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常熟225200)
快速康复理念是近年来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医疗管理策略,旨在以循证干预手段为依托,对外科患者展开优质且细致的医疗照护,从而有效促进病情向良性方向发展,减轻生理不适感,最终有效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1]。有研究指出,该项干预手段对围术期的管理模式更具规范性与系统性,对患者在围术期各个阶段展开深入思考,提供一系列预防性护理方案[2]。手外伤是临床常见情况,手术进行断面位置的缝合是保证手部恢复组织完整性与功能的重要方案。但术前焦虑、术中配合度、术后疼痛程度均会影响手术成功率和手术效果,进而影响预后。因此,在围术期介入快速康复理念,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加速创面愈合,是手外伤患者围术期重要的护理思路。传统护理方案更注重患者在生理层面的对症管理,未重视病情康复的相关条件与前提[3]。本研究从护理的角度出发,拟借助随机对照思路,分析快速康复理念引导下的护理策略在手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9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我院接诊收治的82例手外伤患者。纳入标准:经手部外观检查以及X线片检查,确诊手外伤,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患者听力、视力良好,能独自完成问卷或量表测评工作;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伴恶性肿瘤;手部存在先天性畸形;之前存在手功能异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26~40(34.27±5.61)岁;体质量指数(BMI)19~23(21.15±1.21);外伤原因:手指离断伤2例,压面机伤3例,压轧伤10例,前臂及腕部刀砍伤5例,手指切割伤8例,挤压伤4例,玻璃划伤7例,手部高压注射伤2例。观察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26~41(34.74±5.57)岁;BMI 19~23(21.17±1.25);外伤原因:手指离断伤3例,压面机伤2例,压轧伤12例,前臂及腕部刀砍伤4例,手指切割伤9例,挤压伤4例,玻璃划伤6例,手部高压注射伤1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开展常规性护理干预。入病房后,由专人测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动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主管医生并开展针对性干预。做好术前备皮工作,并告知患者术中麻醉与配合事宜,使其了解术后疼痛的管理措施。指导患者安全用药,了解药理机制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患者当前的精神情感状况展开评价,并及时做好心理安抚工作。
1.2.2 研究组 开展快速康复理念引导下的护理策略。①护理过程介入快速康复理念:对所有护理人员展开规范化指导,共10个培训学时,其中理论与实操学时各5个学时。护理人员接受培训指导后参与后续考核,只有双项考核成果达标后,方可进行后续临床实践。患者入病房后,护士将手外伤手术相关视频、术后功能康复锻炼等电子视频拷贝至患者手机中,与其一同观看并指出注意事项。术前1 d,护士将手术告知单转交给患者,并再次告知术中麻醉与手术过程事宜。术日,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接送护工做好交接手续,再次核查患者手术方式、腕带处的住院号、名字等信息,告知护工患者各项信息均核查无误,同时安慰患者,缓解紧张情绪。②术后快速康复锻炼:a.术后24~72 h,护士指导患者对术侧部位各活动关节进行伸展性练习,即先指导患者将专注力聚焦于术侧部位,并用力收缩肌肉,之后再平缓地舒张肌肉,将收缩与舒张视为1个循环流程,每天做10个肌肉收缩与舒张循环;该项快速康复锻炼的目的是有效促进术侧部位的血液循环,保证肿胀部位的组织有效消退。b.术后第4~7天,患者在此阶段的疼痛感相较于术后有所减轻,指导患者对术侧手部关节进行锻炼,从而强化术侧肌肉与韧带的力量;该项快速康复锻炼能有效改善韧带粘连或肌肉萎缩等事件的发生概率。c.术后第8天,医生更换手术部位敷料,取石膏与敷料后,对手术部位进行全方位清洗,让患者进行术侧屈伸活动;进行术侧部位躯体功能锻炼过程中,按照手外伤的形式进行被动活动。d.在术侧创面愈合阶段,给予拆线处理;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与指关节的运动性训练,再借助石膏对术侧进行外固定。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功能恢复优良率。如果术侧手部的外观、形态与术前无明显差别,且术侧躯体在屈伸练习中未出现疼痛,说明手功能恢复情况为优;如果术侧手部外观未存在异常,但术侧在活动过程中出现轻微疼痛,说明手功能恢复情况为良;如果术侧手部在屈伸活动时出现轻微痛感,但从外观观看时手部关节出现异常,说明手功能恢复情况为中;如果从外观观察发现手部出现异常性变化,且无法进行手部屈伸运动,说明手功能恢复为差。