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方性人物新闻报道及其话语创新

2022-05-30 11:25廖云路
新闻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农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容提要】新闻活动是由丰富的地方性实践构建的,不能脱离具体社会场域中的人物。农奴是西藏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构成了西藏民主改革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上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关注焦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宣传报道,“农奴”主题的新闻面临话语僵化、报道对象难以为继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农奴”主题的新闻报道成为话语创新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农奴  新闻话语  人物报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闻试图突破地方的局限,建构一种社会层面上的普遍意义,但新闻活动必然是地方性的,任何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的运作均与“地方”的语境息息相关。①从场域理论来看,新闻记者个体、新闻报道对象、媒介工作惯例等都存在于地方性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地方场域中的人物承载了历史与文化。在媒体融合转型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实际上要以讲好“地方故事”为立足点。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地方性人物新闻报道成为提升媒体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西藏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诞生了农奴、十八军战士以及包括援藏干部在内的特定身份的地方性人物群体。其中,农奴是旧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下最广大的生产劳动者,占旧西藏总人口的95%以上。他们没有任何生产资料,被剥夺了人身自由,无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终身依附于三大领主。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是西藏从封建农奴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事件,也是把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纳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基于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在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实现人民幸福中的重要性,以农奴群体作为亲历者的话语构成了反映这一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从西藏民主改革时期新华社记者郭超人、林田等人采写的农奴翻身解放报道,到近年来中央和西藏自治区媒体组织采写的系列报道《叫我怎能不歌唱——60位翻身农奴的讲述》等,农奴群体广泛出现在与西藏相关的新闻报道中,尤其是在西藏民主改革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农奴”主题的新闻话语呈现出哪些特征,又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新闻话语?

一、“农奴”主题新闻报道的话语逻辑

话语是建构某种特定话题知识的方式及其结果,一般是指通过观念、形象和实践的一系列型构,为人们提供谈论该话题和参与相关社会活动的引导。②以“农奴”为代表的地方性新闻人物构成了西藏新闻报道中重要而特殊的群体,既是人物形成对这一群体认知的重要来源,又是用来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凝聚社会发展精神动力的重要工具。“农奴”主题的新闻话语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苦难叙事

苦难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与变迁的伴生物,是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难以忘却的“阴影”。③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社会运行中的“苦”既有自然环境带来的,又有现代文明进步所昭示的制度性的。农奴承受的苦难首先是物质性的,如“当时我和20多个农奴挤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帐篷里,没有铺盖,漫漫长夜寒冷难耐”(《“忘不了睡羊圈的苦日子”——记翻身农奴、昌都市左贡县德列比村村民四朗欧珠》,刊发于《西藏日报》2019年4月11日头版);其次是精神性的,如“身在农奴家,一辈子只能是农奴,温饱都成问题,上学更是白日做梦”(《翻身农奴边普:“我家出了4个大学生”》,2019年5月5日发表于中国西藏新闻网);再次是身体性的,如“农奴主强迫我们带上枷锁、铁链等刑具进行劳作,还会用鞭子鞭打,严重的还会砍手砍脚”(《“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记翻身农奴、西藏那曲市嘉黎县鸽群乡咔嘎改村村民其美》,刊发于《西藏日报》2019年5月28日头版)。讲述苦难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彰显新闻的人文关怀,使人们产生相互理解和共同命运的“慈悯”精神;另一方面是揭示苦难发生的社会逻辑,为采取反应性措施寻求苦难的消解提供合理性依据。

(二)情景对比

比较法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是把不同的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受众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农奴”主题新闻报道中的对比通常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同一时空中农奴和农奴主的对比,如“那些农奴主吃肉,我们只能吃野菜”(《记翻身农奴、那曲市塔萨:“宣讲是我一生的事业”》,发表于2019年5月22日中国西藏新闻网);另一方面是不同时空中农奴自身的对比,如“在旧社会干活越干越看不到希望,在新社会干活越干越有劲”(《“把共产党的恩情说出来!”——记翻身农奴、阿里地区日土县热角村次仁德吉》,刊发于《西藏日报》2019年3月23日头版)。通过情景对比,尤其是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新旧对比,有利于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彰显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对西藏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感恩激发

