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 闫高丽 李竹君 王毓婷 马一多
[ 作者简介 ]
刘泽,女,陕西汉中人,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 项目名称 ]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编号:SHG20Q299)。
[ 摘要 ]
本文在“双减”背景下,探究民办高校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维护就业市场繁荣稳定提供有益参考。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合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对陕西省4所民办高校205名教育类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学生选择就业地点和就业岗位单一,薪资待遇偏低;求职途径局限,职业规划不清晰。据此,从社会层面、单位层面、高校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 关键词 ]
双减;民办高校;教育类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2.041
1 研究背景
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909万,同比增长35万[1]。在当前形势下,就业环境更为严峻,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热点问题。同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2]。“双减”背景下,原为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面临转型,就业岗位骤减。民办高校本科生由于学历层次较低和学校名气不足等因素,在就业浪潮中受到较大冲击,就业形式不容乐观。本文选取陕西省四所典型民办本科院校的教育类专业学生共205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试图剖析影响民办高校教育类专业本科生就业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探索民办高校发展前景、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就业满意度提供有益参考。
2 就业现状调查
2.1 调查对象
本研究深入考察了陕西省开设教育类专业的民办高校及其实际情况,最终选定具有代表性的4所民办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5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56%。
2.2 调查内容
本研究设计的具体研究内容如表1所示:
2.3 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样本总数为200人,其中男生63人(31.5%),女生137人(68.5%)。由于教育类专业本科生的男女人数比例不协调,就读人数中女生远多于男生,故本次调查样本数据合理。在调查对象专业的调查结果中,教育学专业(32%)、学前教育专业(17%)、小学教育专业(27%)、其他教育类专业人数(24%)分布较为均衡。从获得奖学金和担任班干部情况来看,分别有45.5%(91人)的同学在大学期间获得奖学金,同时41.0%(82人)的同学担任过班干部,样本数据分布符合基本事实。
3 调查发现
3.1 民办高校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
第一,学生选择就业地点和就业岗位单一。在“就业地点”选择中, 41.5%的学生选择留在“西部地区”就业,占比最大。在“就业岗位”选择中,56.5%的学生选择幼儿园或中小学教师的岗位,占比最高。而非教育领域的岗位选择率最低。学生就业目标地点集中、就业岗位单一,无疑会让西部地区教育类岗位竞争加剧。在访谈中L同学表示:因为在西安读书,自己家乡也在西部……东部地区就业压力大,房价高,很多同學都留在了西部地区。第二,薪资待遇偏低,跳槽次数增加。大多数民办高校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均以临聘人员的身份进入工作单位,薪资待遇偏低。63%的毕业生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换算为年收入约为60000元/每年,远低于国家数据平台统计的西安市2020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4363元[3]。其中有26%的毕业生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薪资待遇远低于平均水平。此外,工作单调、工作压力过大和工作自主性不足均会导致95后员工出现离职倾向[4]。本次调查的样本中有32.5%的学生有过离职跳槽的经历,表现出95后员工在职场中的“不稳定性”更强。
3.2 陕西省民办高校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高
第一,求职途径局限,工作满意度不高。49.64%的毕业生求职途径受限,仅依靠校园招聘会、学校就业指导网站或教师推荐的方式获取招聘信息。由于找工作的过程中缺乏积极、主动性,部分同学即便进入了工作岗位,也是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工作单调的岗位(如幼儿园保育员、寄宿学校生活老师等),与预期的教师岗位工作性质有一定差别,从而容易对工作产生不满情绪。本次样本中超过7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给出“一般”和“较差”的评价,整体就业满意度偏低。第二,个人能力欠缺,职业规划不清晰。仅有26%的学生认为本科期间的知识储备能够胜任相应的工作,并对个人能力给出积极评价。同时,53%的同学对本科学校的课程设置较为满意,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学校课程中教育类专业课、计算机基础课、实践类课程均对就业有较大帮助。在学校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方式恰当的前提下,民办高校本科生依然出现个人定位不清晰、就业技能不达标的情况。此外,绝大多数受访者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长远规划,对就职行业前景也缺乏清晰的认知。
3.3 原因分析
3.3.1 社会层面
第一,政策变化,就业机会减少。相关岗位供给量远小于毕业生人数的增量,教育类专业本科生的求职压力增大[5]。在“双减”影响下,原为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面临转型,就业岗位数量骤减,就业形势“雪上加霜”。第二,待遇偏低,发展空间受限。大多数受访者薪资待遇低于工作地区平均水平,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多以非编制员工身份进入中小学校执教,福利保障体系不完善。此外,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能提供的进修、深造等机会较少,毕业生个人职业发展与晋升途径不清晰。上述问题致使本科生在就业时工作动力不足,繁忙且重复性高的劳动使其在工作岗位上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6]。
3.3.2 高校层面
民办高校已做出诸多改进以适应就业市场对教育类人才的需求,如调整培养方案、增加实习实训课时、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大致如下:第一,专业限制,培养定位模糊。以教育学专业为例,其毕业生求职时普遍面临就业选择面狭窄,在考编、招教考试中受限于“语数外”等科目限制多,专业岗位需求和技能不匹配的问题[7]。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教育理论课程较多,教学技能及中小学实践性课程相对较少。其工作领域涵盖面广,培养定位相比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而言较为模糊。第二,就业指导流于表面。目前,各民办高校均设有就业指导部门,其职能体现在就业公选课开设、招聘会组织、招聘信息提供等,就业指导工作多以修完相应学分、参加招聘宣讲场次等为评价指标,缺乏强有力的结果导向指标,更少见分专业或分学科进行的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就业帮扶。此外,教育类毕业生求职时要求专业对口,但民办高校举办的多数为复合型的招聘会,针对师范生的专场招聘非常罕见,毕业生求职较为困难。
3.3.3 个人层面
