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李瑞瑞,吕晓茵,高 擎
(1.北京化工大学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2.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29)
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在推动国家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然而,多年来,行业特色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当中的问题始终无法得到完善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我国发展到现阶段面临的国内国外形势及下一阶段发展需求出发,深刻阐述了关于科技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的一系列问题,明确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7。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一系列论述为行业特色高校科技创新发展作出了科学指引,如何在这一系列论述的指导下构建行业特色高校新型科技创新体系是高校科技管理中的重要议题。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实践行为,主要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科技创新战略力量构成、人才培育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解决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重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已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康乃馨等[2-3]、李磊[4]等众多学者均进行了深入研究。科技创新重要定位及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一系列论述,将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行动指南。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而行业特色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行业特色高校依托于行业发展,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办学优势和学科特色,但限于自身发展模式和特点,行业特色高校的科技创新发展也面临一些深刻问题,有关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在学科建设方面,尚丽丽[5]认为与综合类院校相比而言,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结构单一、发展不协调,学科间缺乏融合的基础,学科群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群建设的优化路径;在人才培养方面,王骥等[6]针对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问题,提出了包括责任导向的合作机制、共同治理的管理机制、灵活多样的聘任机制以及平台共享的互惠机制在内的机制设计方案;在成果转化方面,王钰慧[7]总结了制约行业特色高校成果转化的主要原因,并结合东北大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行业特色高校加快成果转化的对策;在创新能力方面,黄祥嘉[8]深入分析了行业特色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现状及问题,并从优化创新环境、服务行业发展、培养青年人才、强化基础研究和完善学科体系等5 个方面提出行业特色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现有研究对行业特色高校科技创新当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但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研究成果较为零散,更为重要的是,关于行业特色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这一关键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研究,缺乏与更深层次的国家科技创新思想和理论的结合,且未能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
长期以来,行业特色高校在科技创新当中无法摆脱一些共性问题,如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滞后、创新人才不足等,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中强调了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发展方向以及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关键要素,这一系列论述为行业特色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一,行业特色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下科技体制的阻碍,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可以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第二,大力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明确研究方向和战略布局,可以带动行业特色高校基础学科的发展。第三,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支撑,而这就需要构建行业特色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引进制度,改革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
因此,笔者在研究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一系列论述的内涵要义和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发展现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对行业特色高校创新体系构建的指导作用,以期在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构建行业特色高校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词云图是一种用来展现高频关键词的可视化表达,可以通过文字、图形等内容的搭配传达有价值的信息,给人以直观的感受。词云图中文字的字体大小代表着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字体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大。2012 年11 月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作为创新的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了能够清楚观察到科技创新对我国发展的作用,本研究对截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和2020 年年底,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一系列论述中的关键词进行了词云分析。
从图1 可见,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习近平讲话中“科学技术”和“创新”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一系列论述的发展脉络。在1983 年到2000 年左右,习近平相关讲话中强调的是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
图1 截至党的十八大前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讲话内容词云分析
而从图2 可见,“科技”“创新”和“发展”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可以看出从2020 年左右开始,习近平相关讲话开始逐渐强调科技创新对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图2 2020 年度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讲话内容词云分析
2002 年12 月,习近平调研台州市时强调创新对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加快科技创新,引导民营企业注重科技进步和人才引进、舍得花钱进行技术改造,把技术改造与产品开发、结构优化、规模扩张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大提高、促进大发展的路子[9]。2015 年3 月5 日,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0]。2017 年,习近平[11]又进一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20 年,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从最初提出‘四个现代化’到现在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12]。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要判断是习近平对我国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科技事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再创造[13],为科技创新价值确立了基本定位[14]。
