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国,贺晴晴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习近平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1]自十八大以来,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好老师的重要论述,要求老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2]明确了好老师的努力方向;要求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3]明确了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4]明确了好老师的角色定位;要求老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5]明确了好老师的成长路径。正是有了对好老师的系统界定和要求,广大教师才有了目标和动力,并付诸于立德树人实践中。但是对好老师的理解是一个从“认知到实践”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教师对好老师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老师的实践,学生们对好老师的认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师的实践;同时,教师的实践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师生对好老师的认知。因此有必要调研师生对好老师的认知,从而促使教师更加系统地理解好老师的深刻内涵,正视差距和不足,进一步争做“四有”好老师。
习近平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6]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价值导向和精神引领,因此好老师是教师职业标准和更高价值期许的集中体现。
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己,育己先育魂。教师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所在,肩负着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历史重任和人民嘱托,只有铸造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为成为一名好老师注入血脉灵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事业的忠诚拥护者和践行者,广大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不动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才能守住教育的“灵魂”。立德树人是指导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内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最根本的原则要求:有理想信念。如果教师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就回答不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做有理想信念的教师就是好老师,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有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崇高愿景,有为国育才、为民育人的远大抱负,有不惧困难、跨越阻碍的坚强决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师就是好老师,好老师所践行的立德树人应该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端正学生价值观念、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体现。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7]“德”于教师,既是个体表现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又是公众对教师职业道德品行内涵的价值评判。道德上的合格者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而要成为好老师的话,就要做高尚品德的楷模、行为示范的榜样。守师德行师范,从讲政治的高度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把锤炼高尚师德、树立良好师风作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必修课”,作为检验好老师的“试金石”,作为好老师不断实现自我革新的“净化器”。“德不孤,必有邻”表达了孔子对德行修养的肯定、对道德感召力的自信。[8]67作为教师,只有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让“教”“育”行为被学生所接受,才能把学生聚集到身边,才能让师德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做有道德情操的教师就是好老师,好老师的道德情操首先是端正的、良好的,进而是先进的、表率的,始终是正确的、崇高的,把道德情操的涵养积淀转化为师德师范的实际行动,升华为教书育人的强大依靠。做学生道德品格塑造者的教师就是好老师,关注学生的德行涵养,影响学生的价值世界,用自身高尚的师德品质成为锻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校正仪”。
教师的职业实践,必须牢牢扎根于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知识储备。古人云,“议论文章,亦必求稍通于训诂帖括之外,而发前贤所未发……然后师之道得,而师之称始可受之而无愧。”[9]教师之所以为师,其学问水平、学术修养必长于学生,才能无愧于“教”;其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必强于学生,才能无惧于“授”;其好学品质、求学意志必坚于学生,才能无怍于“师”。教师职业实践的主要过程,就是把自己的学识积累转化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具体体现。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可以“现学现卖”的,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大量知识,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自学能力、辨别能力、革新能力、创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只有在蓄满自己的“一缸水”的前提下,才能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端出“一碗水”。由此可见,教师职业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性所在——即教育既是育人,也是自育。做有扎实知识的教师就是好老师,好老师应该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了解最新的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理念,不断拓宽教师职业基本素养的广度和深度。做先进知识传授者的教师就是好老师,成为学生学术造诣上的领路人、清道夫,始终把向学生传授先进知识作为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重要体现。
