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互联网技术与移动大数据服务迅猛发展下的融媒体时代,高校开展融媒体平台宣传教育在大学生引导与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凸显。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视角出发,立足融媒体传播在高校舆论引导与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结合当前高校利用融媒体发展思想教育的革命性创新与机遇,探索高校教育建设新方式与新路径,把握舆论场域话语权,提升高校舆论引导与教育效能之意蕴。提出高校融媒体舆论引导的要点与落脚点在于坚持党领导下的高校舆论宣传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信息传播规律,开展正面、积极、阳光的舆论宣传工作。
【关键词】融媒体 高校 舆论引导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随着移动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及和深入,以“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信息传播形式与传统媒体传播形式融合,成为当前最有效的社会交往手段之一。这不仅是移动技术与媒体行业的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中保障和优化社会交往的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中,技术和手段的发展提升并创新了信息传播是世界交往发展的重要动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后来党的领导人历来重视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等领域问题,十分看重传播技术对交往活动的巨大影响及作用。从马恩时代利用报纸进行思想传播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时期重视宣传与舆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胡锦涛提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到习近平提出“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也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新闻宣传事业发展与舆论引导的指向标。
舆论引导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社交媒体信息极速传播、网络谣言泛滥、社交舆论真假难辨的时代,社会各个层面都需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产生信息交往追求的媒介功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高校大学生群体是当前“微时代”最擅长且最勤于使用移动媒体进行信息交流、传播和情感表达的社会群体之一,也是处于社交新媒体信息接收与传播最前端、最敏感的青年人群。传播方式的演进促使很多高校重视大学生青年群体的舆论宣传问题,纷纷开展校园融媒体思想建设并开展舆论引导工作,成为校园传播和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视角出发,立足当前“微时代”舆论环境,讨论技术融合发展下的融媒体为当前高校大学生舆论引导带来的作用;分析融媒体使用与发展开辟出高校舆论引导和思政教育新局面新机遇;并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视角提出高校融媒体舆论引导的要义。
一、价值与功能:融媒体传播在高校舆论引导与思政教育中的使用
马克思曾将社会舆论比作“袋子”,将他生活时期唯一普及的大众媒介报纸比喻为“驮袋子的驴”,以此反映和表达报刊和社会舆论的关系,说明了信息载体的价值与功能的重要。而当前新时代高校舆论引导工作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利用融媒体手段提升阶段。
(一)思政教育前沿新阵地:创新传播与思想引领模式,构建思政新版图与新高度,激发促进思想认知与价值认同
时代的浪潮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交往的革命。从马恩列时代利用报纸进行思想传播到毛泽东时期多种艺术形式的思想传播;从邓小平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关注世界信息的沟通”到江泽民推进社会信息化产业化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发展历史中,通过技术和手段的发展来提升和创新传播是信息交往追求的媒介功效。高校通过融媒体使用开展工作,借助移动社交技术的发展建设校园舆论新平台,协助校园舆论引导,创新校园信息交流,构建校园舆论体系,使高校校园宣传和舆论平台成为了解大学生思想的前沿阵地和引领大学生思想的新基地。面对世界舆论环境的变化多端与舆论方式多种多样,以社交媒体、融媒体为时代主流媒体的思想传播是新时代的新举措。
早在1994年,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必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宣传教育的一致性,同社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要求的多样性统一起来”。高校融媒体平台为当前00后学子提供了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大学生享有的开阔视野、广博知识的机会,更易理解精髓、掌握要点、接受变化。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传统思政教育而言,融媒体为高校构建新的思政蓝图带来新机遇。面对新的思政舆论教育模式和格局变化,高校重视利用融合媒体与学生交流,站在新的高度建立新的思政目标和效果,充分发挥高校融媒体机制的积极作用,是始终保持好高校舆论引导与思政宣传工作的关键所在。以学生喜爱的形式促进舆论引导和教育,更有利于向学生进行通俗而有说服力的解释,有利于推广新风尚新理念认知,有利于及时认识问题并助力调整思想,有利于呈现典型优秀并鼓励思想改进,有利于增强疏导和解决效果,努力实现学生对个人、集体、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认同。
(二)高校思政教育增效器:舆论引导和宣传形式深入人心,展现教育艺术鲜活生动,实现教育目标有效传授
