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要】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关键在于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应重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合理使用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发散思维.本文就问题教学法应用的前提条件展开分析,深入探究了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并提出几点具体策略.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物理;教学应用
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因为知识的抽象性过强,学习上经常会遇到困难,会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而问题教学法的运用能够有效改变这一问题,以问题为载体有效引入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思索,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在课堂中应重视创新教学形式,结合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为构建高效物理课堂提供帮助.
1 问题教学法应用的前提条件
素质教育落实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都需要进行适当的创新,而问题教学法的运用能够构建一个师生有效互动的平台,通过提问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
合理提问是应用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出发,重视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首先,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问题,通过测试、提问和观察,了解其学习情况及需求.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凭借主观臆断提出问题,就会因为问题难度过大或过小,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探究活动也自然很难继续开展下去[1].
其次,教师还要及时总结和反思,在与学生互动、测试和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每个人的学习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认识到课堂中哪些内容需要调整和重点讲解,从而优化物理课堂.
最后,平等的对待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时,不应给予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要给予学生同等的尊重,以平等、和煦的态度进行交流.同时,应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理性对待学生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或质疑,进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2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2.1 以问题为引激发探究性
问题教学法应用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时,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只有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性.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以教材为立足点,但还需高于教材,对问题进行一定的拓展,这样的物理问题才会具有延展性,值得学生思考.
想要提出高质量问题,教师要注意两点:
一是充分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基础,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根据真实学情设计出符合学生探究的问题.
二是深挖教材,通过精读教材把握好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以教材内容为主设计探究问题,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完成资源的整合[2].
例如 在学习《摩擦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摩擦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的教学可以围绕“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开展,引导学生在探究性较强的环境中完成对知识的获取.教师可以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探究实验,围绕设计问题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运用海量的网络资源搜集大量与摩擦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如汽车爬坡、火车刹车等等,通过交互白板依次展示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真正参与到其中.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摩擦力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效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准备相同的器材,如弹簧测力计、钩码、长方体木块、毛巾、棉布、长木板等,结合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真观看多媒体视频,鼓励学生按照视频内容自行完成实验,认识到摩擦力大小只与接触面压力、粗糙程度这两个因素有关.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会对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对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2 创设情境重视氛围营造
正所谓: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情境的创设能够将问题更自然的引入到课堂中,教师应该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主线,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让学生沉浸在问题中,进而激发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答问题的主动性.
整个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情境中要利用生活现象或已学知识与新知结合,将事物的矛盾性揭示出来,进而引导学生的内在动力[3].
例如 在学习《超重和失重》一课时,新课引入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视频,通过电梯上下过程中体重秤示数的变化,引入超重、失重现象.之后请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做蹲起运动,并提出问题“站在地面上的同学,他对地面的压力多大?当他突然下蹲瞬间,人对地面的压力如何变化?”学生要结合生活经验和视频内容,开动脑筋,大胆猜想.这种借助生活化实验和现象提出的问题,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并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猜想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先指定一名学生站在体重秤上突然下蹲,再突然站起来并观察体重秤示数的变化,学生会发现体重秤的示数在下蹲时先变小后变大,原因是下蹲时有一个向下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N=mg-ma(失重),后向下减速,有向上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N=mg+ma(超重),突然站起来时示数先变大后变小,原因是先有向上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N=mg+ma(超重),后向上加速,有向下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N=mg-ma(失重).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下,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够被有效的调动,再借助实验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3 把握提问时机调动积极性
将问题教学法应用在物理课堂中,对时机的选择也非常重要,这非常考验教师在课堂中的随机应变能力,有计划、有目的的提问,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问题发挥最大的教育價值[4].
一般来讲,课堂中提出问题的时机多在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在课堂导入阶段提问,在课堂伊始借助有趣、新颖的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中更积极地开展学习.也可以在课堂中结合教学重难点和学习实情灵活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需要结合真实学情而定,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 在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对弹力、摩擦力等概念有了一定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同时对位移矢量知识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提装了水的水桶,并结合初中所学内容提问“同一直线上如何求两个力的合力?”引导学生按照分力同向和反向时,分别展开讨论,过程中学生会应用到“等效替代”思想,对思维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教师再抛出“两个互成角度的分力与其合力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合力是否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或之差呢?”等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猜测“合力的大小在什么范围内?”鼓励学生通过“等效替代”的思想先找到物体的分力与合力,将其标注出来再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用多媒体展示物体在斜面上静止时所受到的作用力,鼓励学生在白纸上将物体的分力与合力都标出来,再与学生进行沟通,说明重力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重力物体就不会自己向下运动,可见运动趋势就是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设斜面角度为θ,得到:F=mgsinθ,FN=mgcosθ.挑选合适的时机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有更深刻的印象,并锻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主动提问并探索解决措施
素质教育落实后,强调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在物理课堂中重视应用问题教学法,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能够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勇于面对,通过积极地探究解决问题.如果学生不具备这种心理,在学习物理知识遇到困难时,则会不由自主产生畏难心理,难以攻克物理学习中的重难点[5].因此,在物理課堂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其在课堂中主动提问,并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继而在班级中形成勇于质疑、敢于探索的氛围.
例如 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中加强对守恒定律的理解,教师应从“小车从斜面上滑后再下滑”和“碰鼻游戏”引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这两个运动中都存在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之后提出问题“在转化过程中重力势能与动能遵循怎样的规律?”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展开猜想,再借助“摆锤摆动”的演示实验得出机械能守恒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就自身的疑惑提出问题,学生1提问:“满足哪些条件才能在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时机械能守恒?”教师要给予其鼓励和表扬,并针对这一问题演示“小球自由落体”和“带孔小球从倾斜钢丝上下滑”两个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围绕其进行分析,运用实验现象解惑.
2.5 结合问题实际选择解决方案
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并不局限在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留下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将其分为基础、进阶、拔高等三类,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基础类问题难度较低,教师应鼓励学生自行在教材中寻找答案,进阶类问题较难,多是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教师应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讲解,而拔高类问题难度更高,教师挑选合适的时机为其解惑[6].
例如 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一课时,教师要先讲解概念、公式等知识,丰富学生的理论基础,之后设计答疑环节,让学生结合知识掌握情况提出相关问题,如“地球表面上引力、重力和向心力有什么关系?”、“地球对月亮的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力,太阳对行星的力,是否是同一种力?”、“牛顿力学的局限性是什么?”
教师要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分类,再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依次进行解答,关于第二个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翻阅教材寻找答案,第一个问题要对先引导学生回顾引力、重力和向心力的概念,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假设地球是一个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其质量为M,半径为R,地球表面上的一物体质量为m,此处纬度为θ,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F引=GMm/R2,由于m物体随地球一起以ω角度自转,地球必须提供一个使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向=mω2r(r=Rcosθ).而对于第三个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微课视频,上传到班级群,使有需要的学生自行查看.
3 结语
总的来说,问题教学法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合理应用在物理课堂中能够将问题与理论知识有效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物理问题为中心,构建合理的师生互动教学情境,并且营造出合理的教学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实现高中物理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万里.高中物理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导学,2020(S2):22-23.
[2]朱成宾.应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65-66.
[3]黄琼婷.论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0(35):36-37.
[4]陆肖卿.三元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苑教育,2020(26):21-22.
[5]谭天爵.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法的实践意义和作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49(21):50.
[6]陈霞.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探讨[J].高考,2020(2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