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摘要]原生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班主任在做后进学生转化工作时,一定要通过他的原生家庭,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与专业老师一起,形成助力联盟,找到精准帮扶的良策。
[关键词] 原生家庭;后进生转化;行为约定;情绪释放
一个班级里,如果有个别孩子脱离于全班孩子的成长步伐,在原地徘徊甚至倒退,这样的孩子就像一只蜗牛,特别需要班主任老师引起重视,帮助他找到正确的方向。
一、案例呈现:小蜗牛的迷茫
提起班上的小H,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满全校的风云人物。试想,有哪位学生可以整日在校园里游荡,甚至可以随意出入校长办公室,翻图书、吃零食、躺沙发上睡大觉呢?可以说,他是我职业生涯中遇到过的绝无仅有的一位。我一直很好奇,他是如何发展到今天这般地步的呢?于是,我开始了解他的原生家庭,描述他的成长轨迹。
原来,小H的双亲同在一家外企工作,一个负责研发,一个负责销售。小H显然继承了父亲的基因,动手能力强,人也聪明。可惜,父母关系一直不睦,尤其是在教育小H方面,母亲用护短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简单粗暴方式的不满。正因为双亲无法形成教育的合力,小H从小同伴关系就比较差,而家庭环境更助长了他的不良习惯。渐渐地,小H变得毫无规则意识,情绪与行为也难以自控,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问题学生”。也许,他是通过这种方式,回避家庭矛盾对他的冲击。
四年级刚一接班,我就领教了他的“厉害”。每节课,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手工世界里,从来不听讲:桌面、抽屉、地面全是垃圾,卫生评比扣分的贡献大户;上课期间擅自离开教室;与同学的人际关系非常紧张,人高马大的他隔三差五就会与他人产生肢体冲突:四年级開学不到两个月,他就在课上因为一点琐事,用钢尺划破了同学的脸;仗着自己力气大,抢别人的手工作品不算,还把衣服蒙在同学头上暴打……
其他家长纷纷要求学校给予严惩,并控诉小H低年级时的种种“劣迹”。而面对这种情况,小H的家长虽然表面上表达了歉意,但他们对于学校领导提出的教养方面的建议并没有具体的实际行动,甚至对我这个班主任老师充满了敌意。虽然学校邀请小H的家长来校沟通,但一直没有什么效果,小H依旧我行我素,甚至还变本加厉。后来,他因为自己的大嗓门误伤了一位女生,致使对方“突发性耳聋”,再次引发了班级的一场舆论风波……
二、案例处理:小蜗牛在转向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一直为小H感到深深的惋惜。他资质并不差,但是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使得他的性格变得任性,并且养成了厌学、畏难的性格缺陷。那么,该如何帮助他呢?
1.良性循环,创设育人氛围
小H的问题愈发严重,他对周围环境的对抗就更加敏感,这更不利于他的成长。如果想让小H有所转变,首先就要有一个有温度的成长氛围。
我向学校的全纳中心汇报了小H的情况,并与几位心理老师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对小H的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记录,并根据反馈调整对他的管理措施。有了这样一种循环的工作机制,小H的心理有了一个可以寄存的地方。与此同时,我还努力寻求班级里大部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长们也给予了小H适度的包容。当小H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时,家长们会及时向老师和学校反映,由老师和学校第一时间出面协调解决,家长们的焦虑得到了缓解。在这种氛围下,小H的情绪,尤其是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慢慢有了
缓解。
2.换位思考,打开心灵之门
接下来,我需要拉近与小H的心理距离。最初与小H的几次不愉快的接触让我明白,只有俯下身子,通过换位思考、倾听、表达尊重等方式去体验他的内心,才有可能打开他的心扉。果然,我对小H有了新的认识。
看上去人高马大的小H,内心其实非常敏感。尤其是受父母家庭矛盾的影响,他的情绪波动较大。所以,我经常会利用课间、午间,假装偶遇,与小H闲聊,从家常聊到学校的作业。一开始,我不会强求他告诉我什么,能给个回应就行。终于,他开始慢慢地愿意跟我倾诉了。如果关注到他情绪有明显的起伏,我会悄悄地约他到办公室,听完他的倾诉,拍拍他的肩膀,送他回到座位。
3.合理宣泄,给予缓冲空间
小学高段的时候,小H的父母分开了。考虑到小H的情绪,我和学校领导商量,允许他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离开教室,找自己信任的其他老师聊天。就这样,在那段特殊时期,小H的情绪总算有了可以宣泄的地方:他帮美术老师整理学具,帮文印老师送材料,找班主任老师聊天,也会在情绪极度失落时找到心理老师寻求第一时间的干预与帮助。家庭的变故对他来说,已经无法挽回,但至少学校提供了一个可以缓冲的地方,让他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给予他的温暖。
