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赋权与共意动员:航天强国语境下总台航天传播研究

2022-05-30 14:04赵思超
新闻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总台

【内容提要】在航天强国的时代语境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时空维度的影像赋权,在历时和共时的全景传播与“沉浸式及第一视角”的视听传播中,将中国航天发展的磅礴画卷转化为融合媒体中的一道壮丽景观。此外,总台还积极通过多元主体协同下的全媒体互动所产生的深度体验,和个体叙事所引发的情感共鸣,在更广泛的人民群众中实现航天强国建设的共意动员。

【关键词】总台 影像赋权 共意动员 航天传播

“长征”“神舟”“祝融”“羲和”“嫦娥”……这一个个浪漫名字的背后,不仅闪耀着古今对话产生的意义交融,也象征着我们不懈追求航天梦而留下的坚实脚印。2022年11月,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将全面转入常态化运营阶段。在迈向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直播、短视频、纪录片、动画、特别节目等多样态内容矩阵,实现了对中国航天的近距离、全方位和多维度呈现。在影像生产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央视不仅在价值观弘扬方面坚守了主流媒体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也在一次次的媒介仪式中实现了对大众的影像赋权与共意动员,以其独具匠心的方式在浩瀚宇宙和人民群众间建立起可对话、可触碰和可想象的立体桥梁。

一、从历时到共时的全景传播:影像赋权的时间维度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航天振奋人心五十年的光辉大幕。当时电视在中国城市的普及率尚不足1%,更多的人只能通过报纸中文字的描述来想象“东方红1号”制造、发射和遨游太空的画面。而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融合了文字、图像和声音的视频影像超越了纯文字在创造感知方面的局限,成为大众接收信息、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从《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提出“航天强国”的发展愿景至今,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完成了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跨越,并向着更为深入的“擎天”探索继续迈进。在这一过程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大时代的记录者,重点通过短视频、纪录片、动画、直播、特别节目等影像形态,从历时和共时的维度勾勒出一幅恢弘壮丽的中国航天画卷,也赋予国内外大众感受、理解和参与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媒介权利。

从历时的维度来看,对于中国航天发展历程由宏观到微观的回顾和观照是总台航天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CGTN为例,其制作的纪录片《探索无垠: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年》通过科幻电影般的画面质感、强节奏的剪辑和数据可视化等表现形式,将中国载人航天的三十年旅程融入世界载人航天史,不仅完整呈现了中国载人航天从0到1的艰难过程,更在和世界航天史的不断对话中建构出一个在竞争中合作,同时又在竞争中超越的中国航天形象。央视网出品的《2分钟动画回顾中国航天员圆梦太空19周年》以“卡通航天员+高光时刻原声+灵动背景音乐”的内容组合,简单而又深刻的串联起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节点,同时又以大众喜闻乐见的二次元形态进行视觉包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刻板印象中的严肃航天员形象,一个更加可爱的中国形象由此呼之欲出。此外,在微观层面,总台的新媒体平台央视频通过对各类不同主题短视频的聚合陈列,从多个侧面展现出历代航天员不为人知的训练生活图景,将隐藏在媒介聚光灯背后的个人化影像以碎片化的方式进行传播,使得航天员的媒介形象得到了更为立体式地填充,也从细节层面为观众理解中国航天史提供了随时可接入的视听信息库。从共时的维度来看,自2016年航天强国发展目标提出开始,总台凭借成熟的云直播技术对每一次载人飞船的发射都进行了面向世界的全程直播,获得了极高的大众关注度,作为新技术环境下的媒介事件起到了社会整合的积极作用。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直播为例,仅在微信视频号单个平台就有超过千万次的观看,大量的新媒体观众在赛博空间的聚集实际上成为一种自发的媒介仪式,在激发形成集体航空记忆的同时,也将作为神圣中心的航天强国精神进行了强化和传播,使其成为更加受到社会大众认可和共享的价值体系。在直播中,主持人通过与航天专家、普通工作人员的对话交流,对发射环节的各个步骤进行了专业的解读;航天工作人员也通过对个人故事的讲述,将复杂缜密的航天工作祛魅为普罗大众可感知、可共情的真实经历。同时,总台直播中创造的航天视觉景观也被抽离出来成为单独的媒介文本而在跨文化平台中进行传播和讨论,大大增强了总台在海外的议程设置能力。例如,2021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划过夜空与月亮同框的画面就被多家海外媒体转载。

