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学科建设及其对我国新文科建设的启示

2022-06-01 14:02欧吉祥
世界教育信息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文科教育学学科建设

摘   要: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引发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新一轮变革,教育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也面临学科转型升级的挑战。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的教育学学科享誉世界,其契合实际的学科定位、交叉融合的专业体系和服务社会的发展模式与新文科建设理念不谋而合。我国高校在教育学学科建设中可找准学科办学定位,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构建跨学科专业体系、深化社会服务导向,实现学科发展和超越。

关键词:新文科 教育学 学科建设 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

新文科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也是我国高校学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产物,对我国高等教育布局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联合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市共同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简称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升高校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这标志着我国新文科建设序幕正式拉开。此后,各界纷纷就新文科建设的相关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和研究。教育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面临着在新文科背景下实现学科建设转型的挑战。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作为世界顶尖的教育学院之一,在QS世界大学教育学学科排名中常年位居第一。其在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对我国高校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开展教育学学科建设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新文科的内涵及特点

自新文科的概念诞生以来,有关其内涵和特点的界定在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通过归纳分析各方观点,可以对现阶段新文科的内涵和特点作一个较为全面的阐释,以求找寻新文科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一)新文科的内涵

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率先提出新文科这一教育新理念。同年10月,希拉姆学院开始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将学院29个专业重新“排列组合”,包括将信息技术、可视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哲学、教育学、文学等人文社科的课程之中,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专业壁垒,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体验。希拉姆学院主张的新文科主要强调知识的整合和学科的融合。

在我国,关于新文科内涵的诠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站在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立场,吴岩认为:“新文科就是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能产生国际影响力、体现出时代精神的话语体系。”[1]从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角度出发,周毅等认为:“新文科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现有文科专业为基础,赋予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容;二是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跨学科专业的新突破,即突破现有文科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文理、文科等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对文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目标定位、组织形式、课程体系等重新认识或实现结构重塑。”[2]可以说,周毅等人的观点与希拉姆学院所倡导的新文科在一定程度上是类似的。在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的比较中,冯果指出:“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的提升,其目的在于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素养训练,是对快速变革的社会生活的主动回应。”[3]从弘扬文科人文关怀价值的维度出发,樊丽明等认为:“新文科必须是立足于培养人的独立人格、高尚情操的新文科,是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维护人类的尊严、保护人类文明的新文科,是更加注重价值层面、而非知识层面的新文科,是回归于道、而非纠缠于术的新文科。”[4]这说明新文科建设应以人为本,培养“文化人”。

综上所述,新文科的内涵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新文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文科谋变求破的新形态,是对现有文科体系进行的一次由理念到實践、从内涵到表征的全面性、系统性革新;第二,新文科是对过去学科分化、知识细化趋势的挑战,它强调在新兴技术支持下的学科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学科简单的“1+1”,而是学科内部真正的融合,借助各学科自身独特的思维体系和研究视角,建立学科间的逻辑关联,进而生产兼具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新知识。

(二)新文科的特点

新文科的特点与其内涵密切联系。整体而言,我国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新背景”“新技术”“新内容”。

一是“新背景”,即我国新文科的概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要弘扬中国文明,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文社会科学是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文人”自然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重任。在新时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一带一路”等影响国际关系、改变世界格局的行动倡议的提出,我国文科教育不能再局限于中国内部,而要大胆地“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文科竞争和治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讨论国际议题的新型文科人才,让世界听到中国文科的声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5]

二是“新技术”,即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视化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文科领域得到广泛的重视与应用。“跨学科”“交叉学科”“学科融合”等概念早已在学术界存在多年,但始终无法形成真正有影响力的思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水平无法满足打破专业壁垒的要求,致使学科融合大多只停留在理论假设层面,而相关的实践则少之又少、收效甚微。可以说,诸多新兴技术的诞生与应用是新文科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此外,新兴技术与传统文科的有机融合为传统文科增添了“实践”和“创新”的新特质,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传统文科克服过分强调思辨性和逻辑推理而忽视实践性和科学实验的学科惯性。当前,我国文科教育仍存在着原创力不足、缺乏探索精神、学科领域封闭等问题,而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则有利于传统文科实现自我革新,开辟新的发展前景。

