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业态融合的企业数字化审计转型路径研究

2022-05-30 10:48罗利向泊妍
中国内部审计 2022年9期
关键词:转型路径业务流程

罗利 向泊妍

[摘要]数字化审计转型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审计及智能化内控的关键突破口,先进的数字化审计已成为企业提升内部控制水平与业务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以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企业Z公司旗下金融服务公司的发展历程为例,揭示其多样化的业态形式及其在业务流、信息流、价值流上的数据融合,剖析其数字化审计转型的路径特征,总结经验,为行业数字化审计提供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启发示范效应。

[关键词]数字化审计   业务流程   转型路径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22年,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办发〔2022〕2号),旨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可以看到,大智移云物区(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催生下的数字经济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在数字化变革下,随着组织管理及内部工作体系的变更,企业传统的组织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可能已难以满足未来数字化发展要求,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也已不适应新的业务审计需求,数字化转型对企业信息获取、信息数据识别、应用分析等提出新挑战,而企业信息数据获取及处理能力是高质量审计的“稳定器”。因此,企业数字化发展亟需同步数字化审计转型,以发挥更多价值创造、数据信息服务、风险警示作用。

受信息化条件的制约,传统“监督型”内部审计在功能实现、角色定位与价值创造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使得传统内部审计价值链长期陷入“低端锁定”的困局,难以有效实现内部审计价值链的突破与跃升。因此,探索构建适应组织数字化场景发展要求的新型内部审计是当前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的关键任务。在大数据技术发展中,数字化赋予企业新的价值资源,业务流层面的价值链转变为信息流,庞大的信息数据具有隐蔽性,供应链环环相扣,但蕴含无限的潜在价值,整个业务价值链数字信息之间逻辑和勾稽关系将是有效发现风险点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释放未来新型数字化审计活力与潜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字化背景下,探索、总结业态融合环境下的内部审计转型路径和实现机制,对于未来全面提升内部审计服务水平、成功实现企业数字化审计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分析思路

本文通过对案例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及意义进行梳理,从上层战略到底层业务模式深入剖析企业数字化审计转型路径,解构和明晰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因与实现机制,探讨企业数字化审计转型路径。试图通过对本案例企业的深入总结研究,鲜活地揭示公司数字化转型机制,剖析其过程的变化,将业务融合趋势下典型审计模式进行概括性总结,为其他数字化审计转型企业提供经验借鉴。

(二)案例选取

本文选择Z金融服务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遵循了如下原则:一是案例典型性。Z金融服务公司最早成立于2002年,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也是行业内最早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大厂商金融服务平台。2009年,通过融资租赁模式实现设备銷售收入就超过80亿元。二是案例启发性。Z金融服务公司信息化水平一直位于行业前列,实现了稳定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其数字化审计转型路径及实践机制具备示范性。该公司主要面向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灵活、便捷、低成本的融资租赁与保险等设备金融服务,通过20年的发展逐步成长为一家综合性厂商金融企业,业务遍及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服务范围涵盖凝土、起重、农业、环卫、土方、桩工、路面、消防等多种机械设备门类。

(三)数字化审计转型动因

信息技术具有二重性,“环境观”和“工具观”,即信息技术具有“环境”和“工具”的双重属性,既构成了未来所要面对的“环境”挑战,同时也成为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工具”。

具体而言,“环境观”是从内外部环境的视角认为企业数字化审计转型的动力在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外部国家政策对审计要求不断强化,对企业数字化水平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攀升,同行竞争及模仿的审计模式不具备可复制性。从内部环境来讲,企业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传统审计对象逐渐数字化,企业的营销、风控、运营和服务等经营管理活动也都在逐步数字化,这就倒逼内部审计也要通过数字化转型进行适应,实现与审计对象的同步,减少迎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解决“审什么”的问题。

