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 周红兵
[摘 要]“六大解放”理念是陶行知先生在儿童发展观方面的重要教育思想。所谓“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幼小衔接教育思想就是对“六大解放”理念的价值认同。在“六大解放”理念的观照下,语文教育幼小衔接定能顺应儿童发展规律,更加科学规范、顺利高效。
[关键词]“六大解放”;幼小衔接;价值认同;践行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意蕴丰厚,其中“六大解放”理念更是指导我们教育教学的精髓。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著作中提出并完善了“六大解放”的儿童发展理念。所谓“六大解放”,就是指“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填满,让学生能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六大解放”为学生提供创造与发展的可能,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与发展的自主权。
幼小衔接并不是我国教育的特例,它在国外起步较早。国外很多国家将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视为儿童早期教育的一个具有连贯性的重要阶段。如,美国建立了“K-12”学制,日本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待幼小衔接,英国将幼儿教育与小学低段教育合并为一个教育阶段来考虑,提高了学生的入学适应性。在我国现阶段,国家层面对幼小衔接也越来越重视,出台了诸如《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重视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幼小衔接的教育思想实则和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陶先生的“六大解放”理念經过岁月的凝练,仿佛醇香的美酒,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大力实施、推行幼小衔接教育的当今时代,我们依然能从“六大解放”理念中汲取营养,找到价值指引的方向。
一、幼小衔接思想对“六大解放”理念的价值认同
(一)教育理念认同:遵循学习认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人在发展过程中,身体的各项技能、各项能力都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规律。6岁前,孩子的身心还在发育,他们的大脑、肌肉、神经系统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一种准备阶段,6岁以后孩子身心各方面才慢慢发展起来。从儿童认知能力、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其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的提升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揠苗助长”,扼杀儿童的天性。“六大解放”理念主张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调用“多感官”进行合作,共同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引导儿童在实践中自主体悟、自我发现,追求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幼儿顺利从课程游戏化模式平稳自如地切换进正规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儿童无任何违和感,身心愉悦放松,巧妙无痕地做好幼小衔接。
(二)育人目标认同:培养手脑并用、和谐发展的全能儿童
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全能儿童,这样的儿童有主见、有担当、有学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这样的全能型人才便是将来国家建设的栋梁。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理念,致力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主动实践精神、深入探究意识,主张手脑并用、协同发展。幼小衔接教育旨在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无痕过渡,从心理的接受、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协同作用,帮助儿童科学顺利衔接,为儿童发展奠基,并最终指向于培育和谐发展的全能型儿童。因此,幼小衔接和“六大解放”理念的育人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培养手脑并用、和谐发展的全能儿童而努力的。
(三)育人途径认同:追求开放互动、合作探究的教育样态
在育人的过程中,不同的育人途径和方法会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样态:或严肃拘谨或开放互动。在当下,我们所追求的最理想的教育样态当然是开放互动、合作探究式的。这样的教育样态有着宽松的学习氛围,往往采用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便于发展儿童的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探究力。“六大解放”教育理念从解放儿童的头脑、嘴巴、双手、眼睛、空间、时间六个维度展开,儿童在课堂上身心是自由的,思维是开放的,学习方式是互动的,学习时间是可以有弹性的,如此开放合作的教育样态有利于培育新时代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创新人才。幼小衔接教育思想主张从幼儿园到小学要科学规范地衔接。要做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到小学正规化课堂教学之间的无痕衔接,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给孩子们提供动脑、动手、观察、探究的真问题、真情境,创设平台给孩子们展示的机会。如此多感官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将真实的问题情境与儿童的学习探究巧妙融为一体,在开放互动、合作探究中获得新知,习得方法,在快乐体验中收获成长。
二、语文教育幼小衔接在“六大解放”理念观照下的践行策略
(一)解放头脑——通过问题驱动促进思维进阶
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在问题驱动下,儿童能获得思维进阶的真学习。有意义的学习一定是需要儿童“思维在场”的。解放儿童的头脑,就是给予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空间,为儿童的思维进阶提供“场域”,引导儿童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刷新旧知,获得新的发展。
教学一年级上册《对韵歌》一课,教师在指导儿童认读词语、读通韵文后,抛出核心问题:“和同桌一行一行地读读对韵歌,看看每一行都对比了哪些事物?事物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这个核心问题直指教学的“靶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讨论,不仅找出了事物间的联系,还发现了同一类别的词语还可以组成新的词语。课堂上带着问题去研究,儿童的头脑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思维便可更开阔,注意力便能得以集中。随着研究问题的步步深入,儿童的思维能力便可获得进阶式发展。
(二)解放双手——主张动手实践促进新知获得
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学习,他们认识事物需要动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尤其需要动手实践来感知事物特点,获得新知。在语文教育幼小衔接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巧妙设计活动内容以满足儿童通过自我实践、直接感知、动手操作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经验的需要,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无痕衔接。
在教学汉语拼音中的声母“b、p、d、q”时,教师会发现孩子们很容易混淆这四个声母的字形。为帮助儿童准确区分这四个声母,我在教学时为孩子们准备了一根小棒和一个半圆,请学生边念儿歌边动手摆出四个不同的声母。“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左下半圆ddd,左上半圆qqq”,孩子边背儿歌,边开动脑筋思考,同时用小棒和半圆在桌上摆声母的造型,手脑并用,在游戏中加强记忆,内化认知,促进新知识的获得。
(三)解放嘴巴——鼓励大胆表达获得言语提升
