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潇丹
小学生天生有着活泼、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和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听课相比,他们显然更乐于参加各种有意思的活动。这种天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让不少小学语文教师觉得小学生难以管理,教学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教学方法运用不得当,很容易使小学生对语文科目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可能使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的定义是非常宽泛的,任何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阅历的行为都可以被当作学习的一种形式。从这一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师不妨转变教学观念,利用小学生的天性,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为开展语文教学的工具和载体,从而让自己的教学工作实现更高层级的优化。
一、通过趣味教学游戏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小学生都很喜爱玩游戏,他们对于有意思的游戏活动有很大的兴趣,更容易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更敏捷的思维。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并有效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内教学之余设计、组织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能在玩耍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学会知识、掌握技能,从而落实寓教于乐的科学教学理念。
(一)利用趣味教学游戏开展专项语文能力训练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的教学包含有诸多版块,每一项版块都针对学生不同方面的语言和文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版块进行专项引导,如此才能实现“化零为整”的综合优化目标。为了抵消专项教学过程中由于单项学习而产生的疲劳感和乏味感,小学语文教师要借助趣味教学游戏的帮助来提升课堂趣味,采取一些能在客观上强化学生目标能力的游戏活动促使学生实现对应素养的自主化提升,从而在整体上达成理想的引导效果。需要强调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对分寸的把握,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否则反而会给教学目标的达成带来负面的影响。
例如,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场“传令兵”的游戏:由教师以耳语的形式向第一名学生口述一段内容相对复杂的话语,该学生听完话语内容后要同样以耳语的方式转述给下一名学生,按照“接龙”的顺序以此类推,最后一名学生听完转述后要将自己听到的内容大声重复出来,看看和教师一开始交代的话语有哪些出入,并要求中间出现了转述错误的学生表演才艺来作为“惩罚”。
(二)利用趣味教学游戏促进学生学习资源流通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储备、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均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必然会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不容忽视的学习资源储备差。根据这一客观事实,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密切的合作和交流,为学生之间学习资源的高效流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既能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合作的价值,同时还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着莫大的帮助。
比如,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玩一玩“画龙点睛”的游戏:由教师给出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语,要求学生在句子、话语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文字,使整个句子或话语的意思符合教师的要求。如教师可以写上“曲有误,周郎顾”,先要求学生将句子改成“伤感风”,那么就会有“曲有误,再无周郎顾”的答案;而如果要改成“搞笑風”,还会出现“曲有误,周郎怎么还不顾”的句子。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领略到他人的奇思妙想,也为自己日后的写作或话语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三)利用趣味教学游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潜能
小学生都有非常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十分渴望能在众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过人之处,以此来取得来自他人——尤其是教师和同龄人的认可与钦佩。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这一心理,在趣味教学游戏中加入一些竞争机制,让学生在“求胜”心理的作用下,从更深层面激发自己的语文学习潜能和灵感,从而让常规教学手段产生更为良好的作用,最终取得更加优质的教学引导成果。当然,小学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对活动秩序做必要的维持,引导学生之间的竞争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场“我说你猜”的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依次派出两名代表参赛,代表中一人面对黑板,一人背对黑板。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一种物品、活动的名称或一句课内的古诗词句,面对黑板者要在不做动作、不提到黑板上已有字眼,包括谐音字的情况下,靠语言描述的方式引导搭档猜出黑板内容,用时最少且结果正确的代表可积1分,最后积分最高的一组便为获胜方。
二、通过知识场景还原活动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在本质上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则是维系人类社会运转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对语言的学习自然离不开对各种社会场景的还原。结合这一点基本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普遍认知能力、思维习惯以及课程内容、目标,有意识地设计、组织一些知识场景还原性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知识内容的存在场景、作用和多元表现,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真实的学习体验。
(一)通过知识场景还原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绝大多数篇目都有着很强的情节性,通过一篇篇富有感染力和结构合理性的故事,可以使学生在阅读、品味的同时学习知识与技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获得优质的学习成果,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从更深层级理解课文内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现有条件和课文内容开展一些场景营造活动,将课文的故事场景还原到教室中,让学生在观看和参与其中的同时对文章内容形成最具代入感与观察效力的学习体验。
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下相关任务,鼓励学生自由结成若干个小“剧组”,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来选定角色、设计剧情、分配表演任务,并可根据具体条件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和服装,而后在下一堂课将本组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舞台剧表演给全班同学看,从而使自己以及同学在更为轻松、直观的渠道下快速梳理课文的故事内容。
(二)通过知识场景还原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情感