“工具观”是基于对信息技术特征和工具属性的理解,将信息技术视为一种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大智移云等信息技术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工具。“工具”的迭代升级和有效运用,促使企业审计纵深发展,各项数据信息的应用及潜在价值被发掘,解决“怎么审”的问题。

在“审什么”与“怎么审”的关系上,审计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审计目标及任务的变化,而成功的审计模式需要借助审计工具的实现;审计工作的变化也会导致审计范围与审计方式的变化,以便更好地达到审计目标,最终改变整个审计环境。环境和工具的双重作用形成推动数字化审计转型的合力,同时也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审计环境的耦合关系。

三、Z公司数字化审计转型路径

(一)案例企业介绍

Z金融服务公司是一家中国领先,拥有厂商背景,集融资租赁、银行按揭、分期业务管理、保险业务管理等平台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公司,其为母公司Z生产的全系列装备制造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随着母公司业务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Z金融服务公司在工程机械行业内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结合形成了行业典范模式。Z金融服务公司不断探求变化,重视内部信息化水平,确立了“基础建设、平台创新、产业运营”三个战略阶段,信用销售管理体系的建设、共性平台的搭建、运营平台的创新、金融产品的丰富、海外金融体系的完善五个重点板块将把Z金融服务公司打造成为厂商金融公司的标杆。

Z金融服务公司的经营特点使其具备竞争力的独特优势,能通过相对低价的市场开拓成本,借助共享厂商已建立的完备销售渠道,从区域、设备、客户三个维度对产品政策和风控措施进行不同组合的细化区隔,在灵活的定价基础上,精准控制成本和防控风险。与此同时,Z金融服务公司与厂商已建立余值、退出的顺畅机制,拥有母公司长期提供的资金和信用支持,并依托业内领先的信息化公司,自主开发了国内第一款融资租赁系统,目前其运行的第三代系统,是国内第一家基于SAP CRM leasing模块增强开发的信用销售系统。

(二)Z公司数字化审计转型路径

企业的数字化审计与传统审计有着较大不同,尤其是融资租赁行业,Z金融服务公司作为我国厂商的标杆金融企业,其数字化转型路径离不开母公司战略布局,依托母公司资金及技术优势,通过基于业务全流程融合的过程监控、遵循上层业态实现体系搭配下层循环改进机制,开展分阶段实现机制,最终实现了数字化审计转型的目标。

Z金融服务公司在数字化审计转型路径上,具有显著的业态融合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业财审数据融合,二是各业务形态融合。各业务形态融合表现为业务的表层形态(信息数据的载体、价值链),系统的底层数据形态和数字化审计输出形态的融合。首先开始的是业务模式及流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Z金融服务公司的厂商模式使业务具有特殊性,业务流程的响应速度是提升业务服务质量的关键,其总体业务模块分为三部分:贷前、贷中和贷后(如图1所示)。贷前部分主要为客户服务接洽,进行评审与调查,合同签订,前端信息的录入至关重要,业务流程环环相扣,前端错误如果事后才发现需进行整个业务流程的调整,所以审计在事前阶段就得反映客户业务模式是否与系统、合同一致,做到事前預警规避;在贷中阶段基于前端合同实质开展实际性业务,包括厂商设备的签收起租、货款支付等,数字化审计将实时监控设备起租情况,入账时点与货款支付等是否及时准确,实现过程管控;在贷后阶段为整个业务流程的结束阶段,主要关注客户回款与日常业务问题处理,完成合同服务,数字化审计将实时监控客户还款情况及业务处理情况,各项异常指标能快速定位风险领域,集中处理。为了提升公司信息化响应和业务处理能力,实现审计全流程管控,Z金融服务公司开展了上层业态实现体系搭建,从总体战略角度上实现了业务流、信息流、价值流的三流融合;体现了业务数据呈现的三个阶段与不同形态,最终汇聚到数字化审计平台下。业态数据转变进程:从最开始基于最底层业务流,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录入,转移为线上化运行,将信息流集中于一体化平台,再到信息流之间的价值挖掘,实现线上化、智能化、数字化审计目标。

