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洋 刘文利
【关键词】家庭性教育;性知识;性态度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0-0029-04
【作者简介】1.李佳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在读;2.刘文利,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朝阳区A幼儿园(以下简称“A园”)为促进本园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计划面向全园幼儿开展系统的性教育。为提升幼儿父母对性教育的认识,做到家园共育,在课程实施之前,A园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负责人刘文利教授为该园幼儿父母进行了一场性教育主题讲座。为了向幼儿父母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讲座内容,课题组在举办讲座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A园幼儿父母的性知识、性态度和家庭性教育开展现状。
一、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调查共有39名幼儿父母参与,采用课题组自编的《幼儿父母性知识、态度、技能调查问卷》,涉及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维度,内容包含全面性教育的八大核心内容:“人体与发育”“性与生殖健康”“性与性行为”“关系”“健康与福祉技能”“社会性别”“暴力与安全保障”和“价值观、权利、文化、媒介与性”。
1.人体与发育
“人体与发育”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认识身体的部位和名称。在问及“您告诉过孩子如何区分男孩和女孩吗?”89.74%的父母表示“有”。但是,在问及“您是如何告诉孩子的”时,分别有62.86%和71.43%的父母表示是通过“头发长短”和“是否穿裙子”来帮助孩子区分,仅有51.43%的父母会告诉孩子通过“生殖器官的不同”来区分。当问及“您告诉过孩子男孩/女孩的生殖器官叫什么吗?”告诉过孩子男孩生殖器官名称的父母占58.97%,但是告诉过孩子女孩生殖器官名称的父母仅占12.82%。
2.性与生殖健康
“性与生殖健康”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我从哪里来”“我是如何出生的”。当问及“您告诉过孩子他是从哪里来的吗?”84.62%的父母表示自己说过,大部分的父母能够简单地告诉孩子他/她是妈妈或者爸爸和妈妈一起生的,但仍有少数父母采用童话式的解释:“你是从星星上来的”“你是天上的小天使”。当问及“您告诉过孩子他的出生方式吗?”69.23%的父母报告自己说过,但仅有14.81%和25.93%的父母分别使用了描述出生方式的科学名词“自然分娩”和“剖宫产”。
3.性与性行为
“性与性行为”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身体感觉和保持身体的清洁卫生。在问及“您在日常生活中会引导孩子喜欢他/她自己的身体吗?”58.97%的父母报告“会”。但从引导的内容来看,有的父母并没有抓住自我悦纳的核心——接纳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仅仅是笼统地称赞孩子“帅”或者“漂亮”。当问及“您每天都会给/让孩子洗屁股(含生殖器官)吗?”17.65%的父母報告“不会”,原因是他们认为孩子的屁股(含生殖器官)不需要天天洗或者不脏的时候就不需要洗。
4.关系
“关系”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家庭和朋友两方面。在问及“您的孩子有经常在一起玩的好朋友吗?”92.31%的父母报告“有”,但有3名父母报告“没有”或者“不知道”,这表明其对孩子的交友情况并不关注或不重视。在问及“您对孩子说过‘我爱你’吗?”仅有1名父母报告“没有”,绝大部分的父母表示平时会通过亲吻孩子、拥抱孩子、陪孩子玩、给孩子讲故事等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相应地,当问及“您的孩子对您说过‘我爱你’吗?”所有受访父母都表示“有”。这表明受访父母在处理家庭成员关系时较为得当。但是,当问及“您会让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吗?”82.05%的父母报告“会”,包括“让孩子刷牙、睡觉”“让孩子做家务”“让孩子把玩具让给朋友先玩”。从父母的报告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家庭关系较为和谐,但是当涉及亲子关系时,仍有父母“说一不二”,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5.健康与福祉技能
“健康与福祉技能”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情绪及积极的情绪处理策略。当问及“您的孩子平时会因为不能满足他/她的要求而哭闹或生气吗?”92.31%的父母报告“会”。当父母遇到孩子因不被满足而哭闹或生气时,86.11%父母表示会给孩子讲道理,30.56%的父母会骂孩子,11.11%的父母会打孩子,25.00%的父母会对采取“不予理睬”的方式,仅有13.89%的父母报告自己会采取先安慰孩子后讲道理的方式,并能够接纳和理解孩子的行为。该部分的调查显示,受访父母的孩子大多尚未掌握积极的情绪处理策略,亟须父母的正确引导,但是大多数父母的引导方式较为简单粗暴,忽略了孩子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特点。
6.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性别平等和职业平等两方面。当问及“您觉得男孩可以做护士吗?”12.82%的父母不认可,原因有“男孩不够细致”“男孩应该当医生”“患者不接受男护士”等。当问及“您觉得女孩可以当飞机驾驶员吗?”所以受访父母都表示“可以”。当问及“您觉得男孩可以玩娃娃吗?”10.26%的父母表示“不可以”。但是,当问及“您觉得女孩可以玩刀枪吗?”仅有1名父母表示“不可以”。该部分的调查显示,个别受访父母仍存在较为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虽然大部分父母认同双性化教育,但是就本次调查来看,似乎父母对女孩双性化更为接纳,对男孩双性化仍较保守。
7.暴力与安全保障
“暴力与安全保障”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预防儿童性侵害和自我保护两方面。当问及“您告诉过孩子男孩/女孩的隐私部位是哪里吗?”告诉过孩子男孩隐私部位的父母占82.05%,但是告诉过孩子女孩隐私部位的父母仅占46.15%。当问及“您告诉过孩子怎么判断谁是他/她可以信任的人吗?”66.67%的父母表示跟孩子说过,但是其中有80.77%的父母告诉孩子的判断方法是“爸爸妈妈相信的人”。事实上,这种判断方法并不全面,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8.价值观、权利、文化、媒介与性
“价值观、权利、文化、媒介与性”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遵守与性有关的社会规范。当问及“您会让孩子随地大小便吗?”38.46%的父母表示在特殊情况下会;也有父母认为,在有遮挡物或者没人的地方可以;还有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到厕所如厕也没有关系。儿童从出生起就开始了自己的性别认知发展。因此,在幼儿阶段需要重视对孩子进行与性有关的社会规范意识的培养,这不仅与其性别认知发展和身心健康有直接关系,还与其安全、自我认同、道德发展、社会交往、社会认同等多方面相关。
