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法珍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字的含义古今不一致,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文言文是他们思维上难以理解、心理上难以接受的知识内容。如何读通、读懂文言句子,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的对答之巧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学生易于理解,兴趣盎然,体会文言文之韵,需要教师的精妙教法。下面,笔者以《杨氏之子》一文为例,解读文言文之韵。
一、文白对比,认识文言
开课之初,以文言文导入,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由学生猜测文言文意思后,出示相应的现代白话文,古今对比,概括出文言文的特点。然后理解题意,以这样的方式开启学习文言文之门,减少了学生畏惧情绪,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幻灯片出示以下内容:
文言文:吾今见卿,喜。可与共书,幸甚,亦甚幸福。汝等有同乎?
现代文:我今天见到你们,很高兴。能够跟大家一起上课,很幸运,也很幸福。你们有同感吗?
文言文特点:文言文比现代文更短小精悍,言意简赅,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二、诵读对比,感受古韵
“读了一百遍,它的正义看了。”让学生们先自由地朗读课文,画出节奏线,后听教师示范吟诵,指导吟诵基调,接着学生学习吟诵,最后个别展示。通过两种不同读法,让学生感受吟诵的魅力,体会古文之韵,激发学生喜爱文言文的兴趣。
三、合作探究,通晓故事
出示学习文言文方法:借助注释、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运用方法进行合作学习。最后汇报小组学习的情况:
1.理解以下字词:
甚: 聪惠: 未闻:
2.请学生用现代文讲故事。
3.杨氏之子给你印象如何?
4.理解中心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用上“甚”字说话。
例:此子非常活泼。
6.请用赞扬的语气读第一句(中心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提出要求:小学生在阅读、交流和讨论中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因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产生思维火花,作出自我判断,自我评价,从而克服困难。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教师“一堂灌”高效许多。
四、细品精读,感受“聪恵”
这一环节就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笔者首先安排学生自学,完成任务:杨氏子“甚聪惠”,何以见得?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然后由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像他对你做的那样对他,尽显“聪恵”
A.两人都在姓上做文章。是啊,孔君平拿杨梅开孩子的玩笑,孩子也由孔姓想到了孔雀,这在兵法上就叫做呢?
B.理解杨氏之子的言外之意,如果杨梅是我家的果,那么,孔雀是你家的鸟;如果孔雀不是你家的鸟,则杨梅就不是我家的果。
C.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明这个孩子?
D.引读中心句。
2.反应敏捷,尽显“聪惠”
A.理解应声答曰。
B.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C.引读中心句。
3.言语委婉,尽显礼貌
A.角色练读:来,为师扮演杨氏子,你们扮演孔君平。
生:此是君家果。
师: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此是君家果。
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趁机出示“比一比”,从这两个句子中,你品味出了什么?
总结: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D.引读中心句。
4.分角色对话。
5.小结:引读中心句
6.文章还有何处表现杨氏子的“聪惠”呢?理解谁为谁设果。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7.引读中心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提出要求: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受。此环节通过层层剥笋,句句理解,由易到难,使学生体会人物的对答之巧,感悟言外之意。
五、拓展延伸,丰富故事
文言文言简意赅,韵味深长。《杨氏之子》一文,是學生仿写的好范文。所以,笔者设计了这个环节:面对杨氏子之应答,孔君平会有何反应呢?尝试以文言文的形式续写。下面是师生分角色互动交流的汇报情况(学生扮演孔君平,教师扮演杨氏子)。
孔君平笑日:“君甚聪惠,服服。”【你非常聪明】
儿日:“谢嘉。”【谢谢】【此子非池中之物】
孔君平笑曰:“果然名不虚传,君必成大器。”【你将来一定很出色,成大器】
儿日:“大过大过”【过奖过奖】【此子也必成大器】
孔君平笑曰:“君非池中物。”【你不是池中之物】
儿日:“但小人而已。”【我只是个小人物而已】【此子非池中之物】
孔君平笑曰:“吾固笑子,而尔反笑吾矣。”【我原本笑你,却被你反笑了我】
儿日:“羞矣,羞矣。”【不好意思啦,不好意思啦】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有学生榜样的引领,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由胆小到自信,由不会到学会,这个学习过程难得可贵。这样的设计达到了学以致用,迁移创新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散发思维,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以读引读,激发悦读
简介《世说新语》:本文选自此书。本书是一部记录汉末至晋代文人轶事的小说。里面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蕴含着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值得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阅读提出要求:学生应能阅读100多万字的课外阅读。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迁移阅读,拓展阅读,以达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的目标。
文言文有着无穷的魅力,深长的韵味,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美丽与精彩。教师使用教材时,应认真备课,运用精妙教法让学生感受文言文。
责任编辑 吴华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