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深度融合现状与趋势展望

2022-05-30 10:59马丽娜张晓月杨佚琳
新闻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技术赋能

马丽娜 张晓月 杨佚琳

【内容提要】媒体融合现已走入深度融合阶段,从国家级主流媒体到县级融媒体,媒体融合不仅在传媒行业进入发展的关键窗口期,也在学界成为研究热点。观察当下,技术的赋能促使传媒业不断发生变革,也引发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迁,其中互联网大脑模型的实践创新应用尤为典型。展望未来,媒体融合将进一步趋向于人机融合,其中关于延展认知假说的合理性、智能传播的边界性、后人类主义的哲学性等问题都成为未来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媒体深度融合  技术赋能  人机融合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不断升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技术革新成为推动媒体融合的重要发力点。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具备人类认知、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被广泛应用于传媒行业。从表层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传播形态、传播模式和传播范围产生深刻影响;就更深层次而言,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人与技术的关系正在不断重构。目前,我国处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技术对推进融合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融媒大脑、城市大脑以及企业大脑等互联网大脑模型开始在多个行业中应用,智能化开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技术嵌入下的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人机融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以媒体深度融合为主题,以技术赋能下人机融合的发展为思考角度,从研究缘起、实践应用与趋势展望三个维度来展开分析。

一、研究缘起——媒体深度融合进入关键窗口期

(一)政策背景:从媒体融合到媒体深度融合

自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一些重大会议讲话中、在考察新闻单位时,针对媒体融合做出重要指示。经过8年的发展,我国的媒体融合进程取得显著成效,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兴行业媒体都进行了特色化和创新化的探索。2020年以来,随着技术的演进和媒体的变革,我国的媒体融合开始迈入深度融合的关键期。国家“十三五”规划下,媒体融合进入全面推进、积极布局、融合多变的新阶段,媒体融合成效显著。国家“十四五”规划再度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并对新一阶段的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在原有的媒体融合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建强”媒体融合。近年来,我国媒体融合政策层层深入,从指导意见到未来规划,持续推动我国媒体全面转型与融合发展,进入深度融合的攻坚关键阶段。

(二)行业发展:各级媒体单位建立融媒矩阵

纵观媒体融合发展脉络,当前态势呈现出系统性、连续性、综合性的特征。自2014年至今,短短8年时间里,媒体融合完成了从国家级主流媒体、省级广电到县级融媒体的战略部署,媒体融合的应用场景向着多元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产业格局不断实现创新变革。2014年国家开始布局媒体融合战略,最开始从国家级主流媒体入手,对内容生产流程、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变革。2015年,“一体化发展理念”使得媒体向全媒体方向发展,各省级广电需要结合自身的地区特色、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融合。如疫情期间,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积极利用直播平台帮助贫困地区带货,将直播与天津民俗文化结合,策划出了一场场主题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直播活动,为宣传脱贫攻坚起了助推作用。随着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现已进入“最后一公里”阶段,县级融媒体建设方兴未艾。目前,在媒体融合的政策推动下已形成浙江长兴、江西分宜、江苏如东等多种模式。以浙江长兴为例,长兴采取移动先行战略,从广电、报社等传统媒体的融合走向全媒体融合,并依托全媒体平台优势开拓了“媒体+”产业链,在内容、产业等方面形成了多維度融合,打造了独有的“长兴模式”。各省、市、县级媒体高度重视媒体融合,融合实践与探索如火如荼,融合路径与模式逐渐清晰化。

(三)学界热点:媒体融合研究的多重维度

2021年,学界对于媒体融合研究视角多元。在内容融合创新方面,曾祥敏提出当前媒体融合产品的内容需向IP品牌方向转变,增强创新能力,打造品牌集群,利用传统产品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的用户思维,提升主流媒体品牌服务质量。①当前,媒体融合不再局限于传媒领域的大融合,而是不断破圈寻求其他领域的小融合,各级媒体纷纷打造爆款的新媒体产品以加强用户对媒体的品牌感知力。例如在短视频平台火爆出圈的“四川观察”,收获4796.2万粉丝;湖南娱乐通过布局MCN机构内生造血能力,打造差异化的内容生态;广东广播电视台的触电新闻等。学者徐敬宏认为“十三五”时期媒体融合呈现出政策先行、技术创新、多级式融合等特点,“十四五”规划时期媒体融合将向着智能化、移动化方向发展,需加强全媒体品牌建设,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新型主流媒体。②面对复杂多变的技术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媒体环境,杨树弘提出主流媒体需牢牢把握舆论的正确取向,人民需求始终是不可偏离的“靶心”,坚守内容为王,实现舆论的良性循环,坚持融合发展的良性生态,推动“正流量”发展。③