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决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探索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1]56,61。深化体制改革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制度保障,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二是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包括优化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培育公平市场环境、破除成果转化障碍、完善推动技术创新的税收和激励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三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转变发展模式,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只有明确科技创新发展方向,我国才能实现到2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这一战略目标。明确科技创新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明确科技创新的主要研究领域。2014 年,习近平就指出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他指出,推进科技创新,首先要把方向搞清楚,否则花了很多钱、投入了很多资源,最后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1]80;同时,习近平[13]也提出,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应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重点突破能源、材料、芯片、软件、育种等关键核心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是明确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大力开展基础研究。习近平指出,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要持续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突破,使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12]。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对策在于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国家实验室、国家级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型企业等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国家级科研平台重点以产出战略性、关键性成果为目标,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应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构建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撑。习近平指出,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1]107,111。他指出,构建创新人才队伍需要从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建立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依托科研创新体系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以需求为导向引领人才向创新领域倾斜;二是建立创新激励体制,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灵活的人才评价制度,激励更多人才进行创新活动;三是大力吸引海外创新人才回国发展,以各种形式、各种方式引导海外人才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1]115。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提出要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目标任务。2015 年,国家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核心导向。在《方案》围绕核心目标的五大建设任务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三大任务是科技创新紧密相关的内容。行业特色高校是我国创新战略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特色高校是我国在历史特定时期针对产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和在某些领域突出的优势学科,这类高校以行业需求为发展目标,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智力支撑、技术支持和高素质专业人才。从全国第4 轮学科评估结果可以看出,在兵器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化学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上,排名最高的都在行业特色高校,代表所在领域科学研究的国家最高水平,因此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校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但正是由于行业特色高校依托行业需求而发展壮大,所以这类高校在原始创新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其学科主要围绕化工技术建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实力相对比较强,但是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则相对较弱,而且学科面比较窄,数学、物理、信息、电子等基础学科力量相对薄弱。其他行业特色院校也存在类似问题。入选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行业特色高校有11 所,占总数的26.19%;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共计134 个,占所有学科的29.45%[8]。以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行业特色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学科为研究样本(见表1)可以看出,虽然行业特色高校是“双一流”学科的建设主体,但入选学科明显偏少,大部分高校只有1~2 个优势学科入选,基础学科入选比例则更低。缺少了基础学科的有力支撑,行业特色高校较难取得原创性的重大成果。2014 年6 月,习近平[15]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候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高校来讲就是要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但行业特色高校正是由于缺乏基础学科支撑而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学科交叉优势。
表1 我国部分行业特色高校的“双一流”学科情况
为增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制科研院所的共性技术研发能力,提升高等院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财政部、教育部在试点的基础上,面向中央高校全面实施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金专项,共有110 余家高校得到支持。该专项的实施可以有效促使高校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升高校“四个面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16]。但基本科研业务费对于高校来讲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支撑起高校的自主创新需求。对于行业特色高校来说更是如此,可用于创新培育的经费、场地都有限。根据各校公布的2020 年预算可知,北京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在行业特色高校中的经费预算排名最高,但也只是排在全国高校的第30 名左右,二者均只占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的20%;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行业特色高校的经费预算排在全国高校的第60 名以后,均不足30 亿元(见表2),而排名前10 位的高校的平均预算均超过100 亿元[17]。这与行业特色高校的综合实力不匹配。因为经费、场地等资源限制,很多行业特色高校无法形成有效的自主创新培育体系,也就无法有效地实现创新驱动。
表2 我国部分行业特色高校2020 年预算及排名
高校创新能力评价一直是研究热点。蔡万刚等[18]、王金国等[19]多名学者的研究表明,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是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创新基础能力主要是由人的因素构成,包括人员数量、职称以及科研人员占比等多方面,可见人员因素对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但是高校的职务职称评定已成为困扰高校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是因为高校多在聘期(3 年~5 年)内对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教学任务、论文、奖励等进行考核评价,从而促使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争取项目、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上,很难在某一领域持续深耕。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评价等5 个方面重点任务,目的在于引导健全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目前,部分高校对教师进行分类评价,分为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工程推广型等,但是考核内容仍是以聘期内承担的任务为主。在这种考核体系下,教师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开展创新。实际上,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唯帽子”“唯论文”的情况依然存在。
