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健,毕 然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与学术硕士相比,专业硕士以实践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侧重点,以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且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已成为当下热门专业并且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更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高效的专硕课堂教学体系对于激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课堂学习兴趣、提升其应用实践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探究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产品日趋多元化、金融技术不断提高,这也意味着对金融行业职业人才需求的提升与转变。金融业未来需要的应是技术型、复合型、国际型、创新型人才,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是基础,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是必需。自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即金融专硕)以来,其发展迅速,专业导向教育模式不断升级,硕士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在金融业职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其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折射出一些实践性不强的问题,课堂教学模式存在巨大的升级空间。
邓建(2016)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调查分析—以江西省内三所高校金融专硕为例》中指出,通过调研发现研究生培养的课堂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与学生讨论互动且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均偏理论性。[1]王俊籽(2018)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反思与创新》中提出通过“多元化”设计、“分层次”实践活动和“一体化”改造来进行金融专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2]张满林、付铁山(2018)在《地方高校金融硕士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中提出三条关于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的主要途径,包括引入合作办学机制、实行“双师型”培养机制和推进以案例教学为重点的实践教学改革机制。[3]林广宇、刘萍、陈昊等(2020)在《“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思考与实践》中对典型的三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包括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法、翻转课堂,并提出尽可能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法。[4]赵剑锋(2020)在《金融专硕案例“情境”教学三阶段模式辨析——兼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案例展示》中分析了案例教学手法的产生基础和和科学性,并以金融专硕课程《财务报表分析》为例进行案例情景教学设计。[5]苗长青、王鹏程(2020)在《金融专硕学生明辨性思维能力发展“五力”实践模型的构建》中指出,需借助专业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自我提升及专业实践这五种“助力”来逐步提升金融专硕学生的明辨思维能力,以期实现优秀人才培养。[6]
以全国“211工程”财经类高校在QS排行榜中位居前四的高校为例分析分析目前我国金融专硕发展现状及前景,包括上海财经大学(第48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49位)、中央财经大学(第82位)和西南财经大学(第95位)。
1.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成为报考热门专业
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所统计的数据,总体看来,四所财经类高校2016年至2020年金融专硕的报考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金融专硕报考人数更是由2016年的1983人增加到了2020年的3815人,增幅高达约92%,足以见得金融专硕已成为热门报考专业,竞争也日趋激烈。中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呼吁更多与时俱进的金融业人才,金融专硕如果能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提升其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必能为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成为金融业未来职业人才培养的引擎。
2.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数据统计显示,四所财经类高校2016年至2020年金融专硕的招生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招生规模均有所扩大,这与金融专硕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息息相关。金融专硕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实现了高就业率,更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在国家颁布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将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的精神和进取的品格,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1]包括证券经纪人、金融分析师、保险精算师、财富管理师和金融企业领导者等,其使命是“为我国金融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职业人才支撑”,[7]足见国家对于金融专硕职业人才培养的期望与重视。
1.传统灌输式教学偏于理论讲解,但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专硕课堂仍以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为主,虽完成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讲解,但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受传统的被动式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理论知识灌输是课堂的主要形式,以“灌”代“悟”,以“结果”代“过程”,学生习惯了“师讲生听”的学习方式,对教师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感,独立思考的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地丧失,这也是导致“翻转课堂”的推行进入瓶颈期的关键原因。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消耗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其自主学习动机不足、能力缺乏,难以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展开学习。此外,部分学生存在惰性心理,不参与小组研习、不参加课堂讨论,持观望态度,静等其他人说出答案或老师进行总结讲解,致使其实际上在课堂中的收获十分有限。
2.“翻转课堂”一定程度促进专业性人才培养,但实施仍有错位
“翻转课堂”亦称“颠倒课堂”,是指重调课堂内外的时间分配,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旨在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育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目前已在各大高校专硕课堂中有所应用,因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金融专业知识、调动了学生课堂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然而,由于“翻转课堂”机制不健全、师生对“翻转课堂”认识不到位等原因,“翻转课堂”的实行仍存在错位现象。部分教师过于看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得“翻转课堂”成为学生的“一言堂”,缺乏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以及教师的总结与点拨。由于学生的知识层级相对于教师还有一定差距,其自主学习成果并不一定完善,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的引导与点拨作用也至关重要,单纯的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有时并未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吸收与内化,对专业性和职业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一定限制。
