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
江苏省响水县第三人民医院,江苏盐城 224600
2 型糖尿病是由β 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或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血糖升高的代谢性疾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对患者心脏、血管等组织造成慢性损害,因此,需要及时给予有效治疗[1]。 药物治疗是2 型糖尿病的首选治疗方案, 其中以二甲双胍应用较为广泛, 该品可增加胰岛素对血糖的清除作用,但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单独用药对血糖的控制效果逐渐减弱[2]。 维格列汀为IV 型二肽基肽酶(peptidvl peptidase-4,DDP-4)抑制剂,可作用于胰岛β 细胞膜上受体,发挥促胰岛激素分泌的作用[3]。为探究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 年4 月—2021年4 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5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于该院接受治疗的5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25)、参考组(n=25)。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4]中诊断标准;②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③无高血压既往史。 排除标准:经糖耐量试验、血糖测定明确为1 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心脑并发症。该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观察组男15 例, 女10 例; 年龄36~78 岁,平均(55.36±3.73)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有22 例,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有3 例。 参考组男13 例,女12 例;年龄35~77 岁,平均(54.12±3.62)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有21 例,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有4 例。 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考组予以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国药准字H20090120;规格:0.5 g/片),首次服药剂量为0.5 g/次,1 次/d,与餐同服,若无不良反应则逐渐增加至2 g/d,分2 次服用。 观察组在参考组基础上予以维格列汀(国药准字H20193067;规格:50 mg),用药剂量为50 mg/次,3 次/d。
两组用药时间均为3 个月。
①于治疗前、治疗3 个月使用血糖仪与血糖试纸测定两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 血糖(2 hPG)。
②于治疗前、治疗3 个月使用真空抗凝管采集两组肘静脉血,采集量为5 mL,离心(转速:3 000 r/min;时间:10 min)取上清液,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③记录两组治疗3 个月内的用药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胃肠道反应、皮疹瘙痒、转氨酶升高,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FPG、HbA1c、2 hPG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观察组FPG、HbA1c、2 hPG 均较参考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指标对比(±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FPG(mmol/L)治疗前 治疗3 个月HbA1c(%)治疗前 治疗3 个月2 hPG(mmol/L)治疗前 治疗3 个月观察组(n=25)参考组(n=25)t 值P 值9.63±1.34 9.65±1.36 0.052 0.938(5.97±1.25)△(7.66±1.38)△4.538<0.001 9.23±1.25 9.25±1.24 0.057 0.933(6.10±1.14)△(7.86±1.23)△5.247<0.001 13.20±3.01 13.37±2.95 0.202 0.768(7.02±1.42)△(8.96±2.24)△3.657<0.001
治疗前,两组MCP-1、IGF-1、VEGF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两组MCP-1、IGF-1、VEGF 均 较治疗前高, 但观察组MCP-1、IGF-1、VEGF 均较参考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血管并发症监测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血管并发症监测指标对比(±s)
组别MCP-1(pg/mL)治疗前 治疗3 个月IGF-1(μg/L)治疗前 治疗3 个月VEGF(μg/mL)治疗前 治疗3 个月观察组(n=25)参考组(n=25)t 值P 值51.08±5.01 50.97±5.11 0.077 0.946 56.45±6.11 60.33±6.05 2.256 0.043 6.30±1.27 6.34±1.32 0.109 0.921 8.13±1.83 9.60±1.64 2.991 0.009 115.20±32.31 112.37±31.60 0.313 0.765 120.10±33.43 138.86±25.24 2.239 0.047
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2 例, 参考组则为3 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对比[n(%)]
2 型糖尿病的症状表现与患者血糖值高低关系密切, 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可能引发微血管病变等系列并发症[5]。二甲双胍能够抑制肝葡萄糖输出,以此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发挥降糖作用,但其单独用药无法阻止患者胰岛β 细胞功能的衰退[6]。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 个月,观察组FPG、HbA1c、2 hPG 均较参考组低(P<0.05),这表示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在降低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上具有优势。维格列汀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β 细胞膜受体,抑制DPP-4 活性,降低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浓度,促进胰岛β 细胞功能的恢复,继而促进餐后胰岛素分泌,从而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7-8]。该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3 个月, 观察组MCP-1、IGF-1、VEGF 均较参考组低(P<0.05),这表示维格列汀及二甲双胍应用于2 型糖尿病中, 有助于减小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二甲双胍可以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 促进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利用内源性胰岛素阻止血糖持续增高[9-10];维格列汀可以与DDP-4 结合形成DDP-4 复合物, 在促使胰岛β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同时, 降低胰高血糖素浓度[11-13];上述两者联合可发挥降糖协同作用,还能够阻止胰岛β 细胞功能的衰退, 以此避免血糖值持续升高,从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14-16]。 该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在二甲双胍基础上联合维格列汀,不增加2 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分析其原因如下:维格列汀对DDP-4 的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可以调节胰岛β 细胞及α 细胞,能够依据患者血糖值变化而发挥作用, 有效避免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发生[17-18]。
综上所述, 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 型糖尿病,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还可以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且不增加用药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