三是“新内容”,即新文科在学科使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学科管理等方面凸显出与传统文科截然不同的新特质。在学科使命方面,新文科既要根植于我国实际,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放眼世界,积极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发展,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卓越的文科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新文科强调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结构性调整,以学科与学科交叉、学科与技术融合为主要形式建设一批新的學科专业。另一方面,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各种新兴技术实施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多样化。在研究方法方面,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使得文科的研究方法得到丰富。在研究领域方面,新文科代表一种融合的趋势,这种趋势会催生出一批新的学科,进而拓展文科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例如,依托新兴的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我国首个人工智能教育学部,致力于培养“人工智能+教育”复合型“未来教师”。在学科管理方面,新文科要求探索新的学科管理模式,尤其是新的学科评价体系。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的改变,新文科需要构建一个从评价标准到评价方式都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学科评价体系,以保证新文科的学术品质和教学质量。

二、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

教育学学科建设经验

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成立于1902年,是一所致力于社会科学研究以及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学府,在全球教育学领域具有卓越地位,对世界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诚然,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不曾在学科建设层面提及新文科这个概念,但经历了长达100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确立了放眼世界的学科定位,构建了交叉融合的专业体系,形成了服务社会的发展模式,其中某些教育学学科建设理念和经验与我国新文科建设理念和要求不谋而合,值得我们了解和借鉴。

(一)放眼世界的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通常关乎学科的性质、目的、价值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它回应了学科自身“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学科定位是学科建设的起点,它直接影响着学科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是实现学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自称是世界领先的教育和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中心,其教育学学科定位是“在平等、多元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中,通过为学生提供前沿研究和知识创造的经验,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推动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发展、教育政策制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6]如此具有野心的学科定位与伦敦大学学院制定的《伦敦大学学院全球参与战略》(UCL’s Global Engagement Strategy)密切相关。《全球参与战略》立足于《伦敦大学学院战略2034》(UCL’s Strategy 2034)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提出五个互相联系的战略目标:其一,培养全球视野,为学生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支持;其二,发展世界领先的研究实力,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其三,增强独立研究的能力;其四,整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实现国际社会的长期效益;其五,积极参与各项国际事务,巩固学院世界领先地位。[7]显然,伦敦大学学院不满足于其在本土的影响力和地位,而是期望将自身建设成为世界的伦敦大学学院,在《全球参与战略》中多次提及的“伦敦全球大学”概念就是这份雄心壮志的体现,这也促使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确立了放眼世界的学科定位,将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建设世界顶级教育研究中心视为学院和学科的使命和追求。

为顺应自身学科定位的要求,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是完善的奖学金制度。为支持国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育学院制定了完善的奖学金制度,奖励资助对象涵盖各学历层次的学生。教育学院更与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CSC)建立合作关系,保障中国留学生平等享有各项权益。其次是互惠的国际伙伴关系网络。教育学院与多国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和其他大学等建立互惠的伙伴关系。一方面,教育学院利用国际伙伴关系网络带来的资源和便利促进教学和研究成果的产出;另一方面,通过咨询、评价、调查和培训等途径为国际伙伴提供服务和帮助。最后是丰富的学生国际交流机会。教育学院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制定了各种长期、短期国际交流项目,支持学生前往世界各地学习、培训和工作。[8]此外,成熟的国际招生体系、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和强大的国际校友圈等举措也在不同程度上支撑着教育学院放眼世界的学科定位。

(二)交叉融合的专业体系

目前,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拥有6个学术部门和30多个学术中心,不同的学术部门和学术中心承担着各自的人才培养和科研任务,提供超过50个涉及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项目,构建颇具规模且具有明显学科交叉融合倾向的专业体系。总体来说,这些专业项目可以分为四类。

1. 与社会学交叉的专业

与社会学交叉的教育学专业主要由教育、实践与社会部和社会研究部开设,是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数量最多的专业类型。具体包括:在本科教育阶段设立的教育研究专业,在硕士生教育阶段设立的教育政策研究专业、社会公正与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学专业,以及在博士生教育阶段设立的教育、实践与社会专业等,这些专业致力于通过提供世界领先的教育学和社会学课程,支持学生批判性地理解和反思各种教育和社会议题,进而成为社会变革的领导者。[9]