在数字化审计平台,借助业务全流程管控系统提供的业务流信息数据,进行风险建模、风险点设置,应用于全流程业务监控,业务链的环环相扣让数字化审计的重点从传统的事中实施阶段审计前移到事前准备阶段,整体工作流循环产生的数据信息前后验证,能更好地将审计工作反馈于前端,实现事前有反馈、事中有监控、事后有总结。不断丰富审计数据于审计模式,业务线与审计线并行,以便实现审计与业务的深度耦合。

上层业态体系表现为三流融合数字化审计目标,即价值链上的数据实现系统流转、迭代融合,是信息数据之间的传输形式与阶段性的展示形式,而保障这些业务数据流的有效运行与融合的是下层循环机制,分为三部分(如图2所示),分别是保障层、管理层、作业层,是实现数字化审计的转型的必要组成部分。保障层、管理层、作业层分别进行事实管理、信息管理和开发管理,旨在实现内部数字化审计持续性风险监控的目标。

1.管理层。属于三个部分的核心,通过对风险战略的制定,风险预警点的设置,进行数字化审计规划,实现精准定位,更能通过作业层对整个业务反馈的信息进行全流程监控;为使审计更贴近业务,需进行人员配置与数字化人才培养,以便进行有效管控利用,实现高质量审计目标;未来更需要针对审计实施反馈制定未来优化战略,不断提升审计能力,让审计结果更好的服务管理层决策。

2.保障层。属于三个部分的中间环节,是实现数字化审计转型重要途径,为公司审计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针对管理层提出的数字化战略与优化方案,提供技术性评估,制订相应开发计划,对审计团队识别的风险点和内部控制缺陷,分配资源开发并进行项目管理分配,对技术提供质量保证,维系整个系统正常运行,日常对系统配置运维人员,有效避免系统突发故障或信息风险。

3.作业层。整个循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包括基于业务流程融合的信息管理平台、审计信息展示平台、信息数据库、系统运行逻辑等,表现为数字化审计的具体运用,如影像识别、账务管理、自动稽核等,能为审计项目的实施提供线索或风险点,从而锁定风险领域,其数字化产出成果是实现高质量审计目标的重要工具,作业层满足审计的流程管理需求。

三个层面之间相对独立,若要实现有效的工作循环,需要一个快速沟通响应的共享机制。共享云服务能够实现信息开放共享,无需当面沟通,降低沟通成本,能有效进行缺陷跟踪与客户服务,实现快速联动响应优化;对问题处理经验与工作技术的总结,形成成熟的问题处理模式,有效提升各方业务问题分析和处理能力,降低问题发现成本;对经验开放共享,能够对新的风险及舞弊手段实现预先预警,由此形成一个持续完整的循环优化体系。

数字化审计的实施基于底层业务融合的信息数据,同时也要有数字化工具的支撑,而数字化审计转型的实施得分阶段开展,以适应公司发展阶段、业务特征与审计战略。Z金融服务公司成功的转型模式基于其在此前开展的分阶段数字化转型战略,通过有序布局推进,最终实现稳定的数字化审计迭代阶段(如图3所示)。

首先是第一阶段,Z金融服务公司从最早创立至2013年,实现了各业务系统的模块化管理,从业务到后端财务,完成业务数据的信息录入,开始实现线上化管理,但各业务系统并不完善,存在系统关联及信息传输效率不足问题。第二阶段是业务信息系统融合阶段,即业财融合阶段。在此时期,Z金融服务公司打造了国内第一款SAP CRM leasing模块增强开发的信用销售系统,实现了部门之间的系统融合,将业务信息集中于一体,此阶段是企业开展数字化审计与转型的重要阶段。第三阶段是数字化审计阶段,即业财审融合阶段。前端业务信息系统的稳定与数据沉淀,为后期数字化审计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阶段主要任务是持续迭代,审计部门在确认技术原型可行的情况下,再进行持续迭代和规模实施,优化和完善数字化审计系统,修补漏洞,保持数字化审计体系的先进性,并通过搭建审计系统,实现数据分析、审计作业和审计管理功能的有效贯通,从而形成业态融合、部门协同、智能迭代的数字化审计模式。

