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评”一体化为基础的高中生物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2022-05-30 09:45:01钟世刚
高考·中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高中生物

钟世刚

摘 要:高中生物学课程是探索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之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探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看待日常生活的世界。高中生物课程在结合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学科背景下,启发学生新的生物学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拓展其生物眼界的广度和高度。“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分别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评价三大角度为高中生物课堂提供了指导,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方式,改善了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基础的生物学知识,阐述生物学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为指导,对高中生物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高中生物;单元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教师教学、学习和教学评价融合统一,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了学习和评价的距离,使得课堂评价不再游离,而是融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评价优化课堂、提质减量的作用[1]。“教、学、评”一体化的应用为高中生物教师提供了教学创新和教学思路,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全面发展的高中生物课堂,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从单元教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一、设置主题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求知精神和质疑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创新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策略,在课堂上为学生留下进行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主动求知和探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正向理解,而非只是被动输入理论知识,缺乏自己的思考[2]。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逐层深入的问题链,分别从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多个角度为学生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之后再进行学习,从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学开始前的问题链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能够亲历“获取信息、检验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思考和理解的薄弱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巩固。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单元整体教学时,学生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入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和理论,从而进一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念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增进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将会从《生物有共同组成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四大节内容进行教学,带领学生理解细胞生命的进化历程。单元教学开展前,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了解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其次探究支持证据中化石证据、胚胎学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标注重难点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可以用如下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课程学习:1.围绕“人猿是否同祖”讨论为什么同祖却非同种?为什么生物会进化?生物是怎样进化的?2.为什么化石是研究生物最直接和重要的证据?怎样通过化石研究生物的进化?3.什么是遗传平衡定律?遗传平衡定律的数学模型是什么?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4.运用协同进化的观点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这些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深入分析生物知识背后的联系,让学生在理解和归纳的过程中构建起科学的生物思维。

二、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带动应用

生物是一门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很难发现生物学科和生活的联系,不能构建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學生创设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学生构建起实际生活和理论知识学习的桥梁,引导学生探究真实情境下的生物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新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形成对比,从而推动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完成新旧知识之间的建构和迁移,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和实际应用。

以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中《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教学为例,在这一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变异、选择和隔离可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课本基础之上拓展有关新物种形成的基本规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关鱼类种群繁殖的讨论背景:中国科学家已经成功培育出了遗传性质稳定且能够自然繁殖的4倍体鱼类种群,这种鱼群生长快、肉质好、抗病力强,但在生产的过程中难以避免鱼类逃逸的情况,鱼类逃逸后大量繁殖,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的多样性,该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生产实践的问题呢?实际生活案例的安排创新了课堂的教学内容,锻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学生在思考过后能够得出答案:将四倍体鱼与二倍体鱼杂交产生的三倍体鱼投入生产。三倍体鱼由于不可育的特性,即使在生产过程中发生逃逸现象,也不会因为繁殖而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鼓励交流合作,推动主动学习

交流和合作是课堂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方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不可避免地会有理解和内化之间的差距,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变化和学习水平浮动,从而为学生设置难度恰当、内容充实的生物课堂。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仅有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小组之间的讨论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相似,学习进度相仿,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往往更能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弥补教师教学的疏漏,完善学生学习的角度[3]。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通过实践、交流和互动进一步理解课堂所学知识,亲身感受实验经历,了解生物生命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例如:进行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本质》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探索“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相关概念。课程一开始,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生物遗传的相关纪录片,让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的特点和蛋白质的性质。之后向学生展示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然后让学生思考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过程中应当遵循哪些原理?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是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如何特异性标记DNA和蛋白质?你能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只有DNA是遗传物质吗?通过这些层层深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从阅读和实验中寻找答案,了解实验过程中的减法原理。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尝试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到科学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持,同时对遗传物质的本质形成完整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输入”和主动学习带来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能够巧妙借助多种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讨论,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在初次学习生物概念时,往往理解不够全面,课堂讨论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课堂的效率[4]。

四、开展单元实验,增强学科能力

实验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特征,也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生物变化,了解生物学奥秘的重要途径。许多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时,对生物学实验充满期待,希望能够直观感受生物学中的变化和探究过程。在以往的高中生物实验过程中,由于设备不足,实验课程较少,学生的实践机会减少,实验课程的实施流于形式,极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积极性。如今,多数学校已具备完善的生物实验教学设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硬件和软件设备,为学生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能够开展小组合作、进行实际操作的高中生物实验课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实验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因子的发现》时,课本上提到了著名的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孟德尔是怎样设计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孟德尔在实验的过程中做出了哪些假设?他又是怎样验证假设的?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这些问题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探究如何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孟德尔的假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小桶和两种颜色的彩球模拟性状分离比实验。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则分别代表雌配子和雄配子。然后让学生组成小组对彩球进行抓取实验。首先要在甲乙两个小桶内放入两种彩球各十个,摇动小桶让其充分混合。其次分别从两个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在一起,并记下这两个彩球的字母组合。抓取后再放回小桶,重复摇匀和抓取的动作,反复30次以上即可。最后学生记录下自己的实验结果,统计组合的种类和数量。实验为学生提供了验证生物理论的机会,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直观感受在生物实验过程中样本数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联系与影响,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生物学科包含有大量的抽象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需要进行想象和推理,实验和模拟实验的活动训练了学生的科学实证思想,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在概念中学习,在实验中探究,培养严谨的求实态度和学科核心素养。

五、构建单元评价,促进学生反思

单元评价体系是“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课堂设置,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变化,积极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是推动师生互动,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方式。“教、学、评”一体化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学评价体系。评价的主体不再仅限于教师,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都可以进行互评,评价的内容也不只局限于课堂和考试,而要涉及日常教学课程的方方面面,教学实验和教学活动的各个过程,实施动态评价、多样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教师在安排教学评价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时效性,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让评价能够及时反作用于课堂教学,让师生之间能够互相督促,共同进步。评价不是为了学生划分等级,而是通过评价督促学生的反思和进步,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讓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优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推行打分制评价,根据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和课后作业的完成程度进行打分,记录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和作业优秀的次数,并绘成折线图。每个月进行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让学生评价自己近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状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设定下一个学习阶段的目标。评价结束后,还要为学生留下进行反思和总结的时间,让学生讨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同时也可以分享自己发现的高效学习经验,促进同学之间的资源共享,增强班级同学的互动,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不论是哪种评价,都应当以全面的方式进行多角度考查,不能走向片面化和极端化,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将课堂评价、阶段性评价、学习评价、自评互评等与高考评价实际教育进行整合和总结,从而构建优质的评价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评价和反思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获取学习的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提升学习的动力,获得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高中生物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梳理单元内容,确定明确的单元目标,为学生指明学习拓展的方向。学生在单元主题情境中进行学习理解,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体建构,将知识形成系统性的框架,不断增强科学思维品质,提高生物学科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维护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为学生设置丰富多样的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思维,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前沿的科学技术;创设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能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讨生物学科知识,进行生物实践应用;合理安排生物学科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实验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洪彬.“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的高中生物模型建构能力培养探索:以“DNA的结构”为例[J].高考,2022(19):113-115.

[2]刘金平.高中生物单元教学的实践[J].高考,2022(16):33-35.

[3]高晓娥.浅析高中生物单元教学的策略[C]//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三),2021:77-80.

[4]刘文.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讲练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C]//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0:268-269.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体化高中生物
高中化学“教、学、评 ”一致性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研究的总体路径与思考
探寻构建“教、学、评”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
从“教、学、评”三个步骤出发浅谈如何搞好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
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8:31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0:01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环球时报(2016-07-30)2016-07-30 1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