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经过幼儿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集中注意力倾听,具备一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用清晰、流畅的语言与人对话、交流。实践证明,儿童言语能力的提升是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获得的,敢于表达、乐于分享是前提条件。基于此,在幼小衔接的课堂上,教师应创设儿童语言表达的机会和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感,获得言语表达的智慧。
《比尾巴》是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一个学习活动的大情境:森林王国里要进行动物尾巴大赛,读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动物来参赛了?他们比了哪些方面?如果让你来制定比赛规则,你还想从哪个方面来比一比小动物们的尾巴呢?猜一猜又是谁能获胜呢?请学生仿照书本上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桌两人创编一段问答式的对话。课堂上教师给孩子们创设语言表达的机会,营造宽松的展示氛围,孩子们的小嘴巴和思维完全解放了,文中的“语言密码”被孩子们破译,奇思妙想的语言在孩子们口中欢腾而出,言语表达的智慧在实践和分享中得到意会和提升。
(四)解放眼睛——引导细心观察学会主动探究
童眼看世界,世间万物皆可爱、有趣。孩子们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他们主动探究的动力源泉。解放眼睛,就是帮助儿童打开观察世界的大门,用一双能观察、会发现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上一花一草在儿童的眼里,都是“有故事”的存在。都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解放了儿童的眼睛,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便走入了儿童的视野,成为他们探究学习的素材。“生活处处皆学问”,善于发现,才能捕捉到更多新问题,获取更多新知识。
在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展示台”这个板块,教材中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几个场所,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分享在生活中识字的成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趁热打铁,让学生在上学路上留心观察周围的店铺、路牌、广告,读一读会认的字,猜一猜这些字的意思。看到不认识的字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猜一猜它的读音,也可以向大人、字典、互联网等求教,确认猜测的结果。这个活动的设计,既导向于儿童主动发现、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提升,又导向于儿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来进行猜测、自学的能力提升。解放了孩子的眼睛,他们的视野变开阔了,学习资源变丰富了,探究欲望变强烈了,获取新知更便捷了。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打破传统样态追求合作共生
在小学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端坐在课桌前认真听教师讲,还要看谁坐得端正,聽得认真。这样的学习样态容易让儿童产生拘谨、压迫的感觉,学习上也容易产生疲劳。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讲,他们刚刚从幼儿园游戏化课程中走出来,更是难以守住“规矩”,难以找到学习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如果长时间在单一的环境、方式中学习,就会感觉到疲劳、乏味,甚至会情绪焦虑、浮躁。因此,传统学习样态显然不适合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一年级儿童。
解放儿童的空间,就是要改变这种传统的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学习样态,追求开放、合作、灵动的学习方式,帮助一年级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非常可行的学习方式。幼小衔接过渡期间,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打破座位的限制,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自己选择合作伙伴展开学习,这种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受学习空间上座位的限制,更方便学生找同伴合作、试验、探索、交流,更利于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中,儿童学习空间的约束被打开,思维便可更加开阔。此时的教师不可置身事外、全身而退,而应介入孩子的学习全过程,并发现孩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适切的指导,提供一些材料支撑,成为他们有效合作完成任务的“幕后支持者”,成为他们学习成长之路上最需要的那根“拐杖”。
解放儿童的空间,有时也可以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因为生活处处是课堂,生活处处是语文。如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阅读课文《秋天》时,正是秋意正浓的季节,教师在引导儿童读通读顺课文,认读了生字词后不妨将课堂转移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从哪里感受到了秋天的味道?汇报环节,有的小组说:“我们吹着凉爽的秋风,感受到了书上说的‘天气凉了。”有的小组说:“我们看到片片落叶,就联想到了文中的语言‘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还有的小组说:“我们看到天空很高,云朵很少,这就是书本上说的‘天空那么蓝,那么高。”解放儿童的空间,打破传统的学习样态,小组合作、开放自由,这样的教学样态才适合儿童学习,才能使他们从心底生发出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尊重自主选择促进自我管理
培养儿童自我管理的意识,形成一定的自主能力,养成规则意识并进行行为内化,这也是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三年幼儿园的学习,儿童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时间管理能力,对时间有了初步的概念。解放儿童的时间,就是给孩子一定的时间支配权力,以此来培养儿童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当下,一年级孩子不再有书面家庭作业,大把的时间被“解放”出来。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空闲的时间,让儿童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多姿多彩呢?我们教师只需作适当引导,推荐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看书、画画、下棋、运动……时间的管理与分配可以尝试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分配,也可以引导儿童制订一张时间安排计划表,有计划地规划属于自己的时间。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决定,给予他们绝对的自主权,允许他们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尊重儿童的选择,帮助儿童不断修正、调整时间分配的方案,以此促进儿童逐步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为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打好坚实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理念是以儿童的发展为旨归的,着眼于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方式的优化、思维能力的提升,它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方向标”,它更是语文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指明灯”。“六大解放”理念指引着语文教育幼小衔接工作更贴近儿童、尊重儿童、解放儿童,帮助儿童打开自由天性,获得思维提升、习惯养成,它将帮助儿童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也终将影响和引领儿童一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 陶行知谈教育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159-161.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