二、技术赋能——互联网大脑的创新与应用现状

学者刘峰曾在其著作《互联网进化论》中绘制了5个版本的互联网大脑图,自2008年1月绘制出第一版以来,经过十余年的修订、调整、优化,陆续将人类复杂的神经系统、感官系统引入其中,最终在2018年8月形成了第五版互联网大脑,并一直被广泛沿用至今。互联网大脑的提出便是人机融合的重要实践与体现。通过分析5个版本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互联网大脑本质上是将人脑视为一个信息处理系统,该系统中的左右脑各自分工,既可以采集外部的信息、汇集海量数据,也可以与不同空间、设备相联系,发出指令指导行为,通过技术的赋能,将人与机器联结起来,帮助人类进行判断和决策。人机融合包括人影响机器、机器影响人和人机协同行为三种模式。如今,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一步促进了人、机与环境的融合,也进一步推动了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实践进程,而互联网大脑作为信息技术变革的类脑系统架构,逐步被应用到媒体转型、城市治理、企业战略中,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智慧方案。

(一)融媒大脑:媒体融合新形式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之下,各省广电单位开始探索新的融合形式,融媒大脑成为一种典型的形式。融媒大脑是在媒体融合的基础之上,将融媒矩阵的不同平台账号进行统筹安排、联合运营的一种融媒体生产与管理机制。例如湖北广播电视台就建立了以“长江云平台”为底座,以融媒体工作室为单元的“POWER 融媒大脑”,入选了2021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的提名。再如贵州省贵阳市2021年12月30日发布的“贵阳融媒大脑”,不仅将贵阳市的行政资源聚合在一起,还打通了多级媒体资源,形成了一种集新闻发布、融媒采编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融媒建设“贵阳模式”。还有浙报集团基于算法、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的“天枢”融媒体智能聚合分发平台,集供给方、需求方为一体,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形成了内容审核、发布、传播的一站式移动互联网协同机制。融媒大脑的创新运用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统筹优势和技术优势,大大提高了采编效率,具备融合共生的协同性,加快了媒体融合与技术变革的步伐。融媒大脑的出现大力推进了“融媒体”向“智媒体”的演化,不断推动融合程度的加深和融合质量的提升。

(二)城市大脑:城市治理新机制

2015年,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的城市大脑定义被首次提出,成为科技产业和城市治理中关注的热点话题。2016年,学者王坚院士提出城市大脑(City Brain)的概念,他认为城市大脑就是未来数据资源时代融合了算力和数据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2021年5月,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传播研究中心推出了以“运用传播工具,服务城市治理”为主题的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行业媒体建设探索项目报告,集中展示了城乡规划行业内的“媒体深度融合”工作系列成果,也反映出传统的规划手段与工具已难以满足新的工作需求,需要借助新的媒体手段,打造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媒体平台与服务品牌。该项目通过持续的建设,培育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媒体传播团队,为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行业内规划成果的展示、城市治理现代化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技术的深度融合逐步接入到城市的智慧化应用中,其中以城市大脑为代表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不断进阶。2021年城市大脑进入3.0时代,不仅可以跨越组织、部门、场景整合城市中的要素,也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与构建城市发展动力贡献了重要价值。以浙江省杭州市城市大脑为例,在数据溯源的基础上完善算法,打通政府各部门的应用,建立了以市级、区县等多层级的“数字驾驶舱产品矩阵”。这是互联网大脑应用于城市治理的实践探索,也是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将人机融合嵌于社会治理的典型表现。

(三)企业大脑:企业科技创新应用

如今,智能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数智融合的方向转型,从顶层架构的战略层面综合评估企业的数字资产,发掘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其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融入数字化创新发展的浪潮中。具体来看,企业大脑包括构建企业价值链、激活数字资产、推动在线智慧化经营等,将底层生产要素通过数据和技术来开发和利用,打造成一个智能高效的企业大脑,帮助企业进行决策、指挥和协调等工作。例如,沃丰科技GaussMind“AI知识中台”就通过对企业系统的信息进行汇聚加工,从企业认知层面入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数据仓库,汇聚内部数据、收集外部信息,帮助企业打造智慧“企业大脑”,助力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云狐科技基于数字大脑构建的包括设备接入层、数据交换层、基础应用层、业务实现层和业务表现层五大板块的企业智能化管理决策平台,为助力组织高效智能运转提供深度数字化服务和支持。

三、人机融合——媒体深度融合的思考与未来展望

随着融媒大脑、城市大脑、企业大脑等互联网大脑的出现,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人机融合时代。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神经网络、全脑模拟和智能动力等手段,形成与人相似的感知智能、认知智能、情感智能等,将技术进化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使得人机融合这一新型人机关系更加显著。人机融合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所引发的媒介融合,不仅是媒介形态和社会形态的融合,最终所呈现的是人与技术的融合,而这也将为媒体深度融合绘制新的发展蓝图。④目前人机融合智能引发了人们关于延展认知可能性、人机交互的边界性和后人类主义的身体问题的讨论,为思考媒体深度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思考命题。