融媒体时代是普及大众,深受喜爱的交流时代。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优势整合的融媒体平台具有灵活互动、自由选择和爱不释手的吸引力。新型融合媒体环境更便于高校舆论引导,成为思政教育的增效器。首先,伴随着平台交流形式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舆论宣传形式、话语表达方式、語言艺术、参与质量、感知吸引力等多方面形态与传统的广播和电视时代相比大相径庭。从“以听为主”的大喇叭宣传时代到“声画合一”的视听感染;从纸质宣传到移动随身宣传,无论是平台还是艺术水平都凸显出舆论引导和宣传形式的革新是与时代同发展,走出来一条受人喜爱、深入人心的道路。而与教育引导的结合,无疑是时代的回应,是符合当代大学生交流需求的重要举措。其次,融媒体时代是传播艺术革新的时代。从“以纸为媒”的传统文字表达时代到“视听结合”的画面丰富、生动活跃、目不暇接;从固定的宣传空间到移动的宣传空间;从无论是平台还是艺术水平都凸显出舆论引导和宣传形式的革新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贴近日常、贴近社会现实。而与教育引导的结合,无疑是高等教育时代发展下教育智慧与教育艺术的新课题,是利用融媒体艺术解决高校舆论引导和思政教育中各种实际问题,开启高等教育新局面的新纽带。再次,融媒体时代也是教育目标更科学明确的时代。高校融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在纷繁复杂的传播环境中担负起正确的舆论引导任务,努力提高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是明确而又崇高的。从了解历史到认知现在,从个体引导到集体引导,从专业知识结合到身心健康发展,从武装思想到明辨是非。凸显出融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导向与宣传教育工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同进同行的,提高了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可行性、可读性和互动性,在保障一定传播效果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各方面优秀的青年人才。
二、趋势与方向:探索“融合媒体”教育创新之路,拓展思想教育新局面
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弹力器,为高校工作的开展与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相对于传统的言传身教及其他模式引导而言,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创新之路。了解、善用、巧用互联网思维,把握融媒体传播特性,因势利导拓展思想教育新局面,能达到更好教育效果。
(一)交往革命:舆论引导与教育“互联网思维”产生的聚合之力
在马克思看来,新媒介的发明和应用对于世界交往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物化的知识力量产生交往媒介的实质变化,进而“为了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推动交往革命,产生“跳跃式的扩展能力”。互联网发展促使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产生交往能效聚合,推动信息传播深度融合叠加。大技术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重视和提倡高校融媒体舆论引导工作的“互联网思维”。如果高校的舆论引导工作不適应时代与技术发展、不进行改进,则难以在学生教育中拥有话语权,难以产生公信力与教育影响力。因此,一是重视并提倡互联网思维,利用交往能效聚合之力于高校舆论引导工作中,一手抓舆论引导,一手抓学生管理,确保高校舆论引导工作持续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二是转变教育交往模式,网络社交是时代之选。我们要适应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模式转变,全面实现“互联网思维”引导教育。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引用古语“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提出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传统的舆论引导与思想宣传工作的模式较为单一,接受信息覆盖面有限难于扩散,个性化特征弱不便于互动交流。在2014年8月18日中央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核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三是创新引导教育模式是高校舆论引导与教育实践之要。我们要敢于使用和善于运营高校融媒体舆论引导工作的“互联网思维”,发挥智慧的传播艺术。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颇高智慧进行舆论引导艺术的创新。解决了如何进行引导传播的问题之后,高校舆论引导的难点在于实践过程中如何审时度势开展教育工作。什么时间,什么问题该怎么说,怎么恰当地说,什么程度地引导教育是评判高校舆论引导得当的重要标准。有的问题引导不当会让学生产生错觉、产生怀疑、产生误解,进而引发难以控制的局面和难以处理的矛盾。可见,创新舆论引导,需要“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事而谋、应时而动、顺势而为”。
(二)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路径
社交媒体改变了人们的交流形态,扩展了传统的交流空间,形成了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表达与交往,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社交形式。当代大学生每日使用网络进行社交的频率极高,他们擅长运用融媒体开展社交传播,因此,利用融媒体社交传播是高校舆论引导的新利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搭建不能忽视融媒体社交,要与时俱进,积极发展和利用学生网络社交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贴合学生易接受信息的新方式,走“线下+线上”新路径。其次,融合下的高校舆论引导与教育工作要将传统的引导教育方式和优势保留,并与新的网络社交方式和新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高校舆论教育和引导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效率,集结优秀的指导老师编织全新的融合型引导和教育网络。形成良好的高校舆论引导流程和教育生态链,使这种“传统+新兴”引导教育形态能够深入人心得到学生认可和喜爱,发挥社交媒体时代数字化强大的引导和教育功能。再次,通过网络社交发挥融合优势,催化高校舆论引导质变。网络化社交是社会发展与社会交往的新形态,在更好地能够连接大学生内心、促进新旧信息和内动力转换、推动高校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催化和推动作用。在网络社交传播和引导过程中,发挥微时代信息传播的融合优势,有利于建设符合当前社会交往特征的校园信息传播体系,及时传播、及时发现、及时引导,推动舆论从量的传播到质的影响力;有利于高校老师结合学生喜爱的方式优化学生教育模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有利于规范和长期稳定校园信息传播秩序,维护高校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环境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高校舆论传播和引导的生态化发展。