任何一篇能入选教材的课文无疑都是有着非常健康且深厚的情感的,而对于这种情感的教学自然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很多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匮乏和思维认知能力的限制而对课文中的情感无法形成深入、真实的体会,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通过场景还原活动来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具有足够类比体验效力的环境,使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文中人物的经历、感受并以常理心去形成对应的主观情怀。
例如,在《七律·长征》这一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所有的课本都装进书包里,然后背起书包一起来到操场上,并带领学生一起绕着操场不停地快步走,中间不允许做任何的停留和休息;几分钟下来,学生一个个都觉得累,但是一听教师说自己所走过的里程和当年红军战士的“长征”比起来不过是九牛一毛,顿时就会对红军战士当初的顽强意志而肃然起敬,从而对这首诗中的革命的艰辛形成更深的理解。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一切知识的来源和归宿都是社会实践,这也是学生得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绝佳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进一步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巨大教学价值,结合课程教学进度和需求来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观察性、学习性和参与性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知识内容的二次吸收和深度理解,另一方面也可给予学生取得个性化学习成果的平台,使语文教学更有质感和效果。
(一)通过观察性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观察是获取素材的必要路径,而素材的获取则是形成正确社会认知、丰沛人文情怀的先决条件。小学语文除了要教给学生语言和文字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外,更要引导学生懂得在健康人文情怀的引领下正确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基于以上两点,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继续完善课堂引入之余,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观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去感受、品味、吸收多种多样的人文情怀,让有关教学成果的取得过程变得自然、顺利且平稳,帮助学生实现人文成长的内化与长效化。
比如,在完成《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绿化带或花圃内,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这里的自然之美:青翠的小草、娇艳的花朵、高大的树木、悦耳的鸟啼、翻飞的蝴蝶……在这些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感受到自然带给自己的愉悦享受,进而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和重要。
(二)通过学习性社会实践拓展学生知识储备
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这就意味着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素养提升的元素非常繁多,且广泛分布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完成課内基本教学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参与一些学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具体且专业的语文学习素材,同时凭借活动本身让学生积累宝贵的社会学习阅历,以此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了《鲸》这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组织学生来到当地的自然科技馆或生物博物馆,借助参观藏品、聆听讲解等形式,让学生对鲸这种生物形成更为立体、丰富的了解;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甚至可以和学生一道前往本地的海洋馆,近距离地观察鲸的真实形态和生活方式,让课本中的知识“活”起来。
(三)通过参与性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实践是检验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环节,同时也是获得认知收获最为优质的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完课程教学之后,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进度以及他们的能力层级和兴趣,设计、开展一些富有参与性和学习成果拓展效力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大的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平台,同时使学生获得提炼个性化实践学习成果的机会,并让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时感受到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对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强化起到多维促进作用。
比如,在教学完《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和学生在周六日来到当地的敬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发动学生进行义务清洁劳动,陪那里的老人、孤儿聊聊天、玩玩游戏,感受一下为他人奉献爱心的快乐以及得到他人由衷赞许和感谢的幸福;如果情况允许,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给老人和孤儿们表演一出课本舞台剧,让这次活动变得更有意义。
四、通过日常学习活动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良好学习成绩的取得绝不可能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来取得,必然要凭借日常当中点点滴滴的积累才能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讲解更多的是能起到指明方向和教授方法的作用,最为关键的学习“要诀”仍然是学生的日常应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同样要重视起对日常学习活动的利用,通过这一手段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现实应用价值,并逐渐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家长每周选择一个时间带领子女参加一些诸如郊外远足、购物或者文化剧目欣赏等活动,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更多的社会文化和参与社会生活;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询问孩子对于一些事件、现象的看法,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述和思维整合能力。而学生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电影,并在课间和同学就彼此的阅读、观看心得做讨论和交流,等等。
在执行以上几方面活动时,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多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提示和帮助,另一方面也能更为方便地搜集到每个学生的综合信息素材,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师生同乐”的巨大乐趣,进而为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注入强劲的助力。
五、结语
语文是一片多姿多彩、精彩纷呈的天地,它所带给学生的绝不应该是抄抄写写的疲倦和味同嚼蜡的乏味,而是充满智慧、欢乐和启迪的成长体验。小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并努力践行这一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起对课外活动的研究、利用和拓展,围绕趣味教学游戏、知识场景还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日常学习活动等方面制定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体系,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应用知识、掌握技能、收获情怀,使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由一维向二维、由静态向动态的飞跃,从而为学生将来进一步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养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