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 严琳君
[摘 要]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全过程育人,基本原则是求真务实,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最终目标是立德树人。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契合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彰显了“四个自信”,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构建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应树立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0-018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可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而且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使命。
一、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
应从核心要义、基本原则、根本方法、最终目标等维度把握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
(一)核心要义是全过程育人
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这里的“全过程”至少应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人的全员参与性,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全员参与,且这种参与是建立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深度沟通交流基础上的思想交互和情感交融。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全覆盖性。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应覆盖全部哲学社会科学课以及其他各门专业课;不能局限于第一课堂理论教学,还应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能局限于线下教学,还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网络平台和阵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基本原则是求真务实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唯有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国情、校情、生情紧密结合起来,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作用于教育对象,才能引起教育对象的感情共鸣和思想共振,才能引导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解决思想问题,实现教育对象内在思想政治人格的完善和升华,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在确保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上对组织者和实施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这一关键点,在教育过程中牢牢把握求真务实的基本原则,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力求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紧贴教育对象的真实生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指导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解决思想问题,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三个“统筹兼顾”。一是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做到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统筹兼顾,既要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又要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到二者统筹兼顾。二是要在教学体系上做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统筹兼顾。要结合专业教育的学科专业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其中,大力建设课程思政。既不能让课程思政流于形式,又不能因添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影响专业教育,要坚决杜绝二者“两张皮”的现象。三是要在教学考核评价上做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统筹兼顾。将课程思政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引领教学改革创新,激发全体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
(四)最终目标是立德树人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这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最终目标正是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二、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还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契合,彰显了“四个自信”,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一)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现了合规律性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包含内部规律和外部規律两个层面,内部规律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外部规律主要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外部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对立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根本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应遵循以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的双向互动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辩证统一的规律[1]。
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将教育者、教育对象以及教育资料全部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站在平等地位沟通交流协作,共同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发生,二者之间构成“主体—主体”的关系,且教育者相互之间、受教育者相互之间都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同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双主体,共同将教育资料作为另一个主体,与教育资料之间构成另一层“主体—主体”的关系。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这两层“主体—主体”关系,极大地缓和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根本矛盾,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规律。
(二)契合高等教育根本任务,体现了合目的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产物,不仅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规律,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规律高度契合;不仅有利于缓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也有利于缓解新时代人才培养供给侧之间的矛盾。
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从“主体间性”教育理念的顶层设计上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的全员参与性,极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其教育平台的全覆盖性从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网络思政等方面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彰显了“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构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理论自信和价值自信的体现[2]。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不移地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通过理论宣讲和价值引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广泛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力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课程思政把坚定“四个自信”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不仅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自信,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维度
构建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育方法、教育媒介等维度着手。
(一)树立主体间性理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每个主体都是关系中的主体,主体与主体之间是“和而不同”的关系。主体间性理论标志着如果主体性理论发生了新的转向,它并非对主体性价值的否定,而是把“主体—主体”关系引入主体性的认识,是在继承基础上对主客体对立统一矛盾关系的发展和超越。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3]。受教育者被视为与教育者处于同等地位的另一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客体对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主体性,二者构成“主体—主体”的关系。教育者相互之间、受教育者相互之间都是交往式的主体间的关系,共同把教育資料作为另一主体,构成与教育资料之间“主体—主体”的关系。
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应树立主体间性的教育理念,将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资料等元素都看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构成多元化的“主体—主体”关系,通过交往式教育、对话式教育和生活世界的交融等基本的教育形式,构建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4]。
(二)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实现全课程思政育人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应紧紧抓住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充分挖掘并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功能,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辅相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思政育人。
构建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德育“大熔炉”的作用,既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魅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观引导中“群舞中的领舞”作用,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各门课程的学科对话和理论引导,凸显所有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实现在价值观培养中“共舞中共振”效应,使“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实现全课程思政育人[5]。全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并非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搬硬套地嵌入专业教育,而是结合各门专业课程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专业课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
(三)强化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重课堂理论教学而轻实践体验环节、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重政治教育而轻品德养成,已成为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瓶颈,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应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强化道德体验和政治认同,实现自我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深入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新特点,并结合教育对象的新特点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适时修正和补充,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运行状态是“自上而下”的[6],要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自上而下的整合,制订统一的实践教学指导大纲,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参与者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三是要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评价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全过程,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不断走向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全域思政育人环境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更多教育教学活动转为线上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分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生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实践探索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全面启动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科化建设时期,在基础理论体系研究、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应用平台建设研究等方面卓有成效,逐渐形成了初具理论架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7]。构建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域思政育人环境。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吸引、判断、选择三个方面着手[8]。一要增强吸引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吸引,它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影响力和生命力。提高感召力、扩大影响力、增强生命力,不仅要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还要满足教育对象的个体化需求,兼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切实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二要增强判断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判断,要对教育内容的真伪、利弊和是非做出合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精准判断,引导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三要培养选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进而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培养教育对象的判断力,进而提升教育对象的选择力,引导教育对象在网络生活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 参 考 文 献 ]
[1] 张震环,桑春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体系探微[J].思想教育研究,2012(9):27-30.
[2] 黃海峰.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及其时代价值[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120-127.
[3]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0.
[4] 董雅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52-57.
[5]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6] 张澍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与运行特征[J].教育研究,2015(4):42-48.
[7] 张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历程、问题与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131-135.
[8] 骆郁廷.吸引、判断、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1):120-131,160.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