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宏新
【摘要】初中物理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新的极具挑战性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反映说物理的学习很难,找不到诀窍,但其实只是没有找对相应的方法,找对方法,物理其实也可以很简单.所以,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物理解题技巧进行简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解题技巧
1 研究背景
初中物理是物理学习的起步阶段,物理跟数学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由于初中生是初次接触这个学科,物理的逻辑性也比较强,有自己的解题方法还有技巧,需要学生在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但是很多学生自己无法快速有效地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导致在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很多人也对物理学习望而生畏,认为这门课实在是很难,但其实物理并不难,只要在基础熟练的同时掌握技巧,就可以笑对物理,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进度,是否有掌握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教授学生相应的解题技巧,下文主要针对如何对学生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的引导和培养做论述.
2 现阶段初中物理课程的不足
2.1 课程安排问题
初中物理本来知识结构比较散,而且初中中考的压力比较大,有的教师课程安排得不合理,会选择侧重于做题这一方面,希望通过题海战术快速地提升学生的能力,题海战术的确很有效,但是基础不扎实,所以遇到问题总是会寻求书本的帮助,基础知识不牢固也不利于之后的学习,就像建筑的地基没有打好,之后会越来越学不下去的,也容易打击学生的信心,让其对物理产生厌烦心理.
2.2 授课方式问题
现在很多教师的授课理念还是没有进行转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需要认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自己顾自己的讲,学生有时候可能会有不懂的点,但是碍于面子上课不好意思当时问,下了课觉得问题可能很简单也不好意思问同学,然后就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教师的上课效率受到影响,有的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的关注,导致最后教学效果不理想.
3 初中物理解题方法技巧研究
3.1 巩固基础知识
物理的基础知识一般是比较抽象的,而且有的知识点不容易记住,基础知识搞不懂,所以教师需要想办法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解释,想办法让学生记住这些基础知识,比如说串联和并联,两个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就是串联是在一条线路上的,但是并联不是,串联关掉一个开关,这条线路上的电流就不能从这条线路上通过了,但并联就可以尝试从另外一条线路上通过,同时,教师也可以解释一下,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上面的电阻公式是怎么来的.
例如 有的题目就会出一张电路图,可能是串联可能是并联的,给出相应的条件,比如说给出电阻还有电压,让其求电流值,经常性的,也会在画图的时候给出实物图,让同学连线之后画出电路图,这些都要求学生对基本的电路知识有所掌握.
又比如说,还有的会让学生画出受力图,这本是十分简单的,但是还有学生搞不清楚受力的本质,所以画图的时候出现差错.比如说让画出站在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内的乘客的受力图,很多学生可能会把摩擦力画出来,但是因为是匀速行驶的,乘客其实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乘客的状态也没有改变,所以受力平衡,而且从受力平衡的角度分析,要是乘客受到的有摩擦力,那么乘客可能因为受力不均匀而改变其运动状态.
同时,在做题的时候还需要让学生注意仔细审题,不要掉进题目的陷阱中,或者犯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比如说这道题:有一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第2秒内的位移是4m,第3秒内的位移是6m,第4s内的位移是8m,让学生判断此物体在做哪种运动,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物体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但是可能有学生判断错误,判断成匀速直线运动,因为有学生把第2秒第3秒看成了2秒3秒.
3.2 利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解题
简单来说就是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如果正向推导出现一定的阻碍的时候可以进行假设,如果出现这个结果是否可行,或者从另外一个方向进行推导.
例1 如图1的电路中,有三个电阻R1、R2 、R3给出R1、R2的电阻值,R1=12Ω,R2=6Ω,R3为定值电阻,在电源和电源恒定的情况下,闭合开关S1,单刀双掷开关S2接a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6A,要求开关S2接b时电流表可能显示的值().
(A) 0.3A.(B) 0.6 A.
(C) 0.9 A. (D) 1.2 A.
通过题目所给出的,可以求出R1兩端的电压值,假设开关S2接b时电压不变,就可以求出经过R2的电流值,但是与串联的电压为7.2V,所以与串联的电压小于7.2V,也就是最终的电流小于1.2A,所以排除D.这道题我们并不知道R2两端的电压,但是可以进行假设,并且从后往前进行推导,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3.3 图形结合做题
物理有很多需要画图的题目,比如说需要画出相应的电路图,也有需要画图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的题目,画图可以将复杂抽象的题目转化为生动易懂的图象,让解题过程变得更加明了,简化复杂的题目,比如说下题:
而且很多题目也需要对一些已知的条件进行标记,比如说电路图,标记出来在做题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看图,不用再费心去想象,通过图画也可以将电路图清晰地呈现出来,然后标记相应的条件,就可以很简单地找到解题思路,找到重要的突破口,所以需要教学生如何正确地画图,如何正确地运用图象,并且引导学生在图象内寻找解题信息.