总结来看,总台通过纪实影像进行的中国航天的历时性事件梳理和共时性事件呈现,不仅通过富含意味的符号陈列、画面剪辑、背景音乐和解说词等将大众拉入其设置的航天强国议题框架中,使得海内外受众能够自发地对事件保持一定的关注和讨论,同时也在创造历史见证感和媒介仪式感的过程中赋予公众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沟通、积极参与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意识和权利。①

二、“沉浸式+第一视角”视听传播:影像赋权的空间维度

不同影像由于技术使用、叙事技巧和呈现方式等的不同,给受众心理造成的时空体验感也大不相同。例如,张丽华认为,直播媒介具有及时反馈的同步性特征,而同步性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概念。②张金尧对于VR影像赋予观众观看自主性的看法也反映出VR技术对观众的空间性卷入和在场感生成。③载人航天由于专业壁垒和保密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叠加而成为公共领域中大众参与门槛较高的一项主题,卫星发射中心、空间站和载人飞船等也是大众难以进入和体验的物理空间。而总台凭借对各项前沿摄制技术的综合运用和更加前卫创新的制作理念,通过“沉浸式+第一视角”的视听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观众缺乏空间参与感的观看体验。

具体来看,央视频于2021年推出了《VR航天追梦》系列短视频,通过VR全景沉浸视角+VR航拍技术,赋予受众感受中国航天發展的全新视点,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走进文昌航天发射场,“触碰”尚在维护中的长征八号,观察“胖五”归来再出征时的垂直转运,以及各式航天器发射时的壮观场景。每集VR视频时长均在2分钟左右,不仅符合融合媒体时代大众的信息接收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观者能够自如灵活地在不同的航天场景间进行切换,尽情享受沉浸视野所带来的视觉快感。此外,总台在航天纪录片的制作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使用总台研发的两套8K超高清摄影机拍摄了中国空间站首支8K太空影片《飞越苍穹》。“8K、50帧、全画幅”的摄制不仅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太空中拍摄的最高技术标准,也象征着总台“5G+4K/8K+AI”战略在超越地表空间进行施展的创新性一步。由宇航员拍摄的纪实影像具有先赋第一视角的特点,也较专业人员的拍摄更能赋予观者一种心理图式上的距离接近,使得受众能够跨越传统纪录片第三视角的客观呈现,而以第一视角和更加主观的方式介入到对中国空间站和浩瀚宇宙的体验之中。

事实上,以上所述“沉浸式+第一视角”传播也将在未来元宇宙的传播生态中成为主流,这不仅是作为传播者的主流媒体创新传播方式的必然转向,也是把更广阔的用户群体纳入航天传播发声域的重要机会。元宇宙代表着人类交往的全新形态,VR设备是进入其内部的关键入口,它不仅能给人带来更加沉浸和流畅的虚拟体验,更赋予玩家以共创元宇宙文明生态的内容生产权力以及超越物质性世界的认知新田野。在元宇宙所代表的智能媒体时代,央视等主流媒体不仅应当积极调整适应三维视像的空间媒介特征,创新具备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的表达话语和叙事体系,并最大化发展AIGC(AI-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产内容)和MGC(Machine-Generated Content,机器生产内容)的内容生产潜力,使之形成航天传播供给侧的新型结构性力量,更要主动激活普通用户和专业用户内容创作的产能和效能,为其搭建更具真实感和互动性的航天文化虚拟场景,通过各种激励机制鼓励用户生产多样态的中国航天优质内容,并以适合于元宇宙媒介特征的形态进行跨文化传播,最终打造“AI+PUMGC”有机内容生产系统,增强中国航天形象和国家形象塑造的广度和深度。

