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改革与模式构建》
作者:任婷婷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7-9027-8
出版时间:2010 年1 月
定价:45 元
新时代开启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新征程,要求高等院校在教学课堂中融入丰富多彩的思政元素,从而切实把握思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目前,体育课程虽作为一门具有鲜明实践性的学科,但多数高校对其思政课堂教育还停留在课本知识的解读、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这与社会现实应用严重脱节,极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2017 年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任婷婷所著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改革与模式构建》一书,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改革与构建问题,立足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角度分别以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时代背景、哲学思考、发展模式研究等八个章节进行阐述。该书不仅注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论述探讨,而且在指出传统模式弊端的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笔者结合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0BTY006)、河南工业大学高教改革课题(GJYJ-ZB04)的研究解读该书,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制度改革带来创新理念,共同实现教学质量与思政效果的融合发展。
高校思政教育是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恰逢对步入新阶段的学生进行精心栽培与引导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思政课堂的核心任务。作为高校引导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的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体育教学是体现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健康成长”的指导思想融合发展的主要科目,但被部分高校认为其所涉及到的体能训练与体育学习只属于“育体”范畴,而与“育德”没有本质上的关联。在这种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虽得到了身体素质的强化,但思政教育的缺乏使得学生体育精神的塑造受到局限,造成学生只注重成绩考核与技能训练,并在比赛中显现出“比赛大于友谊”的思想观念倾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指引学生充分理解体育背后所蕴藏的创新意识、团体协作与拼搏精神,所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以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出发点、以学科独有规律作为立足点,为体育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改革与变化,力求充分实现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与功能。
首先,体育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和提高思政能力。作为第一课程的建设者与引导者,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向思政教育建设迈进的关键,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体育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先改变固有的教育理念,充分理解体育教学是“育体”与“育德”的融合过程,只有意识到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才能将其建设落实到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由于体育教师长期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师队伍思政教育能力水平有限,为了更好地将思政元素带进教学课堂,高校需通过讲座、开课等形式对部分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进行巩固和加强。教师积极学习时代所需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通过课堂实践将思政教育工作深深植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身体素质强化当中。
其次,丰富体育教学手段与创新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力,因而需将课程思政的“静”寓于体育教学的“动”之中。因此,教师要深度发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独有的人文主义精神。具体可通过采取视听教学形式对各种体育项目的起源、发展及体育精神进行细致讲解,利用多重感官刺激吸引学生的目光与注意力,寻得将求知欲转化为精神世界的可能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该体系在传统的学生运动数据记录的基础上增添学生的实践能力、抗压能力、心理能力、团体意识等评价指标,以综合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检测与监督,有利于促进思政教育理念与体育实践课堂的有机结合,使教学目标设计更趋于科学、合理、高效。教师可通过小组作业、团队比赛等教学形式来展开个人评价、教师评价与同伴互评,培养学生正确看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并鼓励其向优秀同学虚心请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及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最后,教师以赛事作为载体,提高体育的育人功能。教师需对学生在正式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进行安全教育意识培养,由于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部分内容存在统一性,因此教师以运动安全作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人身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在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既要考察学生体能、技能的应用能力,也要了解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