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表明,同一年龄段的幼儿智力发展水平基本相当,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有一部分幼儿表现出反应迟缓、注意力很难集中的情况,这其实与他们的课堂恐惧心理有关。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对此加以重视,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如情感感染法、“进门槛效应”法、容许出错法、成功体验法、榜样引路法等及时疏导和化解幼儿的恐惧心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从而保证幼儿园保教的质量。
关键词:幼儿课堂;恐惧心理;化解策略
作者简介:朱芬芬(1976—),女,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白塔镇第一幼儿园。
幼儿怕打针吃药、怕雷电、怕黑等,这都是他们一种本能的情绪反应。人在幼儿期惧怕部分事物的心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岁的增长,其绝大多数恐惧心理会逐渐自然消失。国内外的幼儿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幼儿的恐惧心理如果比较严重,会影响其性格发展[1]。还有研究表明,同一年龄段的幼儿智力发展水平基本相当,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有一部分幼儿表现出反应迟缓、注意力很难集中的情况,这其实与他们的课堂恐惧心理有关。所谓幼儿课堂恐惧心理,指的是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恐惧心理体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其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2]。化解幼儿课堂恐惧心理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本文在此提出几点化解幼儿课堂恐惧心理的策略。
一、情感感染法
情感感染法就是教師用积极的情绪化解幼儿的不良情感,使幼儿在良好的心理环境里学习、生活。教师用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待幼儿,让幼儿在幼儿园里获得充分的自由感和安全感,这样就能有效预防幼儿课堂恐惧心理的产生和及时化解其出现的恐惧心理[3]。
教师以积极情绪对待幼儿是幼儿园营造良好心理环境的核心因素。为幼儿提供一个和谐平等、温馨、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充分感到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教师的情绪调控特别重要。尤其是有恐惧心理的幼儿,他们对周围人的情绪状态更为敏感,对教师的情绪变化更为关注。如果教师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幼儿的心理需求实现同步,能使幼儿获得愉快、积极的情绪状态,就能调动他们的活动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从而化解幼儿的恐惧心理。情感感染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用微笑面对幼儿。幼儿在乎教师的面部表情,在幼儿看来,教师“甜甜的微笑”是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传递着“老师喜欢你”这一信息。教师的微笑能使幼儿心情愉快,认同教师的亲近,从而信心倍增。所以教师要常常把微笑“挂”在脸上,对幼儿施以微笑,尤其是要常常对那些胆怯、自信心不足、有恐惧心理的幼儿微笑。
二是使用积极的评价语。幼儿年幼,缺乏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认识依赖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是教师用情绪感染幼儿的重要表现。教师应多给幼儿正面的评价,即使他们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评语也应以鼓励、引导为主,如“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老师已经看到你在进步”“可以再放松些,大胆些,勇敢些”等。
三是善用肢体动作。在教学中,那些胆怯的幼儿往往倾向于躲避、疏远教师,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靠近这些幼儿,除用眼神、点头表示亲近以外,还应与其多进行身体接触,如用拍拍幼儿的肩,摸摸幼儿的头,亲亲幼儿的脸,搂一搂幼儿等肢体动作支持或鼓励幼儿,使幼儿消除害怕、紧张等情绪。
二、“进门槛效应”法
所谓“进门槛效应”,是指幼儿个体一旦接受了教师较小的要求后,为避免自我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教师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继续接受教师提出的更大的要求。运用这种心理效应来引导幼儿接受教师的教学要求,就叫做“进门槛效应”法。在幼儿被某一问题或活动(动作)难住而产生恐惧心理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进门槛效应”的积极作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难题”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以此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自信心,使其一步步迈过“小门槛”,最终达到教学要求[4]。
(一)适当降低要求
幼儿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承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果教师提出了过难的要求,那么幼儿因为自己内心的不自信和畏难情绪,会觉得自己无法完成目标,无法在学习上拥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地调整要求难度,向幼儿提出可以通过努力轻松完成的小目标,让幼儿一步步确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如在游戏活动中,较为胆怯的幼儿不敢担任活动中的主要角色,教师就可以先让他们完成次要角色的任务,等玩得熟练后,再让他们担任主角,这样他们会觉得自己也不比别人差。
(二)及时给予幼儿夸奖
当幼儿能够迅速完成教师所设立的小目标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幼儿积极的回应,用夸奖来巩固幼儿的学习信心。教师的夸奖能够让幼儿产生极大的自信和满足感,最重要的是,幼儿可以以此提高自我评价,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
(三)逐步增加任务难度
教师在划分目标的时候需要注意,学习目标的难度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逐渐增加,这样能够让幼儿感受到任务的挑战性,从而激发起幼儿内心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幼儿通过任务难度感受到自己能力的进步,从而建立更强的自信心。如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学说相反、相对的话”的练习时,可以先让胆怯的幼儿进行单个字的相反意思的练习,再逐渐过渡到一个词语的相反意思的练习,最后到一句话的相反意思的练习。
(四)分解大目标
教师可以试着把自己对幼儿的期待从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各个小目标,这样孩子更容易完成目标,也可以避免孩子由于努力后仍和目标相距太远而出现自卑心理。一个个小目标可以让幼儿在不断地进步中逐渐积累成就感,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幼儿也能够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获得满足感,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从而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如在体育课中,幼儿练习跳跃50厘米的小坑时,教师可先让对这项活动怀有恐惧心理的幼儿练习跳过30厘米的小坑,等他们达成这个目标后,再让其完成跳跃50厘米小坑的目标。
三、容许出错法
孩子在幼儿期常常会犯大人眼中的“错误”,这些“错误”是指对目标语言(行为)的偏离,是成人用自己的语言(行为)标准来衡量的。其实幼儿的错误不同于成人的错误,所以教师要有“容错”的态度,即宽容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5]。