三、多元主体协同+全媒体互动:共意动员的系统性展开

共意动员是指“有意识地在一个总体人群中的某个亚人群中创造共意的努力”。④这种共意往往具有公益性或正义性的特点,能得到来自公众的情感和价值认同甚至是体制内部和政策层面的支持。共意动员的目的是使特定群体达到思想层面的共识,进而转化成为积极正向的行动。航天强国不仅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更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激活人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社会运动,其所象征的对宇宙未知的探索和征服也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大众民族主义的情感需求和对未来世界的深度想象。总台在航天强国语境下的航天传播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内容生产机制,同大众展开娱乐性和教育性并重的全媒体互动,继而激活大众对于航天强国战略的内涵理解与价值认同,最终促进航天强国战略在各年龄段群体中的共意动员的展开和实现。

新媒体H5产品凭借可视化、交互性、情感性和需求性的特征而被广泛运用在社交媒体的互动场景中,在激发进一步的人际传播和圈层传播的基础上,最优化实现传播效果。央视网在2021年以中国航天日为契机,联合科学探索奖、微信、腾讯新闻共同推出“对接任务已下达太空人请响应”互动新媒体H5产品,用户通过手机的陀螺仪感应,在游戏中体验难度层层升级的“空间站对接”训练,最终在充满仪式感的氛围中获得一张专属的“太空船票”。用户在游戏的过程不仅对空间站的科学技术有了更加感性的认知,也体会到每一次航天事业进步的来之不易。此外,央视网还联合多家媒体发起“仰望苍穹·好看太空”短视频征集和直播活动,通过搭建太空类和天文类的视频号内容生态,让普通人有了更多可以接触到相关知识的渠道和机会。这在以图像为主因的视觉文化时代,具有传播动力逻辑上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对以快感享乐和消费主义为运行逻辑的短视频平台内容生态具有一定的纠偏作用。

针对青少年儿童的航天教育和科普也是总台在实现航天传播和共意动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航天精神的代际传递和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的组合模式,总台将航天知识和航天故事借由影像载体最大限度传递给更多的中国青少年,加快了知识资源获取和占有的平等化进程。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多部门提供支持的“天宫课堂”是我国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由航天员担任教师,在“‘天宫+地面课堂”的互动模式中,与青少年分享有趣的科学知识并进行“天地间”的问答交流。⑤此外,央视网还联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电视台共同制作了“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系列思政课,邀请到中国航天0号指挥员、火箭结构总体设计师、飞船专家、航天员教员等一批一线人员,为线上线下的学生们带去了一场有意思也有意义的航天课。航天人员的具身传播相较于传统模式下的航天科普教育更能激发受众的共情体验,也更有利于共意动员的展开和实现。

总结来说,作为高度组织化和科层化的建制性媒体⑥,总台不仅能够积极调动相关国家组织的行政力量,更能有效整合社会商业主体的技术力量,从而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内容生产机制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具创新性的航天传播。

四、从时代到个体:情感共鸣中实现身份认同

航天强国时代翻滚前进的红色浪潮中,不仅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式的瑰丽叙事,也有对无数平凡个体生命历程的观照和点亮。总台在航天传播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叙事观,在对大时代的忠实记录中将人民群众推向了舞台的中央。习近平主席曾用“三个不能”表明心迹,其中第三点便是“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⑦。航天强国征程道阻且长,而人民群众恰是创造一切奇迹的动力源泉。在总台的航天传播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宇航员高光时刻背后的刻苦训练、也看到了成就宇航员的幕后团队十年如一日的辛劳与付出,更看到了无数心系星辰大海的普通中国人追逐梦想的感人故事。