教育是传播爱的工作,教师是爱人的职业。仁爱之心让人克服生命中的狭隘与偏颇,建构出生命的厚度。[10]教师用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才能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洒下希望的种子。仁爱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关心爱护学生、热爱专注教学,除了把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外,还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接受“仁爱的教育”,学会做人的道理,汲取成长的养分,学会“用爱反哺”,教师因而收获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在这股共生力量的作用下,仁爱为师德的教育影响力和师范的育人引领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帮助教师树立扎根教育热土、践行立德树人的坚定决心。仁爱之心可以带领教师照亮教育的每个角落,发现被忽视的学生,守护教育最纯净的样子。教师有爱,教育才有力量,学生才有未来。做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就是好老师,时刻对学生怀有一颗爱护宽容之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做学生人生方向引领者的教师就是好老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成长、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取得的每次进步,用醇厚的德学润物细无声地培育和引导学生,用高尚的师德品行树立正确的人生榜样,照亮学生的成长道路。
为全面分析高校教师与学生对好老师的理解,以好老师的标准为研究目标,以Q高校师生为调研对象,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于2021年6月请师生用不超过30个字的篇幅来回答“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经剔除与问题要求不符的回答后,剩余有效回答2839个,其中教师回答502个,学生回答2337个。
因为有篇幅限制,在回答对好老师的理解时师生们大多用言简意赅的词语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回答中有很多共性的认识。某些特征词语在共性认识中出现的次数越多,说明这个特征的认知越明显;反之,出现的次数越少,说明对这个特征认知越不明显。
词频统计是指对文本中出现的词语的次数进行统计,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定量研究方法。利用词频统计,可以通过繁杂的文本内容找出其内部规律,具有准确性、客观性、系统性、标准性强等鲜明特点,已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为了全面分析师生对好老师的理解,运用ROST词频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师生心目中好老师的认识进行词频分析。
利用计算机软件ROST分词技术,将整理的师生对好老师的认知文字材料拆散成词组,并依照词组出现的频数大小依次排列。在词频分析之前,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文字材料进行分析,发现很多词语尽管存在些许文字上的差异,却表达了相同的含义;同时,也存在部分句子表达的内容与相关词语相同的情况。因此,为克服纯粹程序化定量分析的不足,对部分词语和语句进行了表述修订,从而实现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有效结合,提高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为了便于分析教师和学生对好老师认知的差异,分别对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统计,具体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学生对“好老师”认知词频表
表2 教师对“好老师”认知词频表
续表
根据词频分析结果,经编码归类,表1显示了学生对“四有”好老师的认知。其中理想信念包括爱国爱党、理想信念、政治思想3个方面,道德情操包括认真负责、道德高尚、工作严谨、专心专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乐观7个方面,扎实学识包括教学有方、知识渊博、智慧才华3个方面,仁爱之心包括耐心细心、关心关爱、真诚友善、热情助人、亲切和蔼、尊重沟通、平易近人、温和体贴、公平公正、宽容包容10个方面。
根据词频分析结果,经编码归类,表2显示了老师对“四有”好老师的认知。其中理想信念包括理想信念、爱国爱党2个方面,道德情操包括道德高尚、专心专注、认真负责、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工作严谨、积极乐观7个方面,扎实学识包括知识渊博、智慧才华、教学有方3个方面,仁爱之心包括关心关爱、耐心细心、亲切和蔼、热情助人、平易近人、尊重沟通、严格要求、真诚友善、公平公正9个方面。
1.师生对“好老师”的内容认知全面
统计发现,Q高校师生对好老师的评价内容涵盖了“四有”好老师的价值标准,且提炼后的好老师特征完全符合“四有”好老师的内容要求,说明师生对“好老师”认知全面。对应“四有”好老师的4项标准,全体人员对好老师评价的词频结果依次为“有道德情操”(44.85%)、“有仁爱之心”(43.66%)、“有扎实学识”(10.93%)、“有理想信念”(0.56%);其中学生群体对好老师的评价依次为“有仁爱之心”(47.06%)、“有道德情操”(41.62%)、“有扎实学识”(10.83%)、“有理想信念”(0.49%),教师群体对好老师的评价依次为“有道德情操”(59.22%)、“有仁爱之心”(28.57%)、“有扎实学识”(11.36%)、“有理想信念”(0.85%)。
统计发现,“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这两个特征最受Q高校师生关注,虽然在学生、教师两个群体的统计结果中略有差异,但依旧可以认为,Q高校师生在对好老师进行认知时,更倾向于关注教师的道德素养和对学生的关心关爱。“有扎实学识”的统计结果表现稳定,但不够突出,说明师生对好老师实践能力方面表现的期待低于对其在道德及情感方面的表现。“有理想信念”的统计结果偏低,说明师生对好老师在理想信念的表现方面有感知,但需进一步提升。
2.师生对“好老师”的内涵认知趋同
关于对“四有”好老师内涵的认知,教师、学生两个被调查群体表现出的结果(二级编码内容)高度一致。在关于“有理想信念”的评价中,爱党爱国、理想信念提及最多;在关于“有道德情操”的评价中,认真负责、道德高尚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描述;在关于“有扎实学识”的评价中,80%的描述都集中在教学有方、知识渊博;在关于“有仁爱之心”的评价中,共整理归纳出11种二级评价,其中仅耐心细心、关心关爱两项就占该类评价的46%。