(三)关键机遇:把握舆论场域话语权,综合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思想政治素质与鉴别能力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更应该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在技术时代背景下的交往形态已经处于变革成熟的阶段,高校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机遇的把握。
1.内在机遇:把握场域,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舆论与宣传工作是社会舆论与宣传工作重要的一部分,是青年群体的重要舆论思想阵地。2008年6月胡锦涛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效。”舆论引导能力决定了舆论话语权的掌握和舆论导向,尤其在当今时代舆论乱象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处于社会认知模糊期,需要正确引导促进成长。因此,首先要抓住内在机遇改进高校教育工作的理念和形式支持高校融媒体工作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有利于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为青年学子引路,也有利于把握舆论场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外在机遇:凝聚共识,凸显高校舆论影响社会责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往往是以民族交往的普遍化为基础的,需要较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开放门户,吸取精华以促进内外交往的进步。21世纪的社会交往建立在以计算机产业、手机媒体产业、网络数据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之上,融合媒体的发展超越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和舆论扩散的狭隘性和地方空间的阻隔,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助力器。融合型媒体的信息传递和舆论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任何领域的发展都不能闭门造车。高校教育也必须抓住外部机遇,紧跟时代步伐,通过观念认识的进步促进高校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借助数字媒体发展的东风,研究现状和趋势,努力使高校工作体现时代特性。
3.承前启后:把握好高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当前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一体化程度和公众信息参与、舆论表达、社会监督程度已超越历史以往。江泽民提出“舆论监督是舆论导向的一种表现形式”,胡锦涛提出“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而当前的舆论格局已经进入到了承前启后、深度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在新闻和宣传工作讲话中谈到传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问题,“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意味着在信息发生与传播同步的社交媒体时代,高校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不仅要抓住有效宣传时机,把握好分寸进行有效传播,还要有大局意识,抢占舆论制高点,正确引导舆论;还要注重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愿意关注,爱看爱听,产生内心共鸣。
三、要点与落脚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视角下的高校融媒体輿论引导要义
高校舆论引导工作是育人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现代传播技术发展之优越为高校舆论引导与宣传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如果对融媒体传播不了解,就不能清晰把握新时代融合媒体平台建设规律,进而影响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我们应该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视角把握好高校融媒体舆论引导的要义。
(一)三个坚持
1.坚持党领导下的高校舆论宣传工作
“舆论工作是党、国家和人民前途命运所系的工作。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一直以来,中国新闻宣传事业的发展是与党和国家的发展休戚与共的,是党和国家生命的一部分。而高校舆论工作主要面向社会青年学子群体,是我国舆论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党和国家未来希望的必修课。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地开展高校舆论引导工作。
2.坚持尊重信息传播规律
高校舆论引导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部分,也属于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宣传工作有一定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标准要求。从马克思提出“报刊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到胡锦涛提出“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再到习近平提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都在强调信息传播规律的尊重问题。高校利用融媒体进行舆论引导是一个全新而又具有挑战的工作,在一些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问题上存在对融媒体认识与规律把握不足,还存在与学生工作相对不适应、难协调、不到位、不密切、跟不上等问题,是高校舆论引导工作需要攻克的难关。
3.坚持正面、积极、阳光的高校舆论宣传
我们正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深刻变革,各年龄层次人群思想活动受网络媒体影响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受到考验。大学生舆论导向工作是具有群体针对性的思想引导与教育工作。为了培养大学生凝心聚力、成风化人、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树立使命的能力,在开展舆论引导与教育工作时要牢牢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努力以正面宣传为主,能够营造阳光健康的思想环境,对接学生需求,发挥正面宣传的效果能带动大学生积极的内动力,鼓舞干劲、凝聚共识、阳光向上。以正面宣传产生正面效应,提升了学生内心和舆论引导的水平。
(二)一个中心落脚点:“以学生为中心”的舆论引导