二、研究启示与建议
1.父母对“性”感到害羞,阻碍家庭性教育的开展
在本次调查对象中,男孩父母占66.67%,女孩父母占33.33%。但是结果显示,跟孩子说过女孩生殖器官名称的父母仅占12.82%,远远低于女孩父母的占比。这说明在性教育过程中,父母对女性生殖器官的名称更难以开口。同时,在告诉孩子男孩生殖器官名称的父母中,仅有13.04%的父母使用其科学名称——阴茎,其他的父母均使用“小鸡鸡”“小弟弟”来代替。这也是父母对“性”感到害羞的表现之一。这些现象不仅给予我们有关“性教育应该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进行”的启示,同时提示我们应该用科学的语言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为了能够给予孩子科学的性知识,父母需要克服这些“心理障碍”,认识到生殖器官的科学名称是可以说的、应该说的。告诉孩子科学正确的词汇,如阴茎、阴囊、阴道、阴唇等,能够帮助孩子用科学的语言准确描述他们的身体部位,有利于父母理解和回应孩子;当孩子身体不适时,若孩子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身体部位,有利于医生更迅速地了解其病情。
2.父母的性知识水平不足,带给孩子的性知识不全面
当问及“您告诉过孩子男孩/女孩的生殖器官叫什么吗?”时,报告曾向孩子提及男孩生殖器官的23名父母中,仅有1名父母知道阴囊也属于男孩的生殖器官;报告曾向孩子提及女孩生殖器官的5名父母中,也仅有1名父母知道“阴阜”属于女孩的生殖器官,另有3名父母报告曾向孩子提及“子宫”。事实上,阴唇、阴阜、阴蒂、阴道、子宫、卵巢、输卵管等都属于女孩的生殖器官。
这些数据表明,父母本身对性知识的掌握并不全面,再加之存在害羞、难以开口等情况,对家庭性教育的效果产生了双重阻碍。要真正开展家庭性教育,保障家庭性教育的质量,转变父母的意识、提高父母的性知识水平非常重要。
3.父母对性教育存在偏见,阻碍孩子科学性知识的获得
在与父母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父母会担心在告诉孩子一些生殖器官或者生育方面的知识后,会引起孩子对性行为的好奇或者过早地发生性行为。因此,有的父母在家庭性教育中涉及相关内容时会避而不谈或者“蒙混过关”。如果父母不正面回答孩子关于身体的问题,就会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这类问题不应该和爸爸妈妈讨论,他们不乐意我问这些问题。久而久之,孩子不再问父母关于性的问题。但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对性依然好奇,依然想去探究,那就只能通过其他途径了。
事实上,世界范围内的性教育研究表明,性教育不仅不会让首次发生性交行为的年龄提前,反而推迟了首次性交行为发生的时间,并且使年轻人对自己的性行为更加负责任。[1]有效开展性教育能够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如初次性交发生时间延迟、性交行为发生频率降低、性伴侣数量减少、性风险行为减少、安全套和避孕措施的使用增加。如果父母了解性教育的这些积极结果,就更能接受在家庭开展性教育。
4.父母对预防儿童性侵害的认识不足,未能给孩子提供相关技能
预防儿童性侵害是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技能培养比知识更为重要。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父母对预防儿童性侵害的认识不足。家庭性教育是预防儿童性侵害的首道防线,父母不仅需要培养孩子的性安全防范意识,更需要培训孩子拒绝和逃离的技能。让孩子学会拒绝是帮助孩子逃离性侵害危险的方法之一。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当他们感到不舒服的时候,有权利说“不”。
同时,我们建议,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父母都要告訴孩子关于男孩和女孩生殖器官和隐私部位的名称,因为这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还能够让孩子了解异性的身体构造,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减少其不良的社会行为。无论家里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父母都要对孩子进行预防性侵害教育,因为儿童性侵害的受害者也可能是男孩。
5.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仍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权利认识不足
调查显示,父母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仍会不经意地表现出性别刻板印象,包括孩子的服装选择、玩具选择、职业选择等方面。幼儿阶段既是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萌芽并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研究显示,性别刻板印象会对儿童产生包括人格特质、注意偏好、社会判断、推断决策、行为解释、学业成绩等在内的消极影响。[2]由于父母的性别刻板印象而对孩子进行约束或者遏制不仅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也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孩子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颜色、喜欢的玩具以及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不应该因为受到父母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而遭到禁止。
本次调查中的受访父母对开展性教育虽然持有积极的态度,但他们对性教育仍存在部分误解和偏见,这是开展幼儿性教育的阻碍之一。当幼儿在幼儿园接受了性教育后,在家里却没有得到父母对相应知识、态度和技能的肯定和实践,甚至给予否定和反对,那么仅依靠幼儿园性教育,效果杯水车薪。家庭性教育是伴随着幼儿的生活所进行的,因为性教育所包含的知识、态度和技能都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身体卫生、自我保护、情绪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等。因此,推广幼儿园性教育的同时,促进家庭性教育的开展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秘书处,联合国人口基金,等.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M].刘文利,周珺,王舜,等译.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16.
[2]钱晓萍,王美芳,张庆,等.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注意偏好的影响:性别图式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1):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