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提出更多质疑性阅读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言语思辨思维。质疑阅读属于主动性思考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设计质疑问题,展开阅读辩论活动,进行延伸训练实践,都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质疑阅读教学环节启动后,教师要发挥关键作用,借助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进行引导,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和辩论中提升语言能力。
关键词:质疑;阅读;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4-0055-03
引 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展开质疑性学习,能够开启学生主动思考之门,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在潜心感知体验中提升学科认知能力。大部分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较弱,所以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创设质疑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质疑阅读活动,在质疑阅读训练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质疑阅读是主动性学习行为,所以教师要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更多便利条件,让学生在质疑学习中积累语感,提升言语思辨能力。
一、创设质疑情境,激发言语思辨热情
创设质疑阅读情境,教师要从诸多形式中做出筛选,布设质疑阅读任务,投放阅读提示,组织阅读改编,展开话题讨论,推出课堂演绎,对学生阅读思维形成冲击,成功激发学生言语思辨的热情[1]。在学生进入阅读学习环节后,教师要巧妙运用多种启迪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使其在深度探究学习中启动质疑思维,在广泛讨论中建立语感基础,在互动交流中达成阅读共识,接受思想洗礼。
学生对直观性学习情境最为敏感,教师利用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同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达成阅读共识。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质疑问题,激发其言语思辨的热情。例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中,作者对白鹭的描写堪称经典。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信息,展开深入阅读,梳理出不明白的地方,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接受阅读任务后,主动展开阅读和思考,很快就形成阅读问题。在问题整合阶段,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制作成问题集锦,要求学生对这些典型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和讨论。如“作者描写白鹭,目的是什么?打算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作者将白鹭比作一首诗,为什么会这样描写?”“文本开头和结尾是如何照应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问题情境设计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从学生初读感知角度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研读,能激发学生言语思辨热情,提升学生言语思辨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质疑性阅读,让学生用问题形式呈现阅读感知,为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机会,能使学生拥有最为鲜活的学习体验。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信息,能够对学生产生感官冲击,使学生展开深入思考。
二、组织质疑活动,创生言语思辨时机
质疑阅读学习形式众多,教师要进行活动设计,创设更多言语思辨机会,让更多学生顺利进入学习互动环节,在深度研究和讨论中形成阅读认知。话题辩论、阅读讨论、问题收集、信息整合、创编演绎、口语对话、故事讲述、改写讨论等,都能够形成质疑契机,也能够为学生参与言语思辨活动创造条件。学生对互动性、趣味性、开放性学习活动特别敏感,参与热情特别高,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布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學生对演绎性学习活动关注度更高,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让学生在角色演绎中形成个性理解,这也是一种深度学习,由此建立的学习认知会呈现出个性化特点。在演绎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互动评价活动,让学生在评价讨论中激活质疑思维。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复述故事,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故事进行讲解,然后提出质疑性阅读问题:蔺相如为什么这样避让廉颇呢?难道蔺相如真的怕廉颇吗?不妨同桌两个人展开演绎活动,对这篇课文中的小故事进行改编,看哪个组合的演绎更为精彩,能够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听到要进行演绎展示,都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在准备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其逐渐达成学习共识:蔺相如有大局观,不与廉颇争一时的高下,
体现了蔺相如宽厚的性格。在课堂演绎环节,学生自行创编台词,对人物进行创意设计和塑造,阅读学习进入实践环节。演绎正式启动,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各个小组的表演,然后组织学生对演绎情况进行评价,质疑性学习程序顺利启动。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演绎和评价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在方法应用和学法实践等方面提供启示和指导,让学生逐渐找到深度学习的感觉。
教师提出问题进行研讨后,让学生演绎展示,为学生提供了创作机会。学生自行创编台词,不仅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还要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做出比较到位的设计,呈现鲜活的人物形象。由于学生对演绎活动情有独钟,教师要灵活把握这一教学契机,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中。
三、优化质疑组织,提高言语思辨效率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学习行为,教师在具体组织时要做好对接处理,让学生结合言语思辨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度发掘,以提升其言语思辨效率[3]。例如,阅读讨论活动是最为常见的学习形式,教师在具体组织时,不能只是提出讨论问题,还需要对讨论小组组建、互动程序设计、交流讨论管理等进行积极探索,提升学生交互水平,有效提升学生语言表述能力,激发学生阅读思维。
由于学生对质疑性学习比较敏感,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质疑学习活动时,要做好必要的引导和设计,让学生顺利找到质疑的起点,在主动思考和大胆质疑中建立互动机制,在反复论证和思考中形成学科认知。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要求学生展开梳理阅读,对文本阐述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并要求学生围绕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展开辩论:“这篇课文中列举了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作者最后给出了认同评价,认为两种教育方式都有其道理。如果你的家长采用作者父亲的方式对待你,你会坦然接受吗?”学生展开热议,课堂学习气氛浓厚。教师深入班级,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大多数学生持反对意见,认为家长不能用嘲讽的方法开展家庭教育,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教师参与学生对话交流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作者长大后的认知更为理性,教师从这个角度进行引导,将学生带入深度思考环节。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教师组织学习小组展开辩论,针对家庭教育问题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学生对这样的辩论主题比较感兴趣,自然会积极响应,课堂辩论气氛逐渐形成。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观察学生辩论情况,及时进行方法指导,确保辩论互动活动顺利开展。