CGTN制作的纪录片《探索无垠: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年》通过采访5位来自清华大学的青年学生,将普通中国人对国家航天的童年记忆娓娓道来;通过介绍尝试把宇宙轉换为人耳能够听见的声音的学生团队,将航天强国梦在平凡个体身上的绽放进行了浪漫而又动人的呈现。这种传播语态上的转变反映出央视尝试与普罗大众在航天议题上建立关系和共通的努力,同时也为银幕外的观众提供了一个可观看、可投射和可想象的媒介对象,使其能够以更加贴近的心理距离将自身放置在航天强国时代语境中的某个位置,思考其作为个体能够实现的目标,从而在精神层面被纳入到一个更加宏大的叙事之中。此外,央视频中“央视军事”“央视新闻”等官方账号通过故事化讲述的方式为我们勾勒出在航天工作中默默付出的航天人群像,同时也把普通百姓的生活轨迹与航天事业的发展旅程进行勾连重叠,让更多平凡却感人的小故事在光影的点缀下拥有了破屏而出、激荡心灵的传播效果。这种可见性的完成也进一步参与民族集体记忆的建构,使得航天强国成为超越英雄叙事而更加关注普通人的话语场,一种更加稳固和坚实的情感连接在大众和体制之间得以形成。

总台通过讲述中国人自己的航天故事而在群众中生发出的情感共鸣,在当今电子殖民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依旧警钟长鸣的时代,对我们培育公民的“共同性”、“我们感”⑧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在以社会意义建构为框架的一次次的灵魂触碰和情感共振中⑨,新型举国体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进一步高质量地推进航天强国建设。而当我们放眼未来变幻莫测的世界传播格局以及新型传播方式的生成和介入,情感的共通依然会是一切传播效果实现的核心要义。

五、结语

唐代诗人李白曾怀揣着豪情万丈的心绪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萬里”的诗句,明朝士大夫万户在对天空的无限渴望中点燃了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尝试探索宇宙的星星之火。而今天的中国,正在以更加稳健和自信的步伐迈向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技术和艺术作为传播的两翼,以人民群众为最终表现的主体,在真实光影的包裹中同大众一起编织起一个可实现、可到达的航天强国梦,也在对大众的共意动员中积极践行着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色体制。央视统筹下的航天传播不仅聚焦国内,更重视国际传播的目标达成和效果实现,其中的重点不单是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和生成,更重要的是如何以一种亲民化、自然化和无功利的方式将新生代的中国形象进行跨文化传播,以一种更加艺术化和民族化的角度将中国的航天故事传扬天下。

注释:

①梁颐,刘华.互联网赋权研究:进程与问题[J].东南传播,2013(04):14-17.

②张丽华,骆世查.同步性中的“存在感”:经由直播媒介的人际交往与日常生活[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04):64-77.

③张金尧,苏米尔.VR影像叙事:一场全新时空的审美之旅[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6):100-104.

④高恩新.互联网公共事件的议题建构与共意动员——以几起网络公共事件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09,6(04):96-104+127-128.

⑤张保淑.“天宫课堂”:中国科普新高度[EB/OL].(2022- 03- 28)[2022- 07- 19].http://www.news.cn/2022-03/28/c_1128508505.htm.

⑥易前良,程婕.转型中国“共意性运动”中的媒介动员[J].当代传播,2014(01):14-17.

⑦新华网.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cs/2014- 09/21/c_1112564804.htm,2014- 09-21.

⑧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J].社会科学战线,2010(05):221-228.

⑨高国辉,曹光煜.抗“疫”传播的记忆建构与情感动员——电视媒体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策略分析[J].电视研究,2020(12):19-21.

作者简介:赵思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文言

猜你喜欢
总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年鉴(2020—2021)》出版发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召开青年英才座谈会
No.2 抖音成为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持权转播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2021年赛事合作目录发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春晚5G+8K/4K/VR创新应用启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政部联合摄制的《中国地名大会》开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基于中国移动5G技术的4K超高清传送测试成功
从心怀诚意到心怀敬意——品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何盈作品集《于无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