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山东济南25002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临床常见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失明。有研究表明,患病时间5~9年的糖尿病患者中,该疾病发病率为10%,且随着糖尿病患者病程进展,该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1]。目前,临床对该疾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姜旭光等[2]指出,患者术后体位及血糖控制对治疗有效率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赵媛媛等[3]研究指出,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手术患者实施自我护理模式干预效果较好。自我护理模式由美国护理学家Orem于1971年提出,并逐步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该模式引导患者以保持自身健康及生命而开展的自我照顾,提高患者护理知识水平,使其更加注重健康情况,掌握更多的护理技能,同时促使其出院后自我照顾[4]。为探究自我护理模式干预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症状改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1日~5月31日我院146例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手术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我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手术患者146例,男69例、女77例,年龄43~75(57.98±5.81)岁,糖尿病病程7~16(12.76±3.25)年;视网膜病变分期:Ⅳ期91例,Ⅴ期55例。纳入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且视网膜病变由糖尿病导致;视网膜病变情况符合手术治疗指征[5];认知和沟通能力正常;血糖控制相对稳定,且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排除标准:严重精神障碍;严重心脏疾病、肺部疾病、肝肾功能异常,伴其他原因导致的肢体外伤;血糖波动幅度较大或出现其他急危重症。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73例。研究组男35例、女38例,年龄(57.03±6.11)岁;病程(12.27±3.56)年;视网膜病变分期:Ⅳ期45例,Ⅴ期28例。常规组男34例、女39例,年龄(58.89±5.53)岁;病程(13.23±2.98)年;视网膜病变分期:Ⅳ期46例,Ⅴ期27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常规护理:术后眼科检查、用眼卫生指导、血糖监测,按时指导患者滴眼药水等。出院指导:告知患者按时服用药物,避免眼部过度疲劳、戒烟酒,严格按照糖尿病患者餐谱进食,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定期随访:患者出院后半年内,每个月进行电话随访,以了解其血糖控制情况及视力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复诊。
1.2.2 研究组 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自我护理模式干预。①自我护理能力评估。术前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6]评估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根据评分分为高水平(评分>量表总分的66%)、中水平(评分为量表总分的33%~66%)、低水平(评分<量表总分的33%)。②自我护理能力培训。根据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水平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对高水平患者: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指导患者观看自我护理视频,在术后护理过程中指导患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等方式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同时解答患者关于疾病及自我护理的疑问。对中水平患者:在常规发放宣传材料及日常指导的基础上组织患者接受集体培训,提高患者对自我护理工作必要性及重要性的认知,并在理论知识培训后通过开展护理技能实践讲解等方式,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对低水平患者:在集体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一对一培训,重点了解并记录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认知存在的问题,分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低的原因,采取针对性讲解、协助自我护理过程等方式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③自我护理模式的实施。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干预及随访,随访频率为1个月1次。a.健康指导及心理干预:定期讲解糖尿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术后注意事项、恢复期影响因素等知识,以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依从性,了解患者内心疑虑,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完善患者的健康保健知识,提升其护理干预技能水平。b.饮食干预:住院期间询问患者饮食习惯,为其提供合理的健康饮食建议;出院后要求患者定期上传食谱及血糖检测结果,鼓励患者进粗粮及高纤维食物。c.运动干预:术后4周要求患者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视网膜复位,4周后督促患者进行散步、打太极拳、打羽毛球等运动,运动时间40~60 min/d。d.用药指导:出院时告知患者继续滴眼药水2~3周,同时坚持降糖治疗,在随访过程中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及对药物种类、用量的掌握情况。e.眼部护理:告知患者定期接受眼部复查,并在自觉视力下降、眼干、眼涩等不良症状时立即就医。
1.3 评价指标 两组观察周期均为3个月,并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指标变化情况。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视力情况。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采用于强等[7]编制的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症状与视功能、社会活动、身体机能及精神心理4个维度,共20项条目,各条目评分0~10分,满分20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936。
2.1 两组干预前后视力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视力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干预前后FPG、2 h PPG、HbA1c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FPG、2 h PPG、HbA1c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糖尿病作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通过及时手术治疗取得不错疗效。有研究表明,该类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视觉障碍可得到显著改善,但患者在治疗后,需严格控制血糖,以避免术后不良情况的发生[8]。朱婉璐等[9]研究指出,多数患者对手术治疗过程及视网膜病变症状的认知水平较低,自我护理能力较差,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常处于被动角色,影响术后恢复。
自我护理模式作为近年临床研究的重点,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该理论通过督促并协助患者开展自我护理,提高患者在护理工作中的参与程度,以促进其自我完善行为及自我照顾,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10-1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视力及血糖控制情况均改善。分析原因:常规护理模式下,患者更多依赖医护人员,导致其出院后难以得到有效干预,不利于术后康复及血糖控制,而自我护理模式是完善患者的健康知识系统,引导患者自主进行护理干预,增强患者保健意识的同时培训其掌握正确的护理技巧[13];研究组实施分层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理论及技能,为开展自我护理模式奠定基础,培训后患者自我护理技能提高,能够在出院后较长时间内进行自我护理干预,有利于避免不良情况发生;通过实施随访,了解患者内心感受、恢复情况及血糖指标,部分患者在干预早期能够按时报告相应信息,之后通过逐步了解自身情况,转变自我护理干预理念,进而达到主动开展自我护理的目的;患者血糖控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进视力恢复,进一步增强自信心,促进自我护理能力提高[14]。
本研究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提高,且高于常规组(P<0.05)。分析原因:研究组患者通过实施自我护理,患者主人翁意识及自我效能感显著提高,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良情况发生,同时能够通过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促进生活质量提高[15-16];患者症状缓解,降低对日常生活行为造成的影响,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17];同时有助于缓解不良情绪,多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需接受胰岛素治疗,且因其伴有视觉障碍,导致对家属的依赖性增强,而视力水平恢复可帮助患者树立自信,进而提升生活质量[18]。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手术后患者实施自我护理模式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视力水平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