习近平高度重视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2020 年9 月,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要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工作,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研究设施,推进产学研一体化[20]。2021 年4 月,习近平在视察清华大学时提出,要建立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21]。2021 年5 月,习近平[13]再次提出要求,大学要把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和增强创新结合起来,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这一系列论述对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提出了要求和指明了道路。对于行业特色高校来讲,应从问题入手,重点从构建学科发展体系、人才培养及评价体系、创新培育体系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高校自主创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基础研究,实现技术突破,为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服务。行业特色高校的创新研究应立足行业发展所需的基础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人才和智力支撑。依靠单一学科、单家科研单位、单家企业难以解决行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亟需发挥高校在学科建设、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以及龙头企业在产业化方面的优势,进行联合攻关。高校和企业应以行业需求为牵引,针对行业发展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凝练科学问题,针对“卡脖子”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弄通相关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进一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2018 年与中国石化联合成立分子化学工程联合研发中心,由中国石化提供稳定性经费支持,北京化工大学开展基础研究,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等研究设计单位作为工程放大基地,燕山、扬子等炼化企业等作为工业转化基地,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重点开展关系石化行业发展的绿色生物炼制、分子可控制备与性能调控、高性能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备等技术研究,通过这种合作方式来实现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
对于行业特色高校而言,创新生态环境主要是两个维度,一是国家层面的创新大环境,二是高校自身创新政策体系所形成的小环境。从国家层面的创新大环境来讲,我国先后实施了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等,已经基本构建了有利于创新的大环境,但是在一些细节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侯晓辉[22]以科研项目资助方式为例,认为目前国家各类计划仍以竞争性科研经费为主,科研人员为了持续发展,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项目申报、申请竞争性经费支持,这对于科研主管部门挖掘科研能力最强团队、最大程度发挥资金效益有重要作用,但申请者为保证研究团队的稳定性,会随着热度转移研究方向,无法保证在某一领域深耕,而创新研究成果产出的特点是难度大、周期长、成果产出慢,因此在某些“卡脖子”关键核心领域应以布局稳定性经费支持的模式为主,使科研人员具有稳定创新研究环境。
高校自身创新的小环境构建涉及科研培育政策、奖励激励政策、研究生分配政策、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政策等,需要全校各部门联动共同营造创新氛围。从北京化工大学的实践探索研究来看,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行业特色高校由于资源有限,制定的科研评价标准往往相对简单、绝对,主要以聘期内获批项目级别、经费到款额度、论文层次及数量等作为考核重点,科研人员为了满足评价要求,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在一个聘期内发论文、拿项目、争经费,自然无法静心于创新研究。北京化工大学正在探索分类评价标准体系,根据不同人员类别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考核要求,目前已经形成了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国防科研为主型和工程推广型5类,重点构建以实际贡献作为考核重点的评价体系;同时,设立了长聘岗位,重点面向深耕于国际学术前沿,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攻关、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教师,使其能够不受聘期考核限制,静心开展创新研究。二是积极引导在校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北京化工大学已逐步建立起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为支撑的高质量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如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源创杯”颠覆性技术创新创意大赛等各类高水平创新赛事,激发在校学生的创新动力。三是建立创新技术扫描机制,借助自主科研业务费、“双一流”建设经费等给予先期培育。
习近平[15]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强调,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根据地,首先要以为行业输送创新型毕业生为第一要务,如采用高水平实验室接收本科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等方式提升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从源头上为行业发展培养和输送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其次,创新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方式,如建立完善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为支撑的高质量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结合行业发展需要为行业人才再教育创造条件,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三是要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青年教师,积极创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职务职称晋升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吸引更多青年教师开展创新科研和创新人才培养。以职务晋升体系为例,北京化工大学结合国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要求,在学校的2020—2023 年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增设了国防科研为主型岗位,制定《GF科研为主系列正高级职务晋升条件》《GF 科研为主型1~4 级岗位聘任条件》等聘任文件,基本建立了以实际贡献为考核重点的职务晋升体系,不再将论文、奖励等项目作为晋升的必须项,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制度体系,有效鼓励青年教师面向行业需求开展创新科研。
学科是创新研究的土壤,学科与创新呈现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科学技术发展到现阶段,需要突破的“卡脖子”关键技术或者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都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为弥补先天学科窄的不足,行业特色高校应该在优势学科带动下,强化交叉学科建设以提升创新能力。以北京化工大学进行交叉学科建设的探索为例,该校在加强化工、材料、化学等优势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交叉研究中心建设,构建了学科交叉、科学研究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目前已形成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生物安全两大新兴交叉学科,并建立了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这一新型研究机构;同时,通过基础学科提升计划,大力提升数理、经管、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水平。此外,学校还推出了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的特色学科发展体系,针对行业需求,将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打造有利于创新成长的学科生态。
加强国际合作也是高校提升自我创新能力的重要有效手段。2020 年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12]。因此,我国在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同时,需要鼓励高校学习国外一流大学先进办学经验,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紧密合作,通过健全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体制机制,有效汇聚全球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创新发展要素,不断增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在全球的影响力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如在新形势下,北京化工大学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留学生交流与培养、科技园区合作、技术培训、文化论坛等多种模式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全球化的高校创新体系。
本研究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论述视角,深入分析行业特色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力图以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为构建行业特色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新的认识。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行业特色高校依然存在着优势学科单一、基础学科缺乏、办学经费及各类资源有限和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行业高校应进一步围绕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论述,通过紧跟行业需求、优化创新环境、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和对外交流等路径,推进行业特色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