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伟,张雅楠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目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该类疾病的出现与幽门螺杆菌的增殖密切相关。为实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治疗,西医药主要采取阻断幽门螺旋杆,改善胃部功能的思路来开展新相应的治疗。现阶段主要采用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保护胃黏膜、增加胃动力等方法。但是,这种治疗方案,由于涉及抗生素类药物,患者在接受系列治疗中,出现用药不良反应以及耐药性上升的情况。中医开始进行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方案的探究已有较长时间,并植根于中医理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用药开展分析。健脾护胃颗粒由我科室根据中医治疗经验,总结临床规律,所制备的中成类药物,在实际临床中,具有提升胃部功能、清热祛毒等功能,表现出较好地临床效果。为更好地进行临床经验的分析以及梳理,采取对比研究的方式,通过设立试验,系统论证不同治疗方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成效,细化对幽门螺旋杆菌的阻断效果,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之间,我院收治的70例相关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活动之中,通过随机分组,建立观察组与对照组两个组别,两组患者人数相同。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的年龄在35岁到71岁之间,平均(53.4±10.12),病程2年到12年,平均(4.46±1.75)年。胃黏膜萎缩程度病理分级:轻度21例,中度8例、重度6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的年龄在34岁到72岁,平均(54.00±11.8)岁,病程2年到10年,平均(4.47±1.86)年。胃黏膜萎缩程度病理分级:轻度21例、中度9例、重度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胃黏膜萎缩程度病理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纳入标准:患者在相关临床诊断后,确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无用药过敏反应史;患者了解本次的研究的内容,愿意进行配合,并进了相应的书面授权。
(2)排除标准:患者有其他合并性疾病;胃黏膜出现增生或者癌变患者;精神状态不正常,无法开展交流;药物过敏。
口服阿莫西林胶囊粒,剂量控制在每次1g,每天两次的频率。口服克拉霉素分散片,剂量控制在每次0.5g,每天两次的频率。口服雷贝拉唑肠溶片,剂量控制在每次10mg;口服枸橼酸铋钾胶囊,剂量控制在每次0.6g,每天两次的频率。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服用铝碳酸镁片。
表2 2组患者血清PGI、PGII、PGR、G-17水平比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健脾护胃颗粒,为我院自制制剂(批号:鲁药制字Z09080122)。成分:山药10g、海螵蛸18g、白莲藕10 g、黄芪36 g、清半夏9 g、薏苡仁10g、大枣10 g、丹参9 g、白芍6 g、绿豆8 g、白术9g、黄连18g、白及9g,甘草6g。复方颗粒制剂(泰安市中医医院制剂室制剂每包10g)。开水冲服,20g/次,3次/d,连用30天。
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血清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PGI/PGII比值及胃泌素(G-17)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
显效: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或者消失,炎症消失三分之二以上,病理分析显示腺体萎缩降低两个等级。有效: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炎症消失二分之一以上,病理分析显示腺体萎缩降低一个等级。无效: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没有得到高山,炎症消失没有消失,病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使用C14呼吸试验对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的浓度,用于判定治疗前后患者体内幽门螺杆菌的清除情况。同时,使用酶联免疫法对患者的胃蛋白酶、胃泌素状况进行计算分析。
观察组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7.14%;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1.4%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x=3.43,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观察组经治疗后有26例幽门螺旋杆菌转阴,清除率为74.5%;对照组有20例转阴,清除率为57.1%。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x=4.79,P<0.05)。
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PGI、PGII、G-17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PGI、PGR、G-17均高于对照组。
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有三例患者出现轻微头痛,继续用药后头痛消失。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人体脾胃虚弱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基于这种关联,在实际用药治疗环节,可以针对性地调整用药方案,实现清热解毒、健脾养胃的目标。根据中医的治疗理论在整个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过程中,应当采取健脾养气的方式,通过必要的药物刺激,达到活血、行气以及化痰的目的。
从过往临床经验来看,幽门螺旋杆菌在进入人体后,对人体的胃黏膜会产生极大的损伤,引发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症状,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诱发胃癌。根据临床经验,当幽门螺旋杆菌数量不断增多,患者的病理学组织亦会发生变化,而慢性胃炎的严重程度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之间呈正相关。一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会分泌多种酶物质,其中尿素酶不仅能够分解氨,亦能损伤肾上皮细胞,且尿素酶所具备的黏附活性,可以与糖蛋白和糖脂产生相互作用,亦能损伤胃黏膜。根据研究学者相关数据指出,所有慢性活动性胃炎人群中,可以检出高达90%以上的胃黏膜幽门螺旋杆菌,但是经过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后,不仅能够消除幽门螺旋杆菌,且临床症状、胃黏膜组织均得到明显的改善。而本次应用的克拉霉素能够阻断H+-ATP酶产生的作用,进一步抑制胃酸分泌,尤其是在灭杀幽门螺旋杆菌中效果突出。此外,临床中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比较突出,幽门螺旋杆菌耐药性也不断增加,造成大量的细菌对肠道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使肠道对细菌的抵抗能力不断减弱,最终导致临床疗效不佳,这是笔者选用益生菌药物的主要依据。由于幽门螺旋杆菌的存活能力较强,可以适应胃酸环境。大多数的抗菌类药物在胃酸环境下,活性下降明显,无法完成幽门螺旋杆菌的灭杀,从而影响了整个临床治疗的成效,导致整个治疗周期较长,患者临床体验感不佳等情况。健脾颗粒主要包括白术、黄芪、大枣、绿豆等成分,通过各类药材自身药性的发挥,达到止痛、消炎、活血、清热、解读的效果。从现代药物学的角度来看,健脾颗粒可以对幽门螺旋杆菌产生较强的灭杀作用。例如,含有的大枣、栌斗以及白术在研究过程中,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活性,减少其增殖,达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同时,健脾颗粒含有的充分可以有效提升胃部动力,促进胃黏膜的修复,较好地满足临床用药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医学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思路。从本次研究过程中获取到的相关数据来看,观察组中患者的有效率达到了77.1%,对照组只有61.4%,两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幽门螺旋杆菌清除效果来看,观察组患者清除率为74.5%,高于对照组57.1%,两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研究的患者在经过系列之后,体内的G-17、和PGs较研究前就有所降低,观察组患者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健脾护胃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成效,加快幽门螺旋杆菌的阻断能力,有效提升患者身体机能,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