由此可见,Q高校师生对好老师的内涵意义认知趋同。一是表现为评价标准的趋同,2839个主观评价能够被准确地提炼为高度概括且数量合理的二级编码,说明该校师生对好老师的标准认知趋同。二是表现为对主要特征认知的趋同,尽管参与评价的师生来自该校不同校区、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及背景,但从词频统计结果来看,多数师生的评价集中在几个主要指标,说明该校师生对好老师的特征认知趋同。三是表现为作用效果的趋同,根据标准认知趋同和特征认知趋同可知,师生对“四有”好老师的外在表现感受一致,说明“四有”好老师在该校的实践对学生、教师两个群体的作用趋同。
3.师生对“好老师”的特征认知相似
本次问卷调查关于“好老师”四项标准的特征评价中,教师群体依次给出评价最多的特征是理想信念、道德高尚、关心关爱、知识渊博,学生群体依次给出评价最多的特征是爱国爱党、认真负责、耐心细心、教学有方。“四有”好老师的践行者是教师,学生是该过程的接受对象。因此,师生对于同一标准的答案,反映了该标准的实践效果。
理想信念与爱国爱党具有内在联系性。一名教师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学生来说就是其是否热爱祖国、对党忠诚,可以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口头教育,体现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之中,这些都是直接能被学生观察或感受到。道德高尚与认真负责具有内在联系性,教师道德高尚体现在师德师风师范的具体表现上,比如按时上下课、认真批改作业、言行举止端正有教养,这些都能够反映出一名教师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教师“有道德情操”的具体表现。关心关爱与耐心细心具有内在联系性,教师要想做到对学生关心关爱,前提是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状态,这种量变转化为质变,就是学生所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耐心细心。知识渊博与教学有方具有内在联系性,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如何能将知识系统、完整、清晰地传递给学生,这依赖于其知识的积累沉淀,并且优秀的教学能力一定建立在扎实学识的基础上,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有理想信念”作为“四有”好老师标准之首,是好老师的核心内涵所在,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要求下,必须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到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绝对重要性。一是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师德专题教育、教师党史学习教育等专题活动,强化对教师责任担当、使命担当的教育,帮助广大教师树立价值正确的教育观,树立愿景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二是建立合理的教师职业发展评价体系,通过课堂检测、成果考核、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理论考试等形式,对教师在理想信念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测评,并将结果应用于下一轮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形成教师思想政治提升的闭环培育模式。
教师是以德立身的典型示范,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职业生涯的生命线,好老师的关键在于立德,师生在这方面的认知也最多,但在奉献、敬业、乐观等方面还有待持续加强。因此必须以更高的标准培养道德素养和情操涵养,提升教师道德情操水平的全面性。一是可以通过宣讲报告会、先优典型选树、“最美教师”、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向广大教师传递师德正能量,通过树立榜样示范,使老师们能够“见贤思齐”。二是把对师德考核纳入对教师的日常管理,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制定教师基本工作规范,通过明确的制度加强对师德师风的约束及监督,从而达到强调教师职业崇高性、特殊性的教育目的。
传授知识是好老师价值体现的必经之路,扎实学识是这一价值实现的重要支撑。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获取知识的方式数不胜数,学生对老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已远超对其固有知识的期待,而老师为了能够满足学生的求学需求,必须对自己知识积累的宽度、深度、速度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想胜任好老师的职业要求,除了教师本人在知识储备上狠练基本功、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外,学校也要为广大教师提供成长平台。一是完善建立教师培养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队伍设置不同的培养方案,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二是创造有利于教师学习的人文环境,深挖内部教育资源,针对Q高校的现实情况,搭建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交流平台,彼此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多项能力。三是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优化岗位竞争评聘条件、完善聘期考核要求等手段,督促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学识水平,帮助教师深刻领会终身学习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
仁爱之心是对教育情感的标准定义,仁者爱人是教师受人尊敬的关键所在。教师之爱是出于本能对教育、对学生的理解与关爱。[11]除了师生普遍重视的关心关爱与耐心细心外,还应该充分尊重、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公正、真诚友善、包容信任地对待学生。爱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仁爱之心的标志。[12]培育教师仁爱的路径,首先要打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通道,在课堂教育之外,创造更多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机会,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也能跟随老师学习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加强情感交流,拉近彼此距离。其次,加大对教育过程中公平公正的监督和落实力度,在学期考试、评优评先、发展入党等各个环节,加强对程序和流程的监督检查,营造平等公正、透明公开、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