手功能恢复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及出院当天疼痛评分。术前1 d、出院当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即在白纸上画出一条长度10 cm的线段,并予以十等分处理,从左至右,分别标0~10。要求患者根据当前所察觉到的痛感,在线段相应位置处进行标刻,得分越高说明躯体疼痛越明显。③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出院患者建立随访档案,开展为期1个月的电话随访,每周定期电话问询10 min。要求患者出院后1个月末来院复诊,并记录不良事件发生率。
2.1 两组患者手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术前1 d及出院当天疼痛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1 d及出院当天疼痛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手外伤最常见的治疗方案为手术缝合破损皮肤以及修复骨折断面,从而使手功能得以有效恢复。以石膏外固定的形式进一步保护手外伤术后患者的手部功能与形态,从而使破损皮肤及骨折断面得到更好修复与愈合。手外伤患者术后功能康复是一个相对漫长的阶段,术后开展规范化且合理的康复指导是保证手功能恢复的重要前提。手外伤患者术后若得不到有效锻炼,将导致手部肌肉萎缩,甚至手臂周径明显缩小。另外,若患者术后开展的康复锻炼方案不当,将引起手部酸胀、组织液增多,甚至导致乳酸在手部大量堆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因此,针对手外伤患者开展快速康复理念介入的护理措施,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且能促进病情预后及转归。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术侧手部功能恢复优良率较对照组高(P<0.05),说明快速康复理念介入下的护理方案能有效促进骨折断面修复且能促进皮损部位修复。术前阶段通过视频讲解的形式,使患者对即将开展的手术方案以及麻醉措施有深刻的认知,对其精神情感予以安抚,引导个体以相对平和且从容的心态应对手术[4]。另外,为保证患者术后得以快速步入康复状态,在围术期便快速介入有关康复锻炼措施。有文献表明,患者在早期接受康复指导能有效降低关节僵硬、活动异常、软组织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且能促进病情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5]。因此,本研究引入快速康复理念,并通过康复锻炼的早期介入与指导,能弥补患者对术后康复的认知不足,帮助患者开展正确且积极的康复行为练习,进而促进躯体功能恢复。此外,按照手外伤术后组织与骨骼的愈合修复规律特征,指导患者开展对症性康复锻炼,使患者术侧手部功能获得最大限度改良。另外,通过快速康复理念的多维度应用,再辅以图片、视频、现场指导等多元化手段,使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康复均获得最优化调整。患者在围术期接受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对后续康复锻炼事宜有内在的认知架构,进而主动开展配合事项,消除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抵触心理,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工作[6]。结果表明,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快速康复理念下的护理措施能降低手外伤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由于快速康复理念的目的在于尽早为患者拟订系统化、规范化的康复指导措施,引导个体开展主动、被动练习,使患侧肢体获得充足血液供应,局部神经末梢获得营养供给,促进断面愈合,降低关节僵硬等事件的发生概率[7]。另外,研究组干预后疼痛感知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说明快速康复理念下的护理措施能减轻患者的躯体疼痛感,提高其对疼痛的耐受能力。术后快速康复思维被逐步架构,加之患者能正确配合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术侧部位活动范围,进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越早开展康复练习,越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且能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快速康复理念引导下的护理策略应用于手外伤患者,能提高手功能恢复优良率,减轻躯体疼痛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