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娜,张约娩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福建厦门 361000
糖尿病(DM)属于临床中一种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时间后,该疾病会对患者器官和躯体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害,威胁患者健康[1-2]。 临床一般将DM分为1 型与2 型DM,其中2 型属于成人DM;小儿多为1 型DM。 小儿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尿、多饮、暴饮暴食和身体消瘦等,并且还会引起不同严重程度的并发症,比如眼部疾病、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对儿童的正常发育及身体健康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且对患儿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患儿早期症状并不显著,一般是因酮酸中毒所导致,发病急,较为严重[3-4]。临床在治疗DM 患儿时,由于患儿年龄较小,依从性低,治疗效果并不理想[5]。临床应加强对患儿的重视,提高患儿依从性,缓解患儿内心的恐惧、抵抗和焦虑等不良情绪,保障治疗效果理想化[6-7]。 基于此,该文选取2020 年2 月—2021 年8 月该院收治的98 例DM 患儿,分析系统化健康教育效果,现报道如下。
该文选取该院98 例DM 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所有患儿资料完整,对该研究内容知情且同意。
排除标准: 存在糖尿病家族史者; 合并高血压者;合并肝、心、肾等基础性疾病者;精神障碍者;依从性较差者;研究中途退出者。
两组患儿均实施胰岛素治疗。 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需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耐心讲解,给予相应科学护理。 护理人员在查房时,应严格检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血糖、心电图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向临床医师进行汇报。护理人员可分发DM 手册,使患儿家属对DM 有更多了解。
观察组采用系统化健康教育。①心理护理。患儿在患病后,家属与患儿可能会产生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在查房时,应给予患儿与家属科学的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可以向患儿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小儿DM 的病发机制及治疗的相关知识, 将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进行讲解, 使患儿家属对治疗效果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更好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护理人员在查房时可多与患儿沟通, 与患儿建立朋友等亲密关系, 在日常实施护理时, 多鼓励与安慰患儿,耐心和患儿进行沟通,降低陌生感,进一步提升患儿的依从性,减少哭闹等次数。
②趣味锻炼措施。 护理人员依据DM 患儿的自身特点,在制订运动方案时设计一定的趣味性,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比如护理人员可使用游戏性的运动方式,组织患儿进行竞争性锻炼,对于按时完成锻炼的患儿可进行一定的奖励, 包括精神以及实质性的奖励(喜好的食物、外出游玩等)。 利用该措施,提高患儿锻炼积极性,提升免疫力。
③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可根据患儿的血糖水平、口味喜好及体质量, 进行饮食方案制订。 一般情况下,DM 患儿不可食用刺激性食物、糖果或者高糖的水果,应食用蔬菜及高纤维食物,适当地补充蛋白质与水果。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应监督患儿,避免其私下食用蛋糕、糖果类食物。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避免家属,特别是老年家属对患儿迁就,导致患儿未控制饮食,造成血糖过高。 指导患儿家属禁以维生素C、D、A 及B 族含量丰富的食物做主食,且应多食用瘦肉、奶类、水果、蔬菜及豆类。 每日摄取液体的量, 应在前日尿量基础上增加500 mL。 每日摄取脂肪量应为每日总热量的25%~30%,且应以植物性脂肪为主。结合患儿肌酐清除率、水肿情况,指导采取少钠、少盐或无盐饮食,摄取钠盐应为3~5 g/d。
④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叮嘱患儿家属让患儿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使患儿保持健康, 提高免疫力,对患儿疾病治疗起到积极作用。护理人员对患儿的作息时间进行严格管理,控制好患儿的探视时间,避免出现频繁探视问题, 保障患儿能够拥有充足的睡眠。 在日间,需叮嘱患儿午休1~2 h,在夜间,叮嘱患儿9 点便熄灯休息。叮嘱患儿家属,在休息时间不能让患儿进行电子产品游戏,不可看电视和电脑。
⑤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在查房时,应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制订个人电子档案,记录患儿的生化检测结果以及用药情况, 对患儿的遵医嘱行为以及住院表现进行定期评估,并且依据患儿的评估结果,对制订的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保障护理方案的安全性。
⑥胰岛素教育。患儿在出现高血糖指征后,便应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在短期内降低患儿的血糖水平。在进行胰岛素注射前, 护理人员需将胰岛素注射目的、方式、效果详细告知患儿家属,降低患儿家属的抵触心理,提高治疗依从性,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护理人员还应叮嘱患儿家属,在进行胰岛素注射后,患儿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等问题, 因此应加强对患儿的重视,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
⑦转移注意力。 为对患儿负面情绪进行缓解改善,护理人员应采取科学措施对患儿进行护理。护理人员了解患儿的实际需求,若患儿较小,可叮嘱患儿家属,让其配合。 为患儿提供喜好的玩具、动画片或漫画书籍,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缓解负面情绪。
⑧血糖监测。护理人员需利用微信平台,叮嘱家属需每日进行3 次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睡前血糖,并将检测结果告知护理人员,护理人员进行记录。若患儿血糖突然出现较大变化,控制效果较差,应依据患儿的血糖水平,调整饮食方案。护理人员可对患儿的饮食搭配进行指导。
⑨预防感染。 一旦患儿发病过程中出现感染就会加重病情, 给临床的治疗护理及血糖指标的控制带来麻烦, 由于高糖对患儿细胞吞噬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中性粒细胞被抑制,血清杀菌能力下降就会诱发感染, 护理人员要告诫患儿家属监督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等,婴幼儿要及时更换尿布, 尽早发现感染情况避免加重病情。针对年龄较小的患儿可以从患儿家属着手,争取得到家属配合, 结合患儿的兴趣爱好为其提供喜欢的玩具、漫画书或动画片,分散注意力
⑩香薰音乐护理。音乐选定为莫扎特《蓝色多瑙河》,器乐作品《二泉映月》和《空山鸟语》,依患儿家属意愿自行选择。 选取薰衣草和罗马洋甘菊两款单方精油,按1:2 的比例配成复方精油。 护理时,在插电式熏香灯内放入5 mL 冷开水和5 mL 复方精油,尽可能使患儿保持平静呼吸, 并按患者适合音量播放选定音乐,全程持续20 min。
⑪预防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患儿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便是酮症酸中毒,其主要是创伤、手术或感染导致。因此需叮嘱家属让患儿多卧床休息,避免患儿出现伤口感染问题。 在必要情况下可采取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
