的范文,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和经验。我们会欣喜地发现,学生一旦找到文本导向,就能开启智慧的大门,慢慢模仿名家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思维。学生只有明确了方向,在模仿创作时才会实现由“使用方法”到“发现方法”再到“创造方法(即我的方法)”的大飞跃!
(二)品读经典,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形象思维能力着力于喻体和情境的选择训练,抽象思维能力注重联想与想象的合理性与美感,逻辑思维能力侧重于训练语段、语句的顺序与文章的照应方式。这三种思维能力本质上就是思维深度的逐步提升,我们应该注意层级性训练,我们可以在初中阶段分层级进行有效训练,定能见成效。如七八年级要求学生在文本阅读时,主要练习形象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赞美与批判,从对个性之美的欣赏,到群体之美的个性解读,然后到“人情”“人性”的体验理解,直到通过文字深入理解社会责任、民族大义,最后到九年级时,专注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能形成个人独有的捕捉文章主旨的方法。在初中阶段,我们如果能坚持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有利于学生在理解上由浅入深,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形成和巩固。
(三)以读促写,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可以整合有效的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专题思维训练。包括逆向思维、同步、比较、举例、比喻、联系、追问、逆向、求异等。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是要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里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就包括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而学生思维空间的训练,同样要注意方法的多样化。
比如《智取生辰纲》的教学,可以抓住吴用的“无”的谐音,杨志“智”的谐音,做这样的设计:
1.杨志与吴用谁更“智”?2.杨志缺少什么?3.吴用多了什么?
这样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既梳理出了故事情节,又达成了对杨志和吴用个人形象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对当时复杂的场面有了清晰的认识。
又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设计,抓住标题中的“止”字做文章,提出:为什么不是我们常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而是“不止”呢?“不只”与“不止”有何区别?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要表达的还有“科学研究不能止步于一个答案或者不能止步于眼前的答案,要有永远探究的精神”这样的中心观点。
三、专项技能训练策略
(一)广泛阅读,体验生活
名著阅读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个性化阅读空间,给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每学期要求学生制定“我的读书规划”,并完成读书摘记,从阅读中习得如何选材和立意。从初一到初三,我做了系统的安排。初一要求摘抄与课文同步的课外内容;初二要求按主题词摘抄相关语段,并加以评述;初三则是大量搜集素材补充议论文的论据。
(二)作文评改,形式多样
把学生的习作作为探究对象,采取自评、互评,自改、互改、师生共评等方式,评出个性和新意。评改应以“多就少改,适度宽容”的原则,以学生发展性评价为主,捕捉亮点和个性风采,刺激学生良好的写作心态。例如,指导一个作文能力差的孩子,在习作《学习贵在坚持》中,从最初的三个分论点“坚持学习要有欲望”“坚持学习要有理想”“坚持学习要刻苦”,经过小组讨论,思考,润色,最后整理为“坚持需要欲望”“坚持需要信仰”“坚持需要吃苦”三个分论点。
(三)专项突破,灵活整合
拟定从题记、开头结尾、分段与过渡、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特殊机构、语言表达与风格等方面入手,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元。
习作《若许不前》结尾一段“晨光熹微,朝阳缓缓升起,从繁密树叶中透出的一点斑驳的小圆斑,我匆匆赶往,从不停下脚步,朝阳在身后缓缓地追随着我”,意境优美,含义隽永。
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我也不断调整方案,更加细化过程,特别关注不同课型中学生的反应,及时、有意识地向课堂注入新鲜活跃的元素,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以此实现良性循环。这些活跃因素包括: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让学生有宽松和谐的写作氛围,就必须要转变作文教学理念,建立互信、理解、包容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内驱动力,让学生乐读、乐写,展开有计划的实践。老师也可以写下水作文,还可以把自己的作文给学生批改。
2.培养写作的兴趣与自信心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于作文学困生来说,更应当加强心理与情感引导。当他们在学习作文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鼓励;当他的作文中出现零星“闪光点”时,哪怕是只言片语,我们都应及时勉励,让他们增加信心,从而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作文中来。
3.创造良好的大教学环境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又充满智慧的写作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写作为简便愉快的主动习作,提高每一位作文学困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认可度,让他们积极投身到优化作文的学习过程中来。
此项作文探究,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并切实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使作文教学渐渐走上高效教学之路。
经过实践,我也有了一些自己思考:一是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讲解一些必要的写作知识,为写作打下基础。二是应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考虑,采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比较法、同步法、逆向法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思考的习惯。三是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采取一些基本的教学评价方法,如测验、调查、观察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给予及时评价。有了正面的教学评价,学生们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应该就会被调动起来。
总而言之,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他们期望的学习方式,既可以找到有科学根据的教育理论,又能探索出切合实际情况、有利于推广的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为推进初中作文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韩宗茂《阅读资源的有效利用》,《赤子》2013年第11期。
[2] 何邦烧、林小玲《教人见意趣,使之去乐学——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教育》2015年第19期。
[3] 戴贤泽《用思维训练点亮学生的阅读》,《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5期。
[4] 吕莉《课堂教学的灵魂——如何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操作》,《考试周刊》2014年第70期。
[5] 黄素琴《语文教学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新课程(中学)》2017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