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即教育理念是陶行知在他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提出并倡导的,他相信生活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生活中任何点点滴滴的场景和细节都可以产生灵感.而物理虽然是一门自然学科,但是它与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物理相关的知识.所以,生活对于物理教学有着非常巨大的指导作用.鉴于此,本文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来解决初中物理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课堂互动不够和教学不够生动和谐的问题,从而为今后广大初中物理教师打造特色化物理课堂教学奠基.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初中物理;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2)14-0107-03
收稿日期:2022-02-15
作者简介:叶丹(1994.7-),女,江苏省句容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谈及陶行知,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从教育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对教育的有机影响向广大教育者释放一个信号:只有优秀的生活化案例和生活化的课堂互动才可以让教育教学管理的效率真正得到提升.正是基于此,下文将以生活即教育为基础,围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試图探究如何设计出更加科学和高效的课堂.
1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在陶行知看来,和生活元素之间的有机摩擦就会产生教育,即任何形式的教育都需要生活化理念的影响.也就是说所有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这样的话,物理教学就应该将物理现象与物理公式的推导等建立在实实在在生活现象和生活活动之上.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对于初中物理学科本身而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首先生活即教育就是在常规的物理教学中,要追求朴实性的课堂教学,杜绝假大空的花哨课堂,这是肃清当前物理课堂积垢的最佳途径;其次生活即教育表明初中物理课堂要加大实践探究的力度,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机会会大大增加.而且,在这样多元化的物理知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均会得到稳步的加强和提升.因此加大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渗透对于新时代的物理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不但可以让物理教学不局限于课堂本身,而且让其成为更加富有情趣的学科.
2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原则因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是一个相对比较大的概念,而且涉及面比较广,所以在真正的课堂案例应用探究中,还需要遵循众多的特定原则,只有在这些原则的引导下,才可以更好地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高效率渗透到常规物理课堂教学中.
2.1 生活探究的趣味性
在设计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秉持由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育人原则来设计物理课堂的知识呈现、知识运用和成果产出等学习环节,充分激发学生对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会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均得到满足,学生通过不断地协作,学习乐趣自然就被提升了.因此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明确这个核心原则,最大化地引导学生们进行生活化的探究活动,从而建立他们对物理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
2.2 案例设计的针对性
物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自主意识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加之学生彼此之间的思维品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老师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案例时,务必选取拥有较强针对性的.这里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案例中的内容与物理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案例中的探究过程对学生的思维有激发.
2.3 师生互动的高效性
依照新课程理念的最新要求,新时代的各类学科教学要注重“学生中心和学习探究”,换而言之就是物理课堂的教学要尽可能推动“师生的互动”.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有互动,学生与老师之间也有互动,并在互动中围绕某个问题高效探究,才可以让课堂学习变得富有特色,课堂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才有望.
3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3.1 观察生活,分组活动高效教学
物理学科是一门探究世界万事万物奥秘、考察思维和生活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因此物理学科的很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围绕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这个总思路来展开.在具体的物理学科教学中,物理老师们务必要创设特定的机会和氛围,让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只有学生多观察,善于观察,才能在分组活动探究中深度挖掘物理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具体的课堂操作如本案例所展示:在引导学生学习“物体的质量”时,老师可在课堂导入部分着重设计和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且以此来激发初中生观察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意识.
首先,老师利用投影展示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铁锤、木质书桌、橡胶管、矿泉水桶、汤碗、细铁丝、小木块、橡皮筋、矿泉水瓶、小瓷勺.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回答问题.师:通过观察,你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依据?生1:我会将大铁锤和细铁丝分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铁的;将木质书桌和小木块分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木头的;将橡皮管和橡皮筋分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由橡胶组成的;将矿泉水桶和矿泉水瓶分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塑料的;将汤碗和小瓷勺分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陶瓷的.师:这位同学很善于看清事物的本质,他是将这些物体按照组成物质的不同分类的,还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式?