影响民办高校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个人层面原因如下:第一,个人能力不足,社会认可度低。教育类专业学生作为师范类储备人才,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高超的职业技能。相关调查显示,本科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牢固、专业知识掌握不精等问题。同时,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在自身能力仍待提升的情况下,对工作性质、薪资待遇期望过高。第二,就业观念偏差,创新意识不够。民办高校本科生由于专业和学历限制,普遍存在就业领域狭窄、晋升难度大、创新意识不够等问题。由于缺少工作经验,对真实的就业环境和工作性质缺乏了解,在求职时表现出较高的职业期望及对岗位薪资待遇要求偏高的现象,出现典型的“眼高手低”。即便进入单位,也会由于创新意识淡薄、个人能力不足等因素,很难获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工作成就感较低。此外,民办高校教育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创业或进入新兴行业的人数极少,绝大多数同学会选择较为稳定的教师行业,说明其创新创业意识欠缺,对就业认知较为局限。
4 结论和建议
4.1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保障就业公平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层面促进教育类专业本科生就业工作。从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健全专业人才联动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依托省市级人才市场建立教育类专业人才库,积极对接用人单位和对口高校,为具备专业技能的本科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通过就业学生定点回访、就业单位定期调查等方式,不断完善就业质量反馈机制,提升人力资源部门服务水平。此外,为避免教育类专业大规模扩招,教育管理部门应以市场需求或用人单位招聘人数为依据,结合教育政策变动及社会发展规律,动态调整民办高校每年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形成招生—就业良性循环,引导就业市场繁荣稳定发展。
4.2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福利待遇
用人单位作为本科生就业市场中的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献言献策。用人单位可通过实行对口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培育、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和高校开展合作,将“双减”后教育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时反馈给高校,帮助高校有针对性地改进培养模式,以提高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单位内部应深化改革,通过拓宽员工个人职业发展渠道,尤其给新入职的员工增加晋升机会。创设优良工作环境及切实提高工资待遇,充分调动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满意度。
“双减”后,大量教育培训机构转型,原教培行业员工面临再就业,一批非教育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扎堆涌入教师行列。据此,可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和社会层面的教师招聘中适当提高教育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把控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经历、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程度及教学技能水平等,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公平的同时,为“双减”后提升整体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水平做出贡献。
4.3 深化培养方案改革,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民办高校应以教育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出发点,深化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工作,保障学生就业质量。合理采纳用人单位建议,结合业界发展状况,融入全人发展的先进理念,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增加教育类专业本科生的教育专业能力、教学技能等课程的比重。可通过增加实训课时、改进实习模式、增设选修课、举办技能大赛等途径,提升学生综合实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西安思源学院为例,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展示教育类本科生的演讲能力、班级文化创设水平、艺术与绘画实力、体育与舞蹈技能等,从而达到“以赛促教,以教促学”的目的。此外,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可通过设立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创业;增设学生意见反馈渠道,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分专业、分类别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且有针对性的帮扶指导等方式细化就业指导工作,完善工作体系。
4.4 夯实基础,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民办高校教育类专业本科生需转变思想观念,夯实教育理论基础,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个人基本情况、专业特长、综合素质等进行客观分析,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途径提升专业能力,以匹配市场对教育类人才的需求。求職期间,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双减”背景下市场发展状况,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策略,树立与市场需求匹配的职业期望和正确的就业观念。突破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只进入幼儿园、中小学等就业领域的限制,积极探索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领域,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探索就业创业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 同比增加35万[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606/2021/tqh_210513/mtbd/202105/t20210513_531321.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3]国家统计局[EB/OL].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5.
[4]张扬.95后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
[5]马琳.地方高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满意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6]孙丽园.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及政府应对措施[J].当代青年研究,2012(12):44-51.
[7]孔欣欣.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7):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