(一)延展认知:人工智能延展神经系统辨析

学者大卫·查尔默斯与安迪·克拉克曾在1998年提出了“延展认知假说”(Hypothesis of extended mind),该理论认为,当人类外部设备的认知功能可以部分取代颅内认知功能的时候,人的认知过程就与环境中的设备进行了信息耦合。⑤这个假说在逻辑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互联网大脑模型的应用让我们看到了新的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将人类的视听、感觉、运动、记忆等神经系统连接到智能机器设备当中,“人”的主体性在技术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神经认知过程经由技术不断延伸,实现了人与物的交互。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延展神经系统是指人的认知超越了皮肤接触和人脑感知,与现实中的人工智能设备进行信息传递,进而使得人的认知得以延伸。但延展认知假说背后的认知机制是否合理,仍需进一步研究、讨论和检验。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与机器的融合呈现出更加广泛的应用形态,例如可穿戴设备延展了人类的运动神经系统,人们可以随时监测生命体征。在未来,延展认知这一假说还能否成立,人的认知主体能否部分或者全部延展到智能设备当中,设备是否可以嵌入到人类的身体当中等问题都值得人们反思,这也引发了学界关于后人类主义哲学的思考。

(二)智能传播:人机交互传播与无边界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向生活领域分流,算法对于人类社会影响越来越深刻,智能传播也成为热议的研究问题。智能传播是一种由技术引发的新一轮传播革命,其中技术的变革使得智能技术成为传播中的重要参与者,而人作为传播者与机器一起协同完成信息处理及传播工作。人机交互传播不仅应用在信息生产领域,还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采编工作、智能广告中的程序化创意生产流程等,都可以看出技术的智能化演进使得机器的“拟主体性”逐渐凸显。以MGC(机器生产内容)为例,它能够完全脱离内容制作人员,实现图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自动匹配生产与传播,进行创造性的“拟主体性”活动。尽管人与自身、人与机器趋向于突破界限走向无边界融合,但人类的主体性与机器的主体性依然存在本质性差异,未来的智能傳播将会进一步打破数据区隔,提供更加真实“沉浸”的体验。无论技术怎样变革,人的主体性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人类的创造性、内驱力、表达力等依然在智能传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未来的智能传播主体也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而是更加多元、更加复杂的全新局面。

(三)赛博格:后人类主义的身体回归与身体改造

一直以来,西方哲学家们对于身体有着多样的解读。自柏拉图时代起,身体就被视为不重要的介质,仅仅是作为灵魂的容器;20世纪70年代,福柯开始关注权力对于身体的规训;莫斯关注身体技术,提出社会对个体的控制,首要和基础的一点就是控制他们的身体。⑥赛博格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更新了人们对于身体的认知和想象,对人们的理性思维、身体认同、伦理道德造成强烈的冲击。赛博格也可称为“数字人”“电子人”,这一概念是由克林斯和内森克兰在《赛博与空间》中提出,他们认为未来人类有可能在身体中植入数字元件以拓展人类身体机能,哈拉维将其称为机器与生物体的混合。

技术对人的增强开始步入后人类主义阶段,赛博格技术一方面不断突破人体生理极限,实现人与机器的共生,另一方面却引发人们对身体的认同危机,传统的人伦价值和生活方式由此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例如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通过P图软件来修正自己的面部表情、轮廓甚至是身材,从而呈现出完美的虚拟形象。此时身体已不再是自然身体,而是可以被拆解、被打乱的数字化元件,是漂浮的、游离的电子人,技术逻辑开始演化成人类主体性的一部分。在赛博格技术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由强化人体机能逐渐转变为取代人体器官,人们游荡在半人半电子的边界中,人的身体正在被技术重组,身体概念和主体性在虚拟世界中愈发撕裂。

四、结语

媒体融合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融”与“相加”,技术应用始终是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推动力和基础性支撑,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智能化升级也使得人机融合成为可能,为思考未来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思路。进入媒体深度融合阶段,媒体融合发展与社会发展进程不仅是同频共振,更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人与技术的关系得到重构,人机融合将成为媒体融合的进阶特征,感知、主体、身体将成为驱动媒体融合和变革的新要素。但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考察,在人机关系进一步交融的背景下,关于人机边界与伦理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本文为2022年浙江传媒学院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立项项目“人机融合视阈下媒体深度融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C001)项目成果;2022年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飞鹰计划”科创项目立项资助项目成果】

注释:

①曾祥敏,李刚.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的关键问题[J].现代出版,2021(02):65-74.

②徐敬宏,侯彤童.从现代传媒体系到全媒体传播体系——“十三五”时期的媒体深度融合之路[J].编辑之友,2021(01):28-34.

③杨树弘.全媒型专家型人才队伍建设思考[J].传媒,2021(16):1.

④别君华.智媒传播中的人机融合关系及其实践维度[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1):32-36.

⑤朱林蕃.智能理论、人机融合与后人类主义哲学[J].现代外国哲学,2021(02):71-83.

⑥王媖娴.社会、文化与身体[J].理论界,2011(09):87-89.

作者简介:马丽娜、张晓月,均为浙江传媒学院2020級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杨佚琳,浙江传媒学院2021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

猜你喜欢
技术赋能
打造视听精品 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融媒环境下移动直播的发展策略探析
以技术赋能推动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
区块链技术赋能宣传思想工作创新:价值、隐忧与规制之道
基于数据画像的短视频领域中知识动员模型研究
重大议题报道中融媒创作的技术赋能分析
主旋律宣传的创新与突破
技术赋能教育革新:从CAI到智慧教育
智慧课堂学习体验:技术赋能身体图式的唤起
短视频发展的七个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