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第二次观察物体,寻找事物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开发学生思维.生2:我想将大铁锤、木质书桌、橡胶管、矿泉水桶、汤碗分为一组因为他们体积均比另一组大.由于学生对于物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很容易只关注到物体的表面特点,而忽略导致体积不同的内在原因,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师:你认为为什么前一组体积会比后一组大,我们以大铁锤和细铁丝为例.生2:因为大铁锤是由更多的铁组成.师:很好,木质书桌呢?生2:是由更多的木头组成.师:橡胶管呢?生2:是由更多的橡胶组成.师:非常好,根据这两位同学的分类,有没有哪位同学来简单概括一下物体与物质的关系?生:物体是由物质组成,不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可能是不同的.师:非常到位的概括,而为了更好的描述和比较这种不同,我们物理学中,就把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含有的物质越多,质量相应的就越大.
3.2 体味生活,互动探索情趣教学
在所有的感官中,人对触觉的感受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所以体味生活體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发生场景,在物理教学中就显得尤为有趣且重要,这也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具体的课堂活动设计如本案例所展示:在引导学生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们愉快地走出教室,以6人为单位进行分组,在校园平旷的地方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1:每组选择两位同学面对面站立,第三位同学将足球放在两人中央,此时足球处于静止状态.左边站立的同学将球踢向右边的同学,当球到达右边同学附近,右边同学用脚将球止住.师:你能否描述足球的整个运动过程?生1:足球受力后向前运动,在草地上滚了一会儿,右边同学对其再次施力使球静止.生2:我们组踢球的时候用的力气比较小,球在地上滚了一会儿就自己停下来了.师:在这些运动过程中力的作用效果分别是什么?生3:力使足球从静止变为运动,最后又使足球从运动变为静止.师:这个力是谁施加的?生3:前者是左边的同学,后者是右边的同学,另一组球是在草地给球施加的摩擦力的作用下由运动变为静止.情境2:左边站立的同学将球踢向右边的同学,当球到达右边同学附近,右边同学将足球踢走.师:在这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生:改变足球的运动方向.
结束这个亲身经历的生活化小实验以后,老师可把学生们带回教室.然后展示几组生活中与运动有关的小视频:汽车启动、货车刹车、火箭升空等.在看过这些视频以后,学生分组探究,结合刚才的真实体验再联系视频,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生: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师:你能否将上述的三种情况中力的作用归纳为一种表达方式?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充分的体味生活建立联系,让学生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真实关系.这样的课堂教学探究,让学生的互动激情大大提升,让物理课堂在接地气的生活常规中变得简单而生动.
3.3 探究生活,动态实践创新教学
知识虽然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但同时也高于生活,尤其在物理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受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启发,我们要拥抱生活,追求动态鲜活的物理课堂创新,如此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如本案例所阐述:在学习“认识浮力”这一章节的相关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将物理课堂变成一个与浮力知识有关的话题探讨会:具体的做法就是老师在大屏幕上呈现出两个加粗的大字“浮力”.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探讨“谈谈自己与浮力的邂逅”.学生开始互动后,老师将有代表性的探究案例呈现出来.生1:我在5岁的时候,爸爸带着游泳圈领着我去游泳池游泳,当我在水中漂动的时候感觉特别开心.生2:我喜欢周末出去钓鱼,我们用泡沫制作的钓鱼线一串串在水中漂起来,但是鱼钩却可以沉下去.生3:坐观光船的时候,船可以漂在湖面上.生4:我和妈妈有次旅游一起坐热气球,热气球可以缓缓上升.师:为什么这些物体可以漂在水面或空中?请大家将书本合上放在手掌上,将书本举高,请问书本掉下来了吗?生:没有.师:为什么?生:手托着书本,给它一个向上的力.师:很好,类比手托书本,物体之所以可以漂在水面或空中也是因为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被称之为浮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教师应该坚持生活探究的趣味性原则、案例设计的针对性原则以及师生互动的高效性原则.以引导学生观察、体味和探究生活的方式,让学生围绕物理学的知识进行分组活动、合作探索以及动态实践.让生活和物理教学更加密切的结合在一起,真正展示生活即是教育,教育来自于生活的哲理.
参考文献:
[1] 王晓洁.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实践途径尝试[J].中学物理,2016,34(24):29-30.
[2] 万慧.探讨生活化教学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应用[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