2. 与心理学交叉的专业

第二大类是与心理学交叉的教育学专业,主要由心理学与人类发展部开设。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也自诩为英国唯一一所致力于将心理学专业应用于教育领域,实现二者交叉融合的高等教育机构。[10]具体而言,这类教育学专业包括:在本科教育阶段设立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专业,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立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教育神经科学专业、心理学与人类学专业等。除了探索心理学和教育学二者交叉融合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之外,教育学院还在其中引入神经科学和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

3. 与管理学交叉的专业

第三大类是与管理学交叉的教育学专业,主要由学习与领导力部开设。这类专业仅提供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教育项目,具体包括:应用教育领导力专业、教育领导力专业、阅读恢复与识字领导力专业、学习与领导力专业等。其中教育领导力专业又细分为在职(In-service)、职前(Pre-service)、国际(International)和教学(Teach First)四种类型。[11]这些专业项目致力于培养国际教育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等组织机构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

4. 与工学交叉的专业

与工学交叉的教育学专业主要由文化、传播与媒体部和教育、实践与社会部开设。此类专业同样仅提供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教育项目。具体包括:数字媒体教育专业、教育与技术专业、工程与教育专业等。[12]这些专业有的将新兴的数字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有的将传统的工程学与教育学进行学科层面的重组整合,由此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除上述教育学专业之外,教育学院还设立部分与基础教育学科相关的专业,如英语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地理教育专业、历史教育专业、数学教育专业、科学教育专业等。

伴随着交叉融合的专业体系,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创造性地开发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允许和鼓励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与此同时,打破学科间藩篱,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产出跨学科研究成果。这既得益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独特的包容性,也是教育研究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服务社会的发展模式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它具体指“大学利用人才资源、知识资源、设施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为特定的区域和行业培养专门人才、提供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开展产品研发服务、支持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革新、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13]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将自身的智力资源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立足于放眼世界的学科定位和交叉融合的专业体系,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形成了服务国际社会的发展模式,是其对内实现教育学学科内涵式发展,对外提升教育学学科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其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个方面。

1. 机构建设

为实现服务国际社会的承诺,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果断走出“象牙塔”,在充分考量自身学科优势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地与政府、国际组织、其他大学、企业等合作建设学术中心和科研机构。这些机构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为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实践服务社会理念提供平台支持。例如,针对国际性的教育普及问题,教育学院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组织机构合作设立国际扫盲中心(International Literacy Centre),为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儿童提供教育援助;针对社会安全问题,教育学院建立刑事司法系统教育中心(Centre for Education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与多国政府就青少年犯罪、监狱管理和司法正义等社会安全议题展开合作。[14]

2.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即通过为社会培养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来促进社会生产。为最大程度地满足多元化社会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教育学院坚持社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分层分类设置学位项目,纵向提供学士、硕士和博士三层次的学位教育,横向提供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的学位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相对完善。其次是设置贴近实际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急需人才,适时裁撤、调整人才培养效益低或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专业。最后是营造平等、多元、包容的学院氛围,欢迎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的学生进入学院学习。截至目前,教育学院吸引了来自世界上150多个国家的学生,其中5%是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15]

3. 科学研究

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通过跨学科、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如政府政策制定、企业产品研发等。为将科研成果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教育学院坚持问题导向的科研规划思路,致力于解决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困境、树立教育科研标杆。例如,为支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居家学习的学生,教育学院研发了一套家庭网络学习资源,免费向社会开放。此外,教育学院还开展诸如“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家庭如何自救”“重塑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科研项目。[16]

三、启示

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经验,对我国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教育学学科建设路径有如下启示。

(一)找准学科办学定位,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

由于历史传统、区位优势、地域特色、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异,各级各类高校的教育学学科办学定位会有所区别。但实际上,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教育学学科办学定位上存在着界定模糊且同质化倾向严重的问题。模糊的学科办学定位侧面反映出高校对学科本质特性缺乏清晰的认识,这将导致特定高校特定学科的平庸化。而学科办学定位的同质化则反映出高校学科办学的惰性或惯性,这一方面将导致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和科学研究的重复;另一方面,若同质化的学科办学定位与高校自身办学条件不匹配,将导致学科建设陷入低效、低质的恶性循环。