感恩既发生于人际关系中,又指向一种社会结构。当个人生活条件改善、社会发展进步归因于一种政治思想或政治制度时,感恩成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上的宏大叙事。百万农奴翻身解放使西藏从封建农奴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文明变迁产生的影响是深刻而剧烈的,激发了农奴要“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用行动回报党的恩情”(《亚东县曲登查村普巴老人:共产党来了,我们的生活苦变甜》,刊发于《西藏日报》2021年4月20日第三版)。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感恩是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落脚点。通过“农奴”主题新闻中关于感恩的话语表达,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具备了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的意义,从而教育和引导人们的“五个认同”。④

西藏民主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占旧西藏总人口95%以上的农奴。从在旧西藏受尽壓迫和折磨,到新西藏获得自由、尊严和幸福,“苦难叙事——情景对比——感恩激发”的新闻话语层层推进、因果相连。这一话语逻辑自从西藏民主改革时期形成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反复锤炼,已经成为反映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乃至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导模式。

二、“农奴”主题新闻报道面临的挑战

新闻话语是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意识形态反映,决定了其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换句话说,没有一劳永逸的新闻话语,新闻话语要不断满足传播观念变革、技术手段超越、媒介素养提高等对话语创新的期待。

自农奴群体引起人们关注以来,大量与“农奴”相关的媒介产品被不断生产。例如,1964年八一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农奴》,通过旧西藏黑暗残酷社会中农奴强巴摆脱压迫、重获新生的故事,揭示了人们对西藏民主改革重大意义的理解;2012年起西藏日报社、西藏广播电视台设立《新旧西藏对比》栏目,以图文、影像等形式对新旧西藏进行深度解读和记录,留下了很多珍贵资料;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克松的春天》,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各族群众团结奋发共同谱写出的幸福故事。这些作品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也形成了人们对于农奴翻身解放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的认知。

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对农奴群体的宣传报道,新闻话语不可避免地面临表现形式单一、边际效益降低等问题。仅以感恩为主旨的标题就非常雷同,如《共产党给了我幸福生活》《好日子都是共产党给的》《是共产党给了我想要的生活》等。“尽管从政治角度看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不能调动受众的阅读欲望,宣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⑤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西藏民主改革迄今已过去63年,拥有旧西藏社会记忆的农奴普遍在70岁以上,身体健康并能接受采访的对象越来越少;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奴讲述的资料精细程度必然下降,“苦难叙事”和“情景对比”部分的话语难以为继。

作为西藏社会发展中的特定人物群体,农奴又与十八军战士、援藏干部不同,后者随着西藏社会环境的变迁,不断涌现出守土戍边的解放军战士以及一代接一代的援藏干部。他们的事迹被总结提炼为“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等,使这些群体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然而,农奴是一个受历史语境限制很强的群体,由于缺少身份的替代者或后继者,对于农奴的话语提炼和价值更新就显得不足,一些采访扎实、文笔流畅的作品也未能突破受众的阅读预期。这也是近年来优秀的“农奴”主题新闻报道作品并不多见的深层次原因。

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话语创新

当前“农奴”主题的新闻报道揭示了旧西藏社会的残酷和落后,昭示了西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从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等角度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理念,并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方针。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农奴”主题新闻报道的话语创新。

(一)多层次创新新闻话语

新闻话语并不是一个抽象性的概念,按照语言学家梵·迪克、诺曼·费尔克拉夫等人对话语的理解,新闻话语至少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新闻话语是报道“农奴”主题新闻时应坚持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原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了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伟大精神。⑥为此,要从顶层设计上阐述农奴翻身解放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奴翻身解放的过程是西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书写的历史,农奴翻身解放使西藏文化成为人民的文化、大众的文化,农奴翻身解放产生的精神动力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微观层次的新闻话语是报道“农奴”主题新闻时采用的表达方式,要以宏观层次的话语为导向,从农奴的生产方式变迁、生活方式改变、交通条件和通讯技术改善以及教育普及、妇女地位提高、商业意识变化、新型民族关系中提炼专业知识和概念术语,结合农奴所处的生产、生活、工作环境等特质进行个性化传播。

