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2022-06-01 01:01孙向立
师道·教研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法治育人

孙向立

立德树人是大中小学校必须要坚持贯彻和落实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多渠道、多角度渗透,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努力钻研、思考改进路径,把源头活水不断地注入思政教育之中,让它活起来;其他各类课程坚持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在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润物于无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一、思政课程育人铸魂,核心价值贯穿始终

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其教材名称为《道德与法治》。此门课程既重视对学生道德层面的教育,也重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我们要时刻牢记思政课程担负的崇高使命——铸魂育人,培育时代新人。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使命呢?

要想上好思政课,教师的关键性作用毋庸置疑。为了促进思政教师快速成长,中小学校必须强化教研,坚持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观摩教学,并设立以老带新机制,建立积极成长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师要秉持的信念就是时刻不忘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只有教师的整体素养满足要求,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

二、课程思政引领教育,初心使命矢志践行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不只是思政教师的工作,它需要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即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中,这些教师也要触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政治认同、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和价值引领。

例如语文学科可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饱满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校园诗词大会”比赛、“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讲演比拼、“阅读·悦心·约未来”读书分享、“作家进校园,书香润心田”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思想熏陶,满怀沉甸甸的幸福感、责任感与自豪感,进而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在育人领域,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功能都是不容小觑的。这二者是一种共融共生的关系,各自的优势要得到充分发挥,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体系的类型要做到丰富多元、覆盖全面,层次建设循序渐进、内容之间相互支持,同向同行,达成协同效应。也就是说,在育人功能领域,所有课程都要贡献自己的特色力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充分挖掘彼此的資源,实现此课堂与彼课堂的联动、协同育人。

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政治认同、公共参与、健康生活、精神塑造、价值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与此同时,把眼光放远,找到其他课程资源与思政知识内容的结合点,从而为思政课程所用。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蕴含的忧国忧民情怀、道济天下的家国情怀等资源都可以作为思政课程的情景材料。有了这些载体,思政教育将会更加更鲜活,富有活力,真正地入脑入心。

另一方面,其他课程要抓好课堂融合,把学科知识与其可以引发的思政育人因素有机结合,巧妙地渗入课堂。我们所教授的每一门课程,都能找到其可以渗透思政教育的部分,需要我们再耐心一点、再执着一点。要让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联动起来,实现对学生价值的引领、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传授。如在学习“致同学们——走进生命科学”时,可以列举我国生物科学的文明史,让学生了解我国历代生物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生物学家们学以致用,报效祖国,学生们也能发自内心理解科学家的背后是有祖国的——纵使科学是无国界的,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物理学科在讲到热能时,可以给学生看看依靠热气向上带动的孔明灯,和他们一起感受先人的智慧和学识,滋养学生心中尊重科学、努力学习的种子。

责任编辑 王思静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法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