各级各类高校要找准学科办学定位,探索特色突出的、差异化的学科发展道路。首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可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倾斜、学科历史积淀深厚和学术研究资源丰富等优势,树立崇高的学科办学定位,力争建设世界一流教育学学科。其次,设置教育学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要明确教育学学科在其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高校重点发展的学科亦或是作为扩充高校学科体系的学科。同时,综合性大学可适当发挥其学科体系门类齐全的优势,探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特色办学的可能性。最后,地方性师范院校可依靠地域特色,以建设地方性特色鲜明、满足地方需求的教育學学科为目标。

(二)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构建跨学科专业体系

目前,我国教育学学科专业方向丰富,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教育史等,但大多数都是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传统专业方向,鲜有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理工科交叉的专业方向,而学科交叉、融合和重组正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如前文所述,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在构建跨学科专业体系方面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工学等学科结合,拓展了诸如工程与教育专业等新兴学科领域。结合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经验和自身实际,我国教育学学科交叉融合的推进可关注以下两点。一是新文科建设所倡导的学科交叉融合不是学科间简单的杂糅,而是追求学科间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的深度融合,高校不可因短期效益而盲目追求学科间的融合,忽视考察其内在的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学科融合是新文科建设实现知识拓展和思维创新的路径,不是目的。二是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特色和效益兼具的跨学科专业设置,避免出现新设专业方向缺乏特色或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

(三)深化社会服务导向,实现学科自救和超越

首先,重构高校教育学院的行政管理模式,减少行政壁垒。对内,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院系设置,打破学科和院系限制,依托教育学院建设跨学科、跨院系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增强学科间和学院间的融合。对外,鼓励教育学院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其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安排不再只满足于培养掌握教育学知识的通识型人才,而要结合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劳动市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教育学人才。最后,强调社会责任感,开展有温度的科学研究。教育研究要关切社会、着眼于社会存在的问题,挖掘教育学蕴含的应用价值,提升教育学的社会影响力,最终实现引领社会发展的目标。同时,注重教育研究的效益平衡,不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而追求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2):4-8.

[2]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6):52-59.

[3]冯果.新理念与法学教育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32-36.

[4]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7)[2020-06-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605/t20160519_ 245223.html.

[6]UC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bout the IOE[DB/OL].[2020-06-04].https://www.ucl.ac.uk/ioe/about-ioe.

[7]UCL Global Engagement Office. UCL’s global engagement strategy[EB/OL].[2020-06-04].https://www.ucl.ac.uk/global/sites/global/files/ucl_global_ engagement_strategy_summary.pdf.

[8]UC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ur global reach[EB/OL].[2020-06-04].https://www.ucl.ac.uk/ioe/about-ioe/our-global-reach.

[9]UC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Education, practice and society[EB/OL].[2020-06-05].https://www.ucl.ac.uk/ioe/departments-and-centres/departments/education-practice-and-society.

[10]UC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and human development[EB/OL].[2020-06-05].https://www.ucl.ac.uk/ioe/departments-and-centres/departments/psychology-and-human-development.

[11]UC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earning and leadership[EB/OL].[2020-06-05].https://www.ucl.ac.uk/ioe/departments-and-centres/departments/learning-and-leadership.

[12]UC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ulture,communication and media[EB/OL].[2020-06-05].https://www.ucl.ac.uk/ioe/departments-and-centres/departments/culture-communication-and-media.

[13]王凡.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11.

[14]UC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entre for education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EB/OL].[2020-06-05].https://www.ucl.ac.uk/ioe/departments-and-centres/centres/centre-education-criminal-justice-system.

[15]UC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Equality,diversity and inclusion[EB/OL].[2020-06-05].https://www.ucl.ac.uk/ioe/about-ioe/equality-diversity-and-inclusion.

[16]UC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Research related to COVID-19[EB/OL].[2020-06-05].https://www.ucl.ac.uk/ioe/research/covid-19-research-ucl-institute-education/research-related-covid-19.

編辑 吕伊雯   校对 娜迪拉·阿不拉江

作者单位:欧吉祥,河南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新文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以教育学类专业为例”(编号:2019SJGLX041)

猜你喜欢
新文科教育学学科建设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寻找教育学的历史逻辑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