3.教材等授课内容虽具有权威性,但和社会实践存在脱轨现象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人才培养滞后的矛盾凸显,尤其在随着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的更行业领域,各行业职业人才需求旺盛更是对高校专硕课堂授课内容的与时俱进提出了要求。就目前状况看来,大部分高校专硕课堂采用的教材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都存在内容与实践脱节、更新缓慢、应用性不强的特点。教学内容也大多只关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导致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脱节,学生缺乏发散思维,学术视野也难以得到扩展。吸收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新知识不够,不能及时对接行业前沿热点,难以发挥其课程帮助学生选准科研切入点、把握业界最新动态、聚焦行业实时热点的作用,学生自然也就难以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4.课堂缺乏针对性企业实操性教学,没有真正走进企业解决问题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课堂教学多以理论教学为主,重心多在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述,忽略知识结构的梳理归纳;关注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忽略研究生自身批判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讨、实验和调研等课堂教学模式处于辅助地位,实践课堂教学明显不足。在开设的专业课中,大部分高校的实践课堂也只有案例教学,且存在案例老套陈旧、脱离金融发展实际的缺陷,其他能够提升学生应用分析能力的实践教学项目极少。此外,虽然专硕已经采用了“双导师”制,由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工作,但由于在课堂上缺乏针对性企业实操性教学,实习工作也是难以为继。部分高校还未对课堂实践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创新不足、过程管理缺乏方案指导,对于专硕研究生的实习报告和实习过程也缺乏关注。
1.“四环”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交流、巩固提升
所谓“四环”即导学的四个环节,由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交流、巩固提升四个环节构成,环环相扣,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目前已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有所应用。研究生的课堂导学与中小学的简单完成学案和本科生的慕课视频教学不同,其更应注重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出探究与研讨的氛围,提升其科研、应用能力,因此研究生的课堂导学赋予了“四环”新的含义。
图1 “4321”专业硕士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包括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教师可提前布置思考题等,学生课前通过观看视频讲解和课本研读,初步形成自己对题目的思路和理解,课堂中再根据其他同学的回答与见解,深化完善自学成果。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应有以下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一是了解学习导学视频及课本的主要知识点和考察的技能;二是对思考题形成自己的解答,并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延展和补充;三是敢于对书本中既成的定理和结论予以质疑和否定,能够发表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合作探究,即倡导小组学习,注重知识点和问题的组内、组间交流讨论与探究。要求学生带着自主学习中的思考与问题,进行有序的独学、对学、组学,通过共同探讨、展示交流、总结观点等,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理解与运用。教师在这一环节也要充分发挥作用,一要通过旁听讨论等方式,最大限度掌握小组学习探究情况,二要对重点和难点给予具体指导,协助学生取得最终的研究成果。
成果交流,即个人或小组学习成果汇报。小组成员可以将合作探究的最终结果制作成PPT、发言稿等展示形式在课堂中进行汇报,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可在展示完毕后对其观点进行质疑、补充、纠正和评价,以完成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同时,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和精讲,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激励,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火花”的良性碰撞。
巩固提升,即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成果交流过程中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深刻认识知识的基础性、层次性和拓展性,从而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成为日后职业中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的坚实奠基。
2.“三方”联动——政府、学校、企业联动
国家自推出专业硕士以来,就特别注重其在社会实践、职场应用、科研创新方面的发展。要满足这一要求,地方高校仅凭一己之力的理论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对接、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资源,尤其是当地各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通过行业实践基地的拓展,并以之为依托,开展实践教学课堂。因此,高校专硕教学应开展联合培养模式,根据合作对象,可分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8]
校校合作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师资、课程资源方面的共享,不同高校利用自身的师资、课程优势,开设开放式学术研讨课堂、应用性课题研究、案例讨论分析会等多渠道交流方式,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即引进校外行业企业成功人士进入高校课堂,与学生分享公司案例和成功经验,以实现学生学术素养及职业能力兼具的目标。校地合作,即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合作,整合地域资源,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开设专业实务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所学行业宏观概念。
3.“双师”教学——校内导师指导学业、校外导师引导实践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规定“金融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9]目前,我国大部分硕士专业学位在设置中都提倡“双师型”师资结构。这里的“双师型”师资结构是指一名金融专业硕士同时配备指导学业的校内导师和指导事业的校外导师,目前已各大高校推广开来。但由于双方责任分工不够明确、合作不够深入等原因,“双师型”培养机制在专硕的教育教学中大多流于形式,并未充分发挥作用。
“双师”教学应该不仅仅体现在教育模式当中,更应该引入专业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当中,通过促进校内外导师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将探索性学习、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融为一体。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并重,在校理论课堂由校内导师指导知识理解吸收与科研应用,校外实践课堂由校外导师通过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实务培训、技术研发、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助力其对本行业业务认知的加深,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
4.“一转”思路——由理论教学为主转为案例教学为主