4.回归常规,优化行为管理
小H的情绪自控能力终于有所好转,我和心理老师开始聚焦小H的行为管理方面,希望他能更好地约束自己。
最初,我与他约定,只要离开教室去找老师聊天,需要先向班主任老师报备目的地以及回到教室的时间,并与相应的老师进行确认。如果没有报备,那么相应的老师则不“接待”;超出规定的时间,就会影响下次离开教室的选择空间。接下来的约定是,当遇到与同学之间的矛盾时,先告知老师,绝对不可以动手,由老师来解决。这一点直接决定了他能否真正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虽然困难,但他还是愿意控制自己。第三个约定就是回归课堂,减少“外出时间”。上课期间,除了像突发情绪波动这样的特殊情况以外,不再允许他离开教室。如果要找心理老师,则需要提前预约。当然,上课时努力地让自己听讲,实在坐不住了,可以看书画画,但绝不能做影响他人的行为。
三、案例后续:小蜗牛的转变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小H在老师们的共同帮助下,终于有了起色。现在的他更愿意向老师们敞开心扉,愿意和老师们分享自己的心事,也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
他待在教室里的时间变多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变少了,也渐渐有了自己较为信任的同伴。虽然各种小动作还是不断,但不再像从前那样,整天在校园里游荡了。他能坐在座位上,基本上能安静地看书或者做自己的事。最让人欣喜的是,他能融入班级中,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有了起码的归属感。这只小蜗牛终于在小学的最后阶段,转向了正确的轨道。
四、案例总结与反思
与小H接触的这几年,对我的班级管理和学生辅导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我在探索的过程中,有焦虑,有失落,有困惑,更有启发和自我的成长。
第一,帮助转化,基于学生源自原生家庭的问题归因。一个孩子在思想、情绪、行为等方面产生的偏离常态,往往与原生家庭关系密切。而我正是了解了小H的家庭情况,才知道他问题形成的大致原因,才能设身处地地为小H及其家长考虑,才能为后续的辅导工作打好基础。可以说,了解原生家庭,是问题孩子转化工作的原点。
第二,家校共育,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离不开班主任、心理老师、学校管理与原生家庭的多方合作。脱离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转化工作都无法顺利开展。在陪伴小H的过程中,除了与心理老师一起探讨小H的转化方针、建立良性循环工作机制以外,我与小H的父母也进行了多轮定期与不定期的交流。既要了解小H在家期间的表现,也要努力转变家长的养育方式,努力让小H感受到家庭的安全感。而班级其他家长的理解,更是让班级氛围减少了不必要的敌意。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小H才有可能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第三,变“困”为“疏”,从理解走向自我约束。“困”,更多的是以成人视角为出发点的刚性管理思维。比如,要求小H与其他同学一样听讲、完成作业等,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也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紧张。换用共情技能以后,我更多地站在小H的角度,尝试着去理解他、接纳他,然后赏识他,发现他。卸下问题学生的有色眼镜后,我才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全面的小H。但理解不是目的,小H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才能走向常态。如果说,良好的环境能释缓情绪的敌对性,那么,行为约定则是行為自我管理的一种有益尝试,并且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四,摆正心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问题学生的表现,往往会影响班主任老师自身的情绪与思维,进而对班级管理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H身上的问题也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自然也不会短时间内因为某个人的努力而改变。班主任老师面对问题学生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面对是最佳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对自我心理的冲击,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与策略。
在我眼里,把小H比作迷途的蜗牛再合适不过了。当其他同学有条不紊地成长进步时,他可能还在原地打转。而我,除了做好上述这些,只能静待他自己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