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探究家庭教育问题,展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学习,为学生提供释放的出口,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互动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
四、拓展质疑训练,提升言语思辨能力
在设计阅读训练时,教师要注意渗透质疑内容,让学生展开创意思考和读写实践,以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品质。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网络收集相关阅读信息,延伸阅读维度,实现课内课外阅读对接,能够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读写结合的训练形式,其呈现形式多样,教师要注意进行渗透设计,让学生在质疑中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有效激发学生阅读思维,培养学生言语思辨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训练中渗透质疑内容,需要进行巧妙的设计,让学生进行反思性阅读与写作,順利激发质疑思维。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一起研究文本内容,针对作者笔下的鸟的天堂进行梳理阅读,然后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话题展开反思:因为人类过度开发,很多“鸟的天堂”早已不复存在,我们很难找到这些纯自然的地方,也难以听到这些鸟的叫声,从这个角度展开反思,写一篇读后感,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让更多“鸟的天堂”能够重新出现。学生对环保话题比较熟悉,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素材,能够在深入研究中达成学习共识。在读写展示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互评活动:人类和鸟应该是朋友关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认真聆听同学们的读后感,从环保视角展开思考,在评价中提出新的问题,或者是阐释个性见解。学生开始展示自己的读后感,有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环境展开: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好长时间听不到鸟鸣了,城镇建设不能只考虑人的居住,还需要为鸟留下建立巢穴的地方……围绕这个观点,学生开始讨论,认为城市绿化面积要保持合理比例,城市污染需要进行合理控制,不然鸟类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教师提出反思性读后感任务,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学生对环境保护内容比较熟悉,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读写结合需要有巧妙的切入点,教师要延伸阅读设计,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借助反思形式进行延伸发掘,形成学习契机。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交流,将质疑性训练推向高潮,让学生从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五、升级质疑形式,培养言语思辨习惯
质疑是一种主动性学习行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入质疑学习机制,对质疑阅读训练进行创新设计,能够创造更多主动性学习契机。例如,在阅读文本时存在不明白的地方,对教师的解读不理解时,对教材内容设计存在不同看法,对同学文本解读存在不同意见,参与集体研讨时存在不同看法,学生都可以提出疑问。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质疑学习机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为其建立更多学习成长点。
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文本时,可以先要求学生进行质疑性学习,列举出一些质疑问题,这样可以创设问题研究情境,将学生带入互动交流环节,推动学生的思维顺利激发。
例如,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时,教师设计了预习任务:自行阅读文本内容,结合教辅和其他信息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冀中地道战的相关情况,找到不明白的地方,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感兴趣,主动展开阅读学习。在阅读问题集中展示环节,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阅读问题进行整合处理,制作成阅读问题集锦。例如,地道的出口是怎样设计的?什么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们进入地道后怎样进行通信联系?如何理解“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日本人真的拿这些地道没有一点办法吗?教师组织学生集体研究这些问题,并在深入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课文对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特点都做出了说明,其结构上、写法上、立意上有怎样的特点?你对哪个角度存在疑问?不妨用问题形式提出。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了深入思考和互动交流。
从教学程序上可以看出,前面的问题设计是学生初读课文需要了解的内容,而后面的问题设计则是深入阅读和互动交流之后的思考,其问题设计的关注点、难度系数都存在差异。教师为学生规划了清晰的阅读思考路线,将学生带入研读性学习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不同方式,但如何才能让学生顺利进入深度学习的核心,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这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学情。教师只有根据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才能获得学生的高度认同,才能培养学生言语思辨习惯。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主动质疑意识较弱,教师要进行对接设计和组织,为学生提供质疑阅读启示,让学生主动展开质疑阅读和言语思辨活动,在深度思考和广泛互动中达成学习共识。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文本与生本思维对接点展开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展开质疑阅读学习,能够快速生成教学动机,有效提升学生言语思辨能力。质疑阅读不是单纯找问题,而是进行深度思考。学生唯有形成主动阅读思维,才能激发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于明莲.如何提升学生的言语思辨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06):128.
张志翔.言语思辨:阅读教学的应然归宿[J].小学教学参考,2017(16):46.
赵晓敏.以“质疑、对话”为导向的语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J].山东教育,2021(11):34-36.
作者简介:雷美玉(1980.12-),女,福建武夷山人,任教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新丰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