(一)树立“容错”的教育观念
教师对幼儿进行过多不合理的纠正,不仅不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能会使幼儿产生心理障碍。如胆怯的幼儿在回答教师课堂提问时,由于恐惧心理的影响,他们做出的回答可能会是片面的、错误的,甚至答非所问。面对他们的回答,教师应该注意自身态度,千万不能直接否定他们,可以先避开答案的正确与否,表扬幼儿大胆地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再继续提问其他幼儿,然后面向全班同学给出正确的解答。这样既可以使有课堂恐惧心理的幼儿大胆发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让他们在放松的课堂氛围中纠正自己不正确的回答。
(二)实施“容错”的教育行为
幼儿的言行从幼儿的“童心”出发,往往与成人的言行存在“错位”。成人,尤其是教师为了避免这种错位,应该与幼儿站在同一角度来看待幼儿的言行,不能仅用成人的传统道德习惯来判断和对待幼儿的言行,否则就会对幼儿的言行产生误解。比如,教师说:“把门关好,外面很冷。”幼儿问:“把门关好了,外面就会暖和了吗?”再如,幼儿画了一个全黑的苹果送给教师,教师不能认为幼儿画烂掉的苹果送给自己,而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思考:“学生把苹果画成黑色,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果然,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我晚上送苹果到老师家,因为天黑看不见,所以就把苹果画成黑色的。”对这些言行,教师应该保持宽容的态度,该肯定的就肯定,该表扬的就表扬,这会有利于幼儿自由思考,大胆探索,可以有效地预防其出现各种恐惧心理。怀有恐惧心理的幼儿在教师的“容错”行为下可以消除自身顾虑,积极思考,放飞想象力,减轻恐惧心理。总而言之,容错法不是对幼儿听之任之,毫无道理地放任其自流,而是站在幼儿的立场上为幼儿着想。
四、成功体验法
受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教育、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人和人之间会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个人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由此可知,若那些胆怯或发展稍落后的幼儿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其自信心会大大增强,胆子也会越来越大,在日后各项活动中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因此,教师要时时为幼儿创设各种获取成功经验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不管是行动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同时,教师要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幼儿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若能常常得到他人的肯定,就会因此感到快乐。
(一)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根本,而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将幼儿的“学”与“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玩中学,做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直观生动的玩具、图片和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寓教于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学习。
(二)给予孩子成功的体验
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值不要离幼儿实际水平太远,应以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作为依据,设定“跳一跳,摘一桃”的学习难度,同孩子一起体验学习的快乐。比如,有些孩子不喜欢主动举手发言,活动时也往往选择退缩或拒绝参加。为此,教师要特意给他们搭建自我表现的小舞台,积极引导他们相信自己,尝试着自我决定、自我行动,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避免胆怯幼儿做“我不如别人”的简单、消极的横向社会比较,帮助其坚定“我会”“我行”“我敢”的自我意识,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对幼儿来说,成功体验便是对其自信心的最好强化。胆怯幼儿若能在学习、生活中感到满足,就能保持求知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原则,让幼儿始终能够轻松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他们就会怀有心理满足感和充实感,会产生一种“看我多能干”的自豪感,从而增强自信心,逐步形成正面的自我评价。
五、榜样引路法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这说的是以身作則比泛泛空谈地教育人更有效,同时也说明了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榜样可以是家长、教师、幼儿,也可以是文学故事中的主人公。
(一)幼儿的榜样作用
让幼儿作示范,以幼儿教幼儿,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能更有效地疏导胆怯幼儿的课堂恐惧心理。如,教师可以开展“我是带头人”活动,每天选出一位幼儿当课堂“带头人”。能力强的“带头人”在自身得到锻炼的同时,又影响带动着能力较弱的同学;能力较弱的“带头人”因为“带头人”这一身份感到自豪与责任重大,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自主自强的精神同时又可以影响其他幼儿。
(二)文学作品中的榜样
文学故事中主人公的正面、积极的精神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应让胆怯幼儿多讲故事,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在幼儿讲完故事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这也是化解幼儿恐惧心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大人的正面引导
大人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以自信、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从而培养孩子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大人还要以身作则,用真实的言行让孩子明白在实际生活中什么事物是不必要恐惧的,不能用“你要是不听话就让妖怪、坏人来把你抓走”等话语吓唬孩子。
结语
总之,缓解幼儿焦虑是教师、家长及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今天的幼儿教育是在为21世纪人才的成长打基础,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以幼儿的健康成长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接纳幼儿、尊重幼儿、理解幼儿,才能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幼儿才有安全感,课堂才能真正以幼儿为主体。孩子的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幼儿的生活、学习和交往,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努力,及时地疏导和化解幼儿的恐惧心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莫秀锋,郭敏.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EB/OL].[2012-1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祁平. 浅论“进门坎效应”与儿童教育[J]. 今日教育(当代幼教),2009(2):10-11.
张珊珊,刘文,王雪冰.3岁~5岁幼儿恐惧情绪理解及其调节策略的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1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