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价值创造与组织运营提升,大数据审计基于底层海量数据,通过系统内部运行逻辑与风险模型,评价并改善企业风控能力,并在已经建立的分析模型上不断地改进和优化,再次搭建起数据分析的框架,在所有数据缺陷的整改下,不断地改进数据的质量,最终将不断发现业务经营规律与潜在数字价值。在Z金融服务公司数字化审计转型过程中,不断通过一体化业务系统,建立微观层面的数据、模型、工具和系统,提升数字化审计生产力;同时,同步推进制度、流程和人员等生产关系的重构,建立新的数字化审计环境与上层制度,实现业态融合的数字化审计新模式。

(三)数字化审计转型效果

在传统业务的审计模式中,审计人员缺乏公司业务全程管控能力,无法深入有效审计,但各项有效审计措施的实施均需建立在业务模式基础之上,审计人员从业务模式入手再转为审计专员,其学习过程较长,更多的是进行低难度重复审计工作,不具备连贯的工作衔接,难以有效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业务流程中相应的风险存在隐蔽性,风险领域的识别与精准定位难以实现,数据价值难以有效发挥;习以为常的固定审计模式难以适应新的业务模式增长,缺乏持续化改进能力,最终造成业务与审计的脱节。

Z金融服务公司通过创新审计数字化转型,依托数字化审计工具,实现了业财审数据融合,取值便利化,准确可靠,并且降低了数据传输风险;不断积累的审计数据在存储、加密、扩容、留痕上能做到有效保护;通过数字化平台管控,实现了自动预警,可识别并降低了系统风险;其可视化的数据结果简洁易懂,能有效进行数据分析;对于数字化审计人员,制定了系统权限管理体系,权责划分明确,通过业态融合的过程监控,提升了数字化审计人员能力、工作效率,使其成为具备业务知识和数字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体现人的价值。Z金融服务公司的循环优化机制,各作业平台各司其职,通过共享云服务、JIRA(一款事务与项目跟踪软件)等助力互通,进行持续跟踪与缺陷服务,使得数字化审计具备持续优化改进能力,形成长效治理机制。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内部审计以“工具+流程”的模式,以及内部审计对于数据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在组织数字化审计转型过程中,逐步丰富工具和流程内涵的新型数字化审计必然成为企业转型方向,也是推进和释放内部审计活力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组织整体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数字化审计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持续监督,要实现持续不断的监督,需将模型内置于平台,达到自动运行、过程监控、结果可视,这个平台与数字化审计系统对接,并与保障层和管理层衔接运作,实现持续迭代升级。在数据层面,表现为“数据→异常→线索→问题→舞弊→优化→开发→数据”持续输出管理;在管理层面,表现为“作业→管理→问题→优化→作业”持续循环迭代,整个循环嵌套在海量的业务数据中,靠数字化审计工具实现,整個过程需要配套的机制保证有序运转。

(一)数字化业务转型是数字化审计的实现基础

首先,企业应意识到企业数字化业务转型的重要性,制定流程再造方案,不断提升公司信息化工具水平,将业务数据管理线上化。业务线上化可更直观地采集业务流程数据,便于进行审计结构化语言的转换,有助于审计分析工具进行关键字段提取,可使企业内审工作人员从逐个业务模块的繁重数据收集中“解脱”;其次,业务数据调取和存储线上化,让内审需求数据更便于可视化分析,从数字化系统采集实现高质量审计数据。只有审计对象实现了信息化和标准化,实现业态融合,才能做到针对性挖掘和分析数据,充分运用审计环境的变化推进审计数字化转型。