例2 有一座桥梁正在修建中,有的是需要进行水下作业的,在这个修建过程中,很多零部件需要吊入水内,例如,缓慢地下放一个构件,构件是正方体,边长为3,在构件入水的过程中,设其下表面与水面之间的距离为h,当h不断增大的时候,判断其所受的浮力F浮的变化是下边左图中的①还是②?
解题思路 结合已知的各种条件,可以画出如上图左边的图.
物体入水是由两个过程的,图甲可以表示物体在缓慢被下放但是还入水时的受力过程,这个时候构件只收到了重力还有拉力,并且受力平衡,如图2乙所示,在浸入水中的时候,有F+F浮=G,因为此时物体还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这个时候因为有浮力,拉力F可以适当减小,随着h的不断增大,物体所受浮力增大,F浮=ρ水ghS ,但是h≥3的时候,浮力将不会发生变化,所以,②线段为当h变化的时候,F浮的变化曲线.
3.4 整体和隔离的解题方法
整体和部分的解题方法在物理解题中也经常被用到,所谓的整体法就是将整个物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而部分也是将可以划分地划分为一个部位,比如说在电路图中,整个电路图可以说是一个整体,但是如果做题的时候也可以将其细分为几个小部分,比如说两个并联的可以作为一个小部分,可能会有学生分不清这两个方法,认为这是相对的两个方法,其实从本质上讲,这两个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物理系统进行划分,将复杂的系统化为一个整体,又从整体上进行细化,化为一个个小的整体,分别分析,这种方法可以让题目变得简单很多,在高中的物理学习中也经常被使用,比如说整体的能量守恒,部分的力的变化等等,这种方法经常被用作滑轮的题里面,比如说给一个滑轮组,让画图,求出怎么画图才可以让使得力最少.
3.5 等效解题方法
这种解题方法十分基础,因为一个物理系统,其运动状态是受一定因素影响的,比如说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运动中受到哪些力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的,学生通过运用等效解题法来进行要素之间的相互替换,从而确定物理过程和物理的发展具体状态.使得解题的准确性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等效解题法在物理解题中非常的重要,可以使得一些特殊的物理问题得到一定的优化,使得物理题目的难度相应地降低和改善,
这种方法很多时候被应用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主要是利用公式进行计算,一般需要注意的是要找到正确力的平衡点.
例3 有三个相同材料制成的圆柱体,高度相同,它们的质量比为m1:m2:m3=2:3:5,把它们竖直放在水平面上,需要让学生求出三个圆柱体在水平受到的压强之比,有以下四个选项:
(A)2:3:5.(B)5:3:2.
(C)1:1:1.(D)15:10:6.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C,因为其放在水平面上的,所以其重力与浮力相等,然后求出圆柱体的体积,V=ρghS,S为其底面积,然后压力P=F/S,通过公式可以推导出来P=ρgh,然后通过推导公式可以知道,圆柱体水平受到的压强与其质量没有关系,只和它的密度有关系,由于是相同的材料,所以其水平受到的压强相同.但是这道题可能会有同学选A,因为他们在做题的时候会想质量与压力有关,但是还有底面积的影响,三个圆柱体的底面积并不相同,所以最后还是需要推导公式,通过公式判断三个不同的圆柱体收到的受到的水平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6 物理中的变与不变
守恒定律是贯穿整个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最基本的内容,守恒定律有很多,能量守恒质量守恒动量守恒等,初中时候运用到的定律一般是能量守恒,比如说力矩公式F1L2=F2L1,又比如说滑轮,绳子距离长用的力就少一点,运用这些规律就可以避免一些做题错误,同时在做题的时候也可以很快地判断出某些问题的答案,或者排除掉一些错误的选项.
在物理系统中,有的物理量是会变化的,比如说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受的分力,但是有的是不会变化的,比如说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受的总的力,有的是到临界点才会变化的,比如说物体的摩擦力,如果一个物体,在粗糙桌面上受到了一个推力F,在物体不移动的状况下,物体受的摩擦力跟它受到的推力F是平衡的,是静摩擦力,与它受到的推力有關,但是物体移动之后,又会有一个摩擦系数,所受到的摩擦力与摩擦系数有关,与物体的重量有关,与F无关,其运动速度才与F有关,学生需要时刻关注物体的每种状态下不同的情况,关注临界点的情况等等.
4 结语
物理其实并不难,尤其是在初中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打好基础,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而不是看到物理望而生畏,而掌握好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解题方法技巧就可以让学生面对各种类型的物理题目都可以得心应手.本文只是简述了相应的解题技巧,希望能对日后的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丽萍.初中物理解题技巧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2(3):87-88.
[2]田苗.初中物理解题教学中“比例法”的妙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2):76-78.
[3]徐腾.初中物理解题中代入法的有效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0):72-73.
[4]柯敏生.微课提高初中物理解题能力的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