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琴
内容摘要:鉴于传统的人文类课程课堂讲授效果不佳、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的现状,大学语文课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该课程变成开放的课堂,大学语文教育即成长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人生教育,体现了大学语文教育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思政性;在教学方式上,把课堂交给学生,构建实践性、互动性课堂模式,呈现出大学语文教育的先进性和互动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创新 口语表达 总结与反思
大学语文课在兰州交通大学被列为通识类的必选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不断优化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是当下大学语文教育的方向。
一.大學语文课程进行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1.传统的人文学科课堂讲授效果不佳
大学语文课在兰州交通大学被列为通识类的必选课,面向大一学生开设,每周2课时,共32课时。和学生的专业主干课、基础课相比,学生对其认同感较低,学习热情不高,这种先天优势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授该门课程的老师成就感、价值感失落;如果任课教师不寻求突破,恪守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讲授方式,在教学上缺乏创意和新变,势必使得课堂更加死气沉沉,学生的“抬头率”、真正融入课堂的有效率比较低。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就语文能力而言,大学毕业生最欠缺而用人单位最关注的是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听说理解能力;目前,大学语文课对培养学生听、读、写的能力的探索较多,而对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较少;承担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重任的大学语文课任重道远,需要打破学生对其认同感较低、学习热情不高的僵局,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参与者,通过多种实践方式来锻炼、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课堂变成活水源头。基于这两点,大学语文任课教师需要转变思路,在教学思路、方式方法上进行守正创新。
(二)大学语文课教学创新的可行性
兰州交通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近几年由原先的必修课变更为必选课之后,课程考核方式由集中统一考试变更为分散方式,过程性考核比例提高至70%,这样任课教师就有了很大的自主安排空间,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方式来设计、组织课程,提升课程的多样性、趣味性、有效性。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理念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理念: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为:
(一)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将大学语文课变成开放的课堂,大学语文教育即成长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大学语文教育即人生教育,体现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本性、时代性、前沿性、思政性。
本课程针对大一新生,以生活本身和教材文本为基点,运用多种形式创设话题情境,如通过课堂演讲环节的个人介绍、对家乡的介绍 、展示宿舍生活、参加的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活的感悟、介绍参加过的社会实践、对时事新闻加以评论、介绍对自己影响深刻的的一个人、重拾童年记忆、调查分析不同时代的择偶观、总结自己这一年的主要活动等话题分享,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知识、信息、价值观交流碰撞,互通有无,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开拓学生眼界、陶冶学生情操、滋养学生心灵、重塑学生精神,这样一种洋溢着热情和温度、散发着生机活力和生命张力的课堂,无疑是学生需要的,也是学生期待的理想的课堂。叶圣陶先生说:“教育不仅仅是为天下,为生民,为道统,教育首先是为人生,为你自己的人生”,灌注着生命情怀的大学语文把教育落实到学生生命的实处,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初心。
(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
把课堂交给学生,构建实践性、互动性课堂模式,呈现大学语文教育的先进性和互动性。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需要的课堂不是教师一味的灌输,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表达、质疑、接受,秉承这样的教育理念,本课程转变教学理念,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引导探究,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听课为主为研课为主,变单纯的知识掌握为能力提升,通过课堂演讲和小组讲课两大环节,学生带着任务独立搜集材料、挖掘素材、构思设计、制作PPT、课堂展示、互动探讨等一系列动手、动口、“动心”的全程上阵,锻炼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思考者、实践者,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性课堂模式。