高校融媒体工作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把高校舆论引导与教育工作的责任放在首位,贴近学生内心,贴近内容本真,贴近时代教育需求,确保高校舆情引导稳定而又稳步发展。
1.贴近学生内心动态,助益思想成长
高校学子青年的内心处于敏感认知的上升期,也是内心容易波动的年龄阶段。融媒体对于学生的引导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利用平台了解学生的内心和情绪动态,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的精神文化需求,回答学生在校期间各种思想认知问题,疏导和解决学生在校生活中存在的消极倾向和极端情绪,维护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个人尊严。高校学子的不同问题与现状,使得舆论引导工作的复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同行相伴,站在学生立场重视他们的内心,进而起到助力学生思想成长,有益学生人生启迪,成为鼓舞学生健康、乐观追求的精神力量。
2.贴近舆论议题本真,增强引导效果
高校舆论导向形式改革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舆论引导模式无论如何变化都是为了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学生需求是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导向,因此舆论引导的议题不能盲目,不能脱离学生特性,不能脱离青年特性开展工作。在议题上,要深入学生实际才能鲜活生动,深入人心。需要把培养人才与教育引导相结合,把满足学生精神需求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相结合,多宣传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报道先进事迹和奋斗典型,增强大学生精神力量,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从而产生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3.贴近时代教育需求,培养时代接班人
融媒体建设、舆论引导和思政教育改革要与时代同行,保持思想的开放度和敏锐度,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与育人习惯。首先要与学生保持最亲密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以“学生”为根本落脚点,从学生教育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其次要贴近学生,关爱学生,努力将高校融媒体平台打造成深受学生喜爱的交流渠道。第三要时刻了解社会信息化发展与变化的新情况,及时更新学生关注与喜爱的新媒体传播形式。努力在时代变革的号召下培养出符合爱国爱家、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乐观阳光的时代接班人。
四、结语
高校舆论引导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信息传播规律其实就是遵守人的发展的规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相关论述的直接继承。融媒体时代的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是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网络化信息化的延伸;是培养国家新生力量既要身心健康又要具有思想政治素养、判断能力、大局意识;是对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高校的实践与进一步要求;是与国家人才教育大计和国家发展大计前后相承的举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不断升级革新的技术赋权,高校舆论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只有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理念创新打开新局面,手段创新适应社会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形势,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传播方式,方能深入学生内心,做好学生一线基层工作,提升学生舆论和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教育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8、31-32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94、139-141、394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6-120页.
[4] [11] [15] [16]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51、23、19、145页.
[5] [12] [22]《习近平: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人民日报,2014年8月19日第1版.
[6]童兵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版,第74页.
[7]陈力丹:《马克思和恩格斯论报刊与舆论》,《新闻知识》,2017年第10期,第29-30页.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4、282頁.
[9]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528-575页.
[10]《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经济网,2007年6月17日,http://www.ce.cn/xwzx/gnsz/ szyw/200706/17/t20070617_11788810.shtml.
[13] [18] [23]《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第1版.
[14] [17] [2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胶东在线,2008年6月26日,http://www.jiaodong.net/ news/system/2008/06/26/010281064.shtml.
[19]《1996年9月26,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新浪网,2010年10月21日,http://book.sina.com.cn/today/ 2010-10-21/165328753.shtml .
[2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7页.
作者简介:谢沁露,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传播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