①血糖水平。 记录两组患儿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②血糖变化情况。记录患儿血糖变化情况,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③并发症。记录两组患儿心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及神经病变发生情况。
④SF-36 评分。 总分100 分,分数与改善状况呈正比。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糖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s)
组别 时间 FPG(mmol/L)2 hPG(mmol/L) HbA1c(%)观察组(n=49)对照组(n=49)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t 值观察组干预前后对比P 值观察组干预前后对比t 值对照组干预前后对比P 值对照组干预前后对比t 值组间干预前对比P 值组间干预前对比t 值组间干预后对比P 值组间干预后对比9.18±2.04 6.20±1.29 9.35±2.16 8.44±2.03 8.643<0.001 2.149 0.017 0.401 0.345 6.519<0.001 15.98±4.36 9.85±2.46 15.74±4.20 12.17±3.18 8.572<0.001 4.744<0.001 0.278 0.391 4.039<0.001 11.15±6.26 6.21±2.25 11.04±6.14 8.49±1.05 5.198<0.001 2.866 0.003 0.088 0.465 6.428<0.001
护理前,两组临床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指标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mmol/L]
表3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mmol/L]
组别 时间 血糖变化情况 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观察组(n=49)对照组(n=49)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t 值观察组干预前后对比P 值观察组干预前后对比t 值对照组干预前后对比P 值对照组干预前后对比t 值组间干预前对比P 值组间干预前对比t 值组间干预后对比P 值组间干预后对比1.98±0.39 1.15±0.24 1.96±0.25 1.48±0.37 12.688<0.001 7.524<0.001 0.302 0.382 5.238<0.001 5.28±1.33 3.22±1.31 5.24±1.14 4.10±1.28 7.724<0.001 4.656<0.001 0.160 0.437 3.363 0.001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护理前,两组SF-36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F-36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SF-36 评分比较[(±s),分]
表5 两组SF-36 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时间 生理机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观察组(n=49)对照组(n=49)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t 值观察组干预前后对比P 值观察组干预前后对比t 值对照组干预前后对比P 值对照组干预前后对比t 值组间干预前对比P 值组间干预前对比t 值组间干预后对比P 值组间干预后对比65.14±12.33 94.23±2.26 65.22±12.41 82.26±10.21 16.244<0.001 7.422<0.001 0.032 0.487 8.013<0.001 70.39±15.28 90.15±5.37 70.25±15.36 84.33±6.37 8.540<0.001 5.927<0.001 0.045 0.482 4.890<0.001 69.31±16.33 94.28±3.15 69.48±16.14 83.16±4.25 10.510<0.001 5.738<0.001 0.052 0.479 10.557<0.001
续表5
近些年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生活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变化[8],特别是饮食结构,致使目前肥胖儿童较多,儿童出现DM 的可能性也更大,对患儿健康与安全造成不利影响[2,9]。患儿由于年龄较小,自我保护能力弱,在对患儿采取胰岛素治疗时,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实施科学健康教育, 提升患儿家属对疾病的了解,提升DM 患儿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缓解负面情绪[10-11]。
当前在对DM 患儿实施护理时,该院主要选择系统化健康教育护理, 对照组血糖变化情况 (1.48±0.37)mmol/L 高于观察组(1.15±0.24)mmol/L(P<0.05);对照组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4.10±1.28)mmol/L高于观察组(3.22±1.31)mmol/L(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20.41%) 高于观察组 (2.04%)(P<0.05)。 可见临床在使用系统化健康教育护理后,可以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控制时间,效果显著。
对该结论进行分析,原因如下:系统化健康教育是加快教育护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在采取该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12]。 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能够为患儿家属讲解相关的糖尿病治疗、护理措施,提升其糖尿病的了解程度,做好血糖监测工作, 提高患儿家属的信任度和依从性,更好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减少患儿及其家属抵抗心理[13-14]。在采取系统化健康教育后能够有效延缓患儿疾病的发生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儿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15-16]。 在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后,采取相应的心理支持, 及时纠正患儿家属对糖尿病的认知问题,缓解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稳定患儿情绪,提高患儿及家属的配合度[17-18]。 系统化健康护理能够使护理人员与患儿有更好的沟通, 以朋友的身份与患儿交流[19],增加患儿与护理人员的亲密度,减少患儿哭闹、抗拒的情况,后续治疗效果更佳。
田中玲[19]在研究时选取120 例糖尿病患儿,对患儿实施健康教育以及营养干预。 护理后患儿DCP问卷调查总分(10.76±2.13)分高于护理前(8.21±1.78)分(P<0.05);护理后患儿空腹血糖水平(6.5±3.5)mmol/L 低于护理前(7.9±3.3)mmol/L(P<0.05);护理后患儿餐后2 h 血糖水平(9.4±3.2)mmol/L 低于护理前(11.5±4.8)mmol/L(P<0.05)。该研究认为,对儿童1 型糖尿病患儿实施健康教育和营养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并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与该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糖尿病患儿采取系统化健康教育护理,改善显著,临床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