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方法及途径
以生活本身和教材文本为基点,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主要以小组讲课和课堂演讲两个模块来呈现,课外通过经典作品研读和平时的写作训练及线下、线上答疑来达成。具体教学组织如下:
(一)小组讲课和讨论(占平时成绩的20%)
首次上课前教师要通盘规划,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和上课学时将班级学生分组,分配大小学语文课程组统一确定要讲授的篇目;告知学生每个小组讲课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教师让各组推选组长人选,实行组长负责制,各组组长征求组员意见,落实讲课任务,督促带领组员查找资料,小组共同讨论思考完成授课PPT及教案;上课时根据教学进度由担任本节课任务的展示小组介绍本次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各成员所担任的任务,由主讲同学完成讲课任务,本组其他同学以朗诵、课本情景剧表演、回答问题或其他方式参与到展示中来;班级同学共同讨论、交流。主讲同学讲述完毕后教师加以点评、纠误、补充、深化、拓展、释疑,用时30分钟左右。讲课全程发言交流的同学有奖励分。
(二)课堂演讲(占平时成绩的20%)
每次上课安排3-4人演讲,演讲时间不超过5分钟;学生提前一周根据老师给定的话题作充分准备,尽量贴近现实生活;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演讲PPT,手写完成演讲稿;演讲时要求脱稿,流利、清晰地完成演讲;演讲完毕有针对性地讨论、质疑、答疑、点评。发言交流的同学有奖励分。
(三)课外经典阅读(占平时成绩的20%)
作为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延伸,学生的课外经典研读赏析是不可或缺的。经典作家作品成为学生汲取思想智慧、拓宽眼界格局、培养人文情怀与提升审美境界的源泉,在潜移默化中濡染、熏陶着学生。学生可在课堂演讲环节交流探讨阅读经典作品的收获、心得,教师也布置学生课外做不少于两万字的读书笔记(手写在方格稿纸上,每月检查一次,查阅讲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种以读促说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四)平时的写作训练(占平时成绩的20%)
写作过程锻炼了写作者的信息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教师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一个月布置一次练笔,批改并讲评,以写促说。如“我的朋友圈”、“遇见”、“风景”、“忘记”、“ ,我想对你说”“生活中的小确幸”“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等都是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的题目,体现出大学语文的人文关怀。
(五)答疑(占平时成绩的20%)
学生在课堂内外围绕本周教学内容和交流话题向老师提出疑问,师生之间探讨交流,侧重考查学生的文学解读能力、独立发表见解的能力、思辨能力。
上述举措,不管是课堂上呈现的小组讲课和课堂演讲模式,还是课外的经典作品研读、平时的写作训练及答疑,都被一根思想主線所统摄,即学生需要什么、通过什么方式来锻炼学生,怎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培养其连贯长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即在大学语文课程中,通过多样化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的方式,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这正是教育承载的时代使命。
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效果
(一)教学创新效果
1.渗透人文教育,大学语文变成开放的课堂,大学语文教育即成长教育、社会教育,体现大学语文教育的时代性和人文性。
2.学生收到课前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指定的课堂演讲主题或小组讲课篇目)后即着手准备,收集素材→筛选材料→确定方案→制作PPT→形成文稿(演讲词或教案)→模拟演练,通过课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课堂上的课堂演讲和小组讲课环节,使学生切实参与到说话训练中,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
3.互动交流式的课堂模式,变传统的讲课为“学课”,师生、生生之间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共同成长;学生由单向的被动听讲到引发内心思考主动探索。
4.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课程趣味性,提升了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果,学生上课的兴趣、动力、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参与者。
(二)学生反馈
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给予充分认可。教师精心设计了《大学语文课堂演讲调查问卷》《大学语文课小组讲课问卷调查》,在2021级学生中各发放100份,各收到有效问卷100份,经统计了解到有99%的学生希望能继续在下届学生课堂上采用课堂演讲的模式,有91%的学生希望能继续在下届学生课堂上采用小组讲课的模式,可见学生是高度一致地希望继续推进这种模式应用实施的。
