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添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能力,提升策略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是学生有效完成阅读学习任务的重要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1. 激发学习兴趣
朗读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语文学习过程。学生通过朗读还能了解基本的文本内容,熟悉相关知识,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或开展“朗读大比拼”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过程中与文本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且“朗读大比拼”活动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从而使学生产生更强的学习欲望。
2. 提升语感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感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重要。而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式。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绪表述语言、通过语感判断文本内容所具有的情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朗读,然后指出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示范朗读,引导学生了解字音的正确读法,学习和优化朗读技巧,准确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以促进学生语感水平的有效提升。
3. 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开展朗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主动思考,然后在朗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直观呈现出来。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点拨,将他们的思考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帮助他们学习、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1. 朗读时间不充分
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来看,一方面,有些教师可能由于课时有限,没有在课堂上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朗读时间,学生往往只是利用几分钟来朗读课文或其他学习内容,朗读时间太短。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未将朗读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朗读不够重视,没有正确认识朗读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没有合理安排朗读时间。
2. 朗读目的不明确
笔者认为当前课堂进行的多为泛化的朗读,学生并未真正理解朗读的意义,朗读的目的性不强,成效自然也不显著。以朗读古诗词为例,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熟读,那么学生大多会敷衍了事。而如果教师预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寻找答案,那么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便会提升,朗读效果自然也会相应提高。
3. 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当前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多是对少数学生的朗读情况展开粗略检查,大多数学生没有朗读的机会,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自然会降低,不利于发挥朗读的作用。
4. 师生互动力度不足
教师在朗讀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也要与学生展开平等的探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掌握朗读方法,有效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现实是很多教师并未转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加上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师生的互动仅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互动力度不足,导致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受限制。
三、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应积极反思,要站在学生学习需求的角度对朗读教学进行审视、思考,创设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
1. 巧妙引导,明确朗读意义朗读教学的推进,需要教师主动引导,学生密切配合。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意义,并教授有效的朗读方法和技巧,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帮助学生提升朗读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朗读课文前,教师可以先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有几种阅读方式?这几种阅读方式分别在什么情形下使用?围绕这两个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总结默读、朗读等不同阅读方式的作用,继而使学生加深对朗读的理解,重视朗读并能够正确运用朗读技巧。
2. 创新思维,开拓朗读思路教师要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能结合教学实践和学情,拓展朗读教学思路,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朗读教学方式。比如在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教师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指出该生在朗读过程中读得好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或范读。
3. 丰富内容,传授朗读技巧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积累朗读素材、传授朗读技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朗读。在选择素材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通过互联网等媒介选取既与教材契合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文本,为学生打造一个朗读素材资源库,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练习。在朗读技巧指导方面,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师生共读等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读音、语调、语速、节奏、感情等方面的问题,指导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4. 加强互动,营造朗读氛围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对于提升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大有裨益。教师应转变课堂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朗读方法;尽量给每位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让学生积极投入朗读,以达到教学目标。此外,教师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制造”一些小问题,让学生留心去发现并指出,然后师生共同思考探究,找出正确的朗读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朗读能力都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