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长群体普遍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在面对孩子的心理异常问题时缺乏应对方法,无助感强烈,心理异常学生得到的家庭理解和支持明显不足。“医教协同”可以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学生及其家庭走出困境。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医教协同”多元宣讲、提供家庭教育方法等途径,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状态的觉察和调适能力,为心理异常学生提供家庭支持力量。
【关键词】“医教协同”;心理异常;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0-0013-03
【作者简介】郭娟,南京市六合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44)心理研训员,一级教师。
一、心理异常学生的家庭教育困境
心理异常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及行为障碍。家长对孩子心理异常的接纳、关注直接影响其治愈的可能性。然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家长对心理异常既排斥又恐惧,他们较难接纳孩子“生病”的事实。
(一)家长对心理健康缺乏科学认识
家长对心理健康缺乏科学的认识,是导致心理异常学生无法获得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因。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初期,很多家长认为是孩子叛逆、不听话。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常遇到这种情况——孩子让家长带自己去看心理医生,家长却觉得是孩子矫情,渐渐地孩子开始出现自伤行为,这时候父母还会责怪孩子:“供你吃、供你穿,什么都不用你烦,你有什么好想不开的。”
(二)家长的病耻感和病忧感
在传统观念中,家长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神经病”“精神病”。他们认为这是“家丑”,不可外扬,这样的病耻感会阻碍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即使去医院做了诊断,家长在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时还是会出现隐瞒就医历程的情况。家长的这种观念是影响心理异常孩子获得救助的绊脚石。
(三)家长的习得性无助感
当孩子出现心理异常时,许多家长是有所觉察的,并且也做出过努力。最常见的是家长会主动与孩子沟通,试图改变孩子当下的状态。在他们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常用说道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希望可以用大道理感化孩子,让孩子做出行为改变,然而效果甚微,甚至孩子的问题更加严重。这让家长感到很无助。
二、“医教协同”对心理异常学生家庭的意义
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主要还是依托教育系统本身的专业资源。然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服务需求,特别是心理异常学生的需求,而“医教协同”可以更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学生及其家庭走出困境。
(一)调整家长的认知
由于专业的限制,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总是会让家长产生怀疑,拒绝采纳学校的相关建议。而医院的专业诊断很好地解决了这部分问题,家長更愿意相信医生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评估与医院的专业诊断相结合,有助于调整家长原有的认知偏见,使得心理异常学生获得及时的救助。
(二)优化家长的求助历程
在家长的求助历程中,常会遇到由医疗系统到教育系统再到医疗系统的过程。如家长先带孩子去医院就医,医院诊断孩子存在强迫状态和抑郁状态,需要药物治疗,家长拒绝了医生开药的建议,于是医院建议他们进行心理辅导。随着心理辅导的深入,心理健康教师评估孩子的心理异常程度较为严重,建议家长再次核对医生的建议,家长此时才会同意孩子服药。这一求助历程费时费力,还有可能耽误孩子治疗。“医教协同”的工作路径优化了家长的求助历程,医院与学校间的密切联系有助于打消家长的顾虑,避免求助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状况。
(三)精准帮助心理异常学生
药物治疗对改善学生心理异常的核心症状是有效的,但学生最终是要回归校园的。如果想进一步改善学生的生活状况,就需要协同家庭、学校开展工作。家庭的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定期辅导、医院定期复诊等都有助于心理异常学生适应学校的生活。
三、“医教协同”视角下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一)整合家校医资源——“医教协同”多元宣讲形式渗透家庭教育
1.进行精神卫生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性宣讲
学校可以邀请相关医院的专家对家长进行精神卫生及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包括常见的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多动症等。例如,强迫症的临床特征是大脑无法控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强迫症分为强迫思想和强迫行为两类。强迫思想在未成年人身上不常见;强迫行为在未成年人身上更多表现为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自己的鞋带有没有系上、反复与别人核对今天的放学时间,或其他反复的仪式化动作等。再如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在发作期非常危险,自杀风险很高,往往需要通过住院治疗或者药物治疗。家长如果发现孩子近来学习成绩骤降、情绪低落,并且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或者活动突然没了兴趣,还表达对自己的否定,睡眠状况较糟糕,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家长就需要带孩子去医院就诊评估。
在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讲的同时也要让家长了解医院的工作范畴及工作方式,减轻家长的病耻感,减少家长因孩子生病而产生的焦虑感,让家长能够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并知道如何做才能真正帮助自己的孩子,从而消除家长的无助感。
2.有针对性地为个别家长普及“医教协同”知识
有的学生非常清楚自己生病了,但无法说服家长带其去医院治病。他们或通过电话求助专业的心理热线,或独自前往医院就诊,或通过发泄情绪、自残等偏激行为来告诉父母。心理健康教师可以与这类家长单独沟通,聊一聊家长对孩子心理异常的感受以及担心,肯定家长对孩子的爱,并告诉他们怎么做是当下最需要的,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普及。
3.组建同质小团体进行“医教协同”知识宣讲
学校或区域未成年人心理辅导机构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类型把心理异常学生的家长组建成一个个同质团体。在团体中让家长找到理解者、同行者,通过活动体验让他们成为彼此的鼓励者、支持者,让他们拥有足够的力量勇敢积极地面对心理异常孩子,真正接纳孩子“生病”的事实,积极治疗,主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治愈环境。
(二)提供方法指导——心理异常学生的家庭教育建议
1.早发现,早干预
学生在身心发育关键期容易受到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家长要学会识别和留意孩子的异常情绪及表现,并与孩子一起核实相关信息,及时求助心理健康教师或者带孩子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越早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孩子心理疾病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
2.多支持,多陪伴
家庭是孩子的重要支持力量,也是心理异常孩子获得康复的关键因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能够接纳心理异常孩子的现状,理解孩子的痛苦,多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少打断、少讲道理,多询问孩子的感受,适当时候表达感同身受。还可以与孩子共同参与一些亲子活动、户外运动等,为心理异常孩子的康复提供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