五.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的总结与反思
笔者通过对2020级、2021级两级学生的教学创新改革,在教学成效和学生评价反馈方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举措确实令教师深受鼓舞,尤其是课堂演讲环节很受学生欢迎,可见坚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大学语文教学创新改革也是如此。尽管取得了积极、肯定的成效,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两种模式呈现效果的不平衡性:课堂演讲和小组讲课模式的效果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一热一冷,一动一静,即课堂演讲环节气氛热烈欢愉,群情振奋,而小组讲课环节气氛较为沉闷低回,应者寥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两种模式各自体现的内容和承载的功能不同:课堂演讲的内容多生活化,素材多样化,演讲者发布某个讯息、传达某种思想,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同学们很容易产生“共情”;而小组讲课的内容是对既定的教学文本进行介绍、阐述、解读、拓展,对备课小组的学识积淀和表现水平考验性较强,难度系数较大,而大多数讲课小组(占比70%左右)、尤其是主讲同学前期也做了认真准备,但毕竟积淀、经验有限,对于课文重难点的把握、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及灵活与同学互动方面无法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讲授多显得生硬、单调、浅显,加之受疫情影响,2021年秋季学期一直到2022年春季学期,学校实行错峰制上课,每次课都会少上十几分钟,放到课堂演讲后面的小组讲课时间上就比较仓促,不能按计划充分展开,所以小组讲课环节大多数情况下对同学们的吸引力较弱,课堂氛围比较沉闷乏味。
要推广此种教学创新模式,提升小组讲课的效果,可从以下方面来着手:第一,教师在提前一周布置讲课任务时,督促、勉励讲课小组,让他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及时安排分工,各司其职,早做准备。第二,教师加强对备课小组的指导,在备课素材的搜集、课文重难点的把握、讲授思路的设计、内容的引申拓展、教学目标的达成、课件的制作、提问的技巧、教学节奏的控制、课堂的驾驭等方面一一指导备课小组,让其有迹可循,有方向指引,在前期准备阶段有条不紊,从容不迫,避免陷入无处下手、临阵慌乱的境地。第三,将小组讲课的时间由20分钟缩短为15分钟,剩余时间用于教师对小组讲课的纠误、补充、深化、拓展、释疑,在教学质量上保证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充分理解。
在课堂演讲环节,为保证分享话题的新鲜感和参与感,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与时俱进,如春季学期的大学语文课上分享的话题如“我的寒假生活”是对刚结束的寒假生活的回顾,“我对兰州之印象”是面对沙尘暴肆虐下的兰州这座城市的感受,都源自生活,同学们对这类接地气的话题普遍热情较高并怀有期待。2022年春季全球、全国范围内奥密克戎病毒肆虐,兰州也未能幸免,高校又一次转为线上教学阶段,大学语文课在“腾讯会议”平台上课,教师提议以“疫情之下的 ”为话题,补充题目,使之完整,从“疫情之下”这一视角出发,展示宿舍、校园、社会的多侧面,尽管隔着屏幕彼此分享,但交流顺畅,彼此会意。3月21日,发生东航MU5735客机在广西坠毁,机上132人遇難的惨痛悲剧,万众瞩目,举国哀恸,有感于坠机事件,大学语文课上同学们分享了关于生命、健康、平安等话题,同学们从很多角度来阐发自己的思考,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及比较宽泛意义上的对当下社会事件于个人的影响等,引发了大家对于生命、健康等话题的严肃而热烈的讨论。
大学语文课的创新举措,体现了金克木的名言“独创有两方面:一是形式的新颖,一是个人人格的化入”,在大学语文课的创新中充分熔铸了学生的个体经验和感受,而这也是他们认知世界、触摸社会的开始。脚下有路,眼里有光,培养开朗、真诚、自信、奋进的现代大学生,这是大学语文课创新的意义所在,也是大学语文老师的使命所系。
参考文献
[1]郭令原.大学语文(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崔凤玲.新时期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和探讨[J].北方文学,2019,(32):238-240.
[2]曹亚.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与探索[J].文学教育,2021,(12):172-173.
[3]代智敏.大学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文学教育,2022,(02):184-186.
[4]张福贵.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与课程属性反思[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3):25-31.
[5张毅蕾.刍议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5,(35):21-22.
[6]纪小丽.论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推行策略[J].语文建设,2013,(32):30-31.
基金项目:本文是兰州交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大学语文》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编号:JGY20192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