(二)配套的数字化审计管理机制与人才培养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后备力量

企业新旧审计模式的转型,内审工具对流程数据的自动化提取水平逐渐准确,必然让数据安全管理成为数字化审计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数据信息化方便了数据共享与信息传输,数据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内部信息数据的获取、下载、使用、共享等均需进行权限控制,需注重数据安全,从数据存储、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保证提取的数据有效,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数据基础。同时,新型数字化审计要求更高,不仅对审计水平有要求,更需要引进一定信息技术能力、分析管理思维、业务处理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熟悉国家新推出与数字化审计相关的管理办法及政策,确保数字化审计应用合规与可控。

(三)持续优化机制是推进数字化审计转型的必要保障

企业应当按照数字化转型需要进行投入,依据数字化审计系统开发计划、制定预算,分阶段灵活推进企业数字化审计转型,实现资源投入和使用的最大化,与审计环境相适应。随着业务规模和复杂性的提升,内部审计技术水平及实用性要求不断变化,对新的风险领域识别、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修复等均需保障人员参与。为了更好地贴合企业业务需求、强化内审监督评价与增值服务能力,需要内审工具开发技术人员进行深入沟通,不断更新以流程驱动、前中后台分离的专业化数据挖掘工具,优化已有的规则、脚本和模型体系,委派专人跟进系统开发、调试等进程,并对开发进程等环节进行全程督导,不断拓展数据化审计领域,推动企业内部审计数字化进程。

同时,管理上需不断优化,按需求调整内审组织架构,从实际需求出发,提升组织架构的合理化程度,使审计工作精细化程度更高,合理的分工安排与责任划分能更有效推进企业数字化审计转型。

(四)共享沟通机制是推进数字化审计转型的重要渠道

内审部门应建立一个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审计信息资源可有效帮助内审人员把握更加精准的公司业财数据信息,这些审计信息资源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内外的政策条例,包括工商、财政、人民银行、税务、银保监会等企业外部监管机构发布的文件与动态;另一方面来自集团总部层面制定和下发的一系列制度通知。这些资料直接决定了内审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向和审计重点,而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统一收集梳理后,可根据领域分类进一步细分到各个审计控制程序里,不仅内审系统规则可持续优化,内审工作人员也可更便捷查阅所需资料。

此外,还应建立跨部门协作响应机制,从管理资料与数据收集开始到审计差错调整事项,各个部门、小组之间应相互交流配合,作业层、管理层、保障层通过共享沟通实现快速响应处理,对事前收集、事中稽核、事后调整进行有效跟踪,从而提升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工作效率。

(作者单位: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邮政编码:410000,电子邮箱:2253876610@qq.com)

主要参考文献

[1]冯雪彬.基于“三流”整合的循环嵌套式数字化审计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 2021(7):143-147

[2]张婧.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实践探索:以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 2021(6):54-58

[3]张庆龙,何佳楠,芮柏松.内部审计工作模式与信息化关系的历史演进:基于信息技术二重性理论分析[J].财会月刊, 2022(2):91-97

[4]张新鹏,冯均科,李之媛.数字化驱动下“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的构建与实现[J].财会月刊, 2021(8):110-116

[5]张艳,周永钊.大数据审计在Z公司内部审计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 2022(3):35-40

猜你喜欢
转型路径业务流程
高速公路智慧收费系统业务流程探讨
RPA机器人助业务流程智能化
STK业务流程优化的探究
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中整合ERP之探索
报业融合转型重在整合新闻资源
检验检测机构转型的研究分析
基于财务业务流程再造的ERP信息系统构建探析
江苏建筑施工企业转型路径选择
“互联网+”时代外贸企业转型路径探析
基于文化驱动特色引领的郑州师范学院转型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