目前,纯理论的课堂教学已然成为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此种课堂教学思路亟待转变。2016年5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了全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教学与写作研讨会,来自加拿大西安大略高校毅伟国际商学院的陈时奋教授,根据“华特迪斯尼公司的日元股权融资案”等3个案例,以当堂案例教学互动交流的方式,为参会教师阐明案例教学的核心理念,展现案例教学的实质,另外,还讲述了案例开发程序、案例议题与教学目的、教学方案设计及案例写作架构等问题。通过此次研讨会,参会人员对金融案例教学过程有了更为直观和清晰的认识,并为案例教学在金融专业硕士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案例教学是专硕教学课堂的重要教学形式,虽然目前已在各高校的专硕课堂中有所应用,但仍处于理论教学的附庸地位,并且存在案例内容陈旧、案例可分析性不强等问题。因此,高校专硕课堂教学应改变以往理论教学为主的思路为案例教学为主,针对本专业案例特色突出、可操性强等特色,在理论课堂中充分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现场分析案例,提升其利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CIPP评价模型下的“4321”课堂教学模式
CIPP模式是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构成,在整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突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应用CIPP模型可对“4321”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发扬其优势,为其日后在专业型硕士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推广奠定基础。
(1)背景评价——教学目的
“4321”课堂教学模式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角度出发,旨在通过深入的理论知识讲解以及全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从教学最基础的课堂教学入手,助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教学目的明确且具有现实意义,既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专业型硕士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符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与时代的进步具有较强的契合性。
(2)输入评价——教学方法
“4321”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侧重于“四环”导学、案例教学和实践课堂的应用。通过“四环”导学夯实理论知识基础,案例教学巩固专业知识运用,实践教学促进职业技能提升,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专业型硕士课堂教学中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缺乏、实际应用困难等问题,有的放矢,足见该模式的现实性与应用性。
(3)过程评价——教学过程
“4321”模式的教学过程重点关注“三方”联动和“双师”教学的实施情况。通过“三方”联动和“双师”教学能够充分有效地调动各方力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专业型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
(4)结果评价——教学结果
“4321”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果主要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习程度和实践能力。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职业人才为最终目标,以导学、教学、实践方法创新为根基,以集聚各方力量为保障,相较于传统的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具全面性、科学性,具有广阔的应用推广及发展前景。
2.“4321”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对于“4321”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通过在各高校拟开《公司金融案例》课程(共计48学时、3学分)进行具体分析及效果观测,具体授课安排如下:
(1)公司金融相关基本理论,占用课时16学时,由校内教师承担教学,系统讲授公司金融相关基本理论,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分配决策、兼并与收购、公司治理、投资银行业务过程、金融中介等内容。
(2)专家讲座与案例分享,占用课时16学时,拟邀4-5位业界专家(一般为高校聘请的业界兼职导师,具备金融业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大多担任财务公司、银行、保险、券商、信托、基金的中高层领导职务)展开教学,分享其财务分析、融资筹、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有关案例、实践经验与心得等。
(3)案例分析,占用课时16学时,由校内教师承担教学,共进行4个大案例的分析,课堂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师提前下发案例,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并分组进行案例研读和相关文献查找;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中所提问题进行初步理解与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授课教师首先对案例进行回顾,介绍相关决策策略和基本理论,再由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授课教师总结学生展示成果,并进一步提出深入问题进行讨论,最后予以知识梳理。
根据CIPP模型,对上述《公司金融案例》课程进行分析:
教学目的方面,该课程教学方案的思路设计可视为“4321”教学模式的巧妙运用,旨在激发学生课堂兴趣,提升其学习及应用能力。教学方法方面,案例教学共占32个学时,为主要的课堂教学内容,此外,在案例分析课堂的过程中也采用了“四环”导学模式。教学过程方面,该课程由多名业界导师和校内导师承担教学,专家讲座和案例分享充分实现了校企合作和“双师”教学。教学效果方面,预计可产生四点效果:一,业内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为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增添了趣味性,学生课堂积极性普遍提高;二,公司金融基础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并且能够活学活用;三,学术视野开阔,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提升;四,小组研讨案例的同时也模拟了未来职场状况,为日后的职场生活奠定基础。
3.“4321”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
“4321”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授课过程中不仅有校内导师,还有业界导师;有基础理论的讲解,也有实践技能的应用;有集体思维的“碰撞”,也有个人思想的“迸发”,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强化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获得了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课程中所使用的案例都由专业教师和业内专家亲自撰写,内容丰富,贴近实际且能够反映金融发展前沿,为学生日后参与金融实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由此可见,“4321”课堂教学模式凭借其明确的教学目的、独特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过程,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该模式的推广使用不仅限于金融专硕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其他专业型硕士课堂教学。利用“432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专硕课堂教学,通过“四环”导学调动学习热情,“三方”联动开拓学生视野,“双师”教学提升综合能力,“一转”思路激发思维创新,与专硕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定能有助于专硕教育的未来发展,有利于各行业未来职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专业型硕士的发展根基来自于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需要,新时代的各行业发展急需懂创新、有能力、专业化的职业人才,如何有效高质地培育出这样的人才是关键所在,解决专硕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势在必行。单方面的课堂改革并不能全方位地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唯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对专硕职业人才的复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专业硕士教育的不断发展,专硕作为国家人才培育的重点,其课堂教学也定会日渐完善升级,实践与理论并行的课堂教学已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