(二)多视角创新新闻话语

叙事视角是指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分为零度焦点叙事、内焦点叙事和外焦点叙事。⑦零度焦点叙事又称为上帝视角,其特点是叙事者所知大于新闻事件的人物所知,当前“农奴”主题的新闻报道中也较多采用这种叙事视角。即是说,记者全知全能地掌握新旧西藏社会环境中农奴的生活面貌,将新闻事件的意义与农奴的口语表达相结合,自由地展开叙事。这种叙事方式的优势是不受采访对象视角限制,能较为直接地展现主题,但过度运用容易出现内容同质化,给人不真实感。相反,在内焦点叙事和外焦点叙事中,叙事者视角小于或等于新闻事件中人物所知的社会环境。例如,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编写的《西藏百万翻身农奴口述史》一书的《次仁曲培:解放军是我的邻居》文章中,就多处运用了内焦点叙事和外焦点叙事:以主人公次仁曲培的视角,细心“观察”驻扎在他周围的解放军战士,从有所戒心到逐渐信任再到心怀感恩,以小见大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培育。多视角运用新闻话语能更加灵活地贴合农奴的身份和感受,不轻易拔高和概括,增加了新闻的故事性和说服力。

(三)多主体创新新闻话语

当前关于“农奴”主题的新闻报道多聚焦于农奴本身,而忽略了与农奴相关的人和事物。当然,以农奴群体为对象的报道是必不可少的,有的还是出于搜集和抢救文献资料的目的。但不少农奴被反复采访,表达十分雷同,且这样的主题设定随着农奴的老去和离世也难以为继,因此要构建以“农奴”为中心的多主体新闻话语。首先是与农奴群体关系最为紧密的二代、三代们,他们的家人曾是农奴,对农奴翻身解放给家庭带来的影响有着较为深刻的感受;其次是与农奴曾同处一个时代的干部、僧人、归国藏胞、十八军代表等,⑧他们能从旁观者的角度为农奴的叙事提供佐证,具有积极的话语构建价值;再次是对农奴群体进行过深度了解和研究的人,如参演过农奴主题的影视剧演员、采访过农奴的新闻工作者、搜集过农奴资料的文博人员和开展过农奴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等,他们能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角丰富对农奴群体的认知;最后是与农奴密切相关的“物”也能成為报道的主体,如农奴被施以酷刑的刑具以及农奴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可以从农奴的个人视角、专家学者的研究视角讲述这些物品的功能、用途和代替品等,在社会学意义上展现其背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从而搭建起更广阔的话语创新突破口。

四、结语

当前对新闻活动的考察多聚焦于新闻报道在空间上的影响力,相对忽略了新闻报道中蕴含的地方性价值和意义。正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挖掘具有特定身份的地方性人物,通过人物讲好地方故事,既是媒体做到“三贴近”的基本功,又是不断传播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作为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亲历者和参与者,百万农奴翻身解放被赋予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人权事业等多重意义,是西藏地方形象乃至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话语构成。随着传播观念变革、技术手段超越、媒介素养提高等,以农奴群体为代表的地方性人物新闻报道只有不断融入到新的话语语境中,才能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理论为“农奴”主题的新闻话语提供了多层次、多视角、多主体的创新路徑,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媒体地方性人物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本文为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新闻话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2AXW010)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单波,张洋.记者角色的地方性实践与记者比较范式的跨文化重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4):5-20+126.

②于春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话语的发展脉络与构建逻辑[J].探索,2022(01):88-101.

③江立华,谷玉良.农民工底层叙事:讲述苦难与记叙幸福[J].宁夏社会科学,2016(2):117-123.

④邵明升,刘小三.《新旧西藏对比》中的西藏形象话语研究[J].今传媒,2018,26(07):16-17.

⑤崔士鑫.创新成就宣传,全面展示新时代西藏美好画卷——西藏日报《叫我怎能不歌唱——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特别报道》融媒体专栏评析[J].新闻战线,2019(17):77-80.

⑥于玉慧,周传斌.“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阐释的新向度[J].贵州民族研究,2021,42(06):35-41.

⑦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5.

⑧脱慧洁,赵婷婷,李娜.对比与框架:《新旧西藏对比》的内容分析[J].东南传播,2015(10):66-67.

作者简介:廖云路,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当代西藏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新闻学、传播社会学

编辑:孟凌霄

猜你喜欢
农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翻身“农奴”做英雄的James Bond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农奴的新生
新疆出土佉卢文文书所见奴隶和农奴的处境
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