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比较教学 提升学生迁移能力

2022-06-01 01:32张学清
师道·教研 2022年5期
关键词:着火点烧杯蜡烛

张学清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点的方法。通过比较教学,可以训练学生掌握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较在形式上有类比和对比之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点,灵活运用类比和对比教学,不断增加比较的内容,加深比较的深度、拓宽比较的广度,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明确各知识点的异同,加深对化学用语、物质性质、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实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化学学习迁移能力。

一、创设情境对比,激活迁移学习

导入:教师播放①2020年11月24日嫦娥5号载人飞船发射视频,②2020年3月30日四川凉山火灾的救援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两组情境对比,学生直观感受燃烧的两面性,科学如同一把双刃剑,把握得好为人类所用,把握不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时激发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对燃烧和灭火进行探究的欲望。

二、利用类比归纳,引导概念迁移

问题1:燃烧是什么?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这些燃烧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燃烧反应?你能将这些燃烧方程都写出来吗?

【学生活动】例举硫、碳、铁丝、甲烷……燃烧,并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教师提问】(展示碳、铁丝、甲烷燃烧画面)找出燃烧的共同现象?(展示学生书写的系列燃烧方程式)比较燃烧化学反应方程式,归纳燃烧应属于哪类化学反应?燃烧定义是什么?

【学生归纳】燃烧都会发光、并且放热;燃烧都有氧气参加,属于氧化反应。燃烧的定义: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教师提问】分析这些燃烧方程式中反应物的共同点,谈谈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归纳】都有氧气参加,碳、甲烷具有可燃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性物质和O2。

【教师活动】(展示嫦娥五号火箭芯一级和芯二级的液氧、液氢发动机视频)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和O2,但有了这两个条件,燃烧并没有发生。(再次播放火箭发射的视屏,并将画面停在“三、二、一点火”的位置)生活中点燃可燃物的方式有许多(演示:①钻木取火实验②用放大镜聚光点燃纸张实验)比较这两个实验共同点,分析燃烧需要的第三个条件是什么?

【学生归纳】可燃物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燃烧。

【教师活动】我们把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能随意更改。例如: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260℃),让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的操作称为点燃。

【教师提问】燃烧三个条件的关系是缺一不可,还是有一即可的关系?

【学生归纳】燃烧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关系。如果让其中一个条件不满足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教师提问】O2在燃烧中体现出怎样的化学性质?是否所有的物质只能在氧气中燃烧?

【教师活动】(演示镁条在CO2中燃烧实验。播放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视频)Cl2和CO2的在这两个燃烧反应中共同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用表达式的形式重新将燃烧的三个条件的关系体现。

【学生活动】助燃作用。燃烧认知模可燃物+助燃物燃烧产物(伴随光+然) 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多个燃烧现象、燃烧方程式以及多个点燃方式分别进行类比,归纳燃烧定义、明确燃烧条件。最后,利用镁条在CO2中燃烧和H2在Cl2中燃烧两个实验类比,构建燃烧认知模型,实现燃烧概念迁移。

三、分析对比实验,形成思路迁移

问题2:怎样采用对比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皆有必要?

【教师活动】如图一:演示根据教材改进后的实验。

(图一)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完成以下任务

(1)完成以下表格(见表1)

(2) ① 和 ② 两处现象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助燃物。

③ 和 ② 两处现象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教师提问】①和③两处现象是否具有可比性?

【学生归纳】①和③两处现象没有可比性,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三个燃烧条件即为三个变量,①和③两处研究对象出现两个变量不统一,无法进行比较。三个变量必须控制其中两个变量一致,才能对第三个变量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清楚燃烧三个条件的基础上,教师采用设计对比实验相关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让控制变量法显性化、促使学生形成对比实验思路迁移。

四、开放对比实验,强化方法迁移

问题3:怎样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燃烧条件?实践灭火方法并解释灭火原理?

【教师活动】提供分组实验物质:石头、棉花、水、酒精、蜡烛、滤纸碎片、乒乓球碎片、铜片、三脚架、酒精灯、烧杯、湿布给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灭火方法。

【学生活动】分组设计对比实验:①用棉花分别沾水和沾酒精的点燃的对比实验。②将石头和棉花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③对铜片上大小相同的滤纸和乒乓球碎片同时加热。④两支燃着的蜡烛,一支放空气中、一支盖上烧杯。……等实验。灭火的方法有:①将燃着的棉花放入水中。②吹灭蜡烛。③湿布盖灭酒精灯④剪掉烛芯灭火等等。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物质进行对比实验设计,可以加深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运用。借助灭火方法实践以及灭火原理的解释,强化学生从破坏燃烧条件出发进行灭火的方法迁移。

五、再用对比情境,实现应用迁移

【教師活动】(演示两个实验:①烧杯中有高低不同燃着的两支蜡烛,沿着烧杯壁缓缓倒入二氧化碳。②烧杯中有高低不同燃着的两支蜡烛,用一块玻璃片盖住烧杯口)为什么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现象?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回答:实验①低处蜡烛先熄灭,是因为CO2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实验②高处蜡烛先熄灭,是因为盖住玻璃片后,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使蜡烛燃烧产生的CO2气体膨胀,密度变小,从上而下慢慢充满整个烧杯,所以高处蜡烛先熄灭。

【教师提问】当火灾发生时,我们应以什么样的姿势逃生呢,为什么?

【学生归纳】弯腰姿势,因为此时大量的有毒气体和烟尘在位置较高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两组实验对比,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将实验分析的结果应用在火灾中逃生中,实现知识的应用迁移。

六、结语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巧妙设计“比较”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实现从孤立、零碎到全面、系统的转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层分析能力,实现学生化学学习的正迁移,落实“素养迁移”。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着火点烧杯蜡烛
特别的“冰袋”
聚焦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神奇蜡烛
人工智能:资本圈的最佳“着火点”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关于提高活性炭除碘性能的浸渍剂的几点讨论
专题Ⅳ 化学与社会发展
快速溶解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