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小衔接实效性的“序列”微课程

2022-05-30 05:44:51王娜丹
教育·校长参考 2022年12期
关键词:序列化幼小幼儿园

王娜丹

幼小衔接,是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的重要连接阶段。有教育家甚至认为这种转变的跨度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比高考、中考都要巨大得多。鉴于以往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义蓬第二幼儿园课题组尝试以课程的形式,通过“身体适应”“心理适应”“生活管理”“学习管理”四大序列课程活动的开发,以“序列”微课程的形式来探索幼小衔接中的断层现象,使幼小衔接活动更加系统化、合理化,提高幼小衔接的有效性。

研究缘起——幼小衔接“序列”微课程的提出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其针对幼儿园明确提出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活动;重视培养幼儿倾听和阅读习惯、自我管理意识等7条意见。在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幼儿园每年都会积极开展相应的“幼小衔接”活动,但是效果如何呢?

探问:幼儿入学后经历着什么? 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生活作息制度、学习环境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课题研究组成员设计了《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情况调查问卷》,围绕环境适应、学习适应、行为习惯适应、交往适应等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初期对小学的环境、人际交往情况比较适应,但学习、行为习惯不适应现象相当明显。在学习方面不适应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式,行为习惯不适应的因素主要指自我管理能力方面。

反观:“幼小衔接”有效性何在? 纵观当前的大部分幼儿园,我们发现其在实际执行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认识片面。重知识储备,但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形式单一。最常规的活动就是“参观小学”,但远远不够。我们更应该通过形式丰富的活动来对幼儿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三是内涵不足。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对外部的环境和条件进行改变,但培养幼儿的适应力、自制力、持久性、学习主动性等常常被忽略。

观点:通过“序列”微课程开展幼小衔接 鉴于以上提到的幼小衔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课题研究组成员在思考,如果将升入小学前幼儿所应具备的学习、生活、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培养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规划,以“序列化”微课程的形式实施,那么将弱化幼小衔接的断层现象,并能够提高幼小衔接的有效性。

研究设计——幼小衔接“序列”微课程的阐述

概念界定 “序列”微课程:所谓微课程是针对幼小衔接开设的单一课程形式,其内容包括针对幼小差异的“心理适应”“身体适应”“生活准备”“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衔接,以及课程实施平台、形式、评价等相关内容。本文所指的“序列”微课程是一种课程化活动序列,通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连续性的活动,将这些活动以序列化的形式出现,注重细节过程,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实用效益。

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实践研究,培养幼儿入学前的良好心理品质,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序列化幼小衔接微课程,促进幼儿学习品质、学习习惯、交往技能等的形成,帮助其适应幼小过渡中的断层问题,促进幼小衔接的时效性;探索适宜幼儿所需的幼小衔接的课程内容、方法、途径,总结和形成开展幼小衔接的序列微课程。

研究实践——幼小衔接“序列”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基于幼小差异,构建课程内容 首先,设计原则。一是连续性原则。作为“序列化”微课程形式实施幼小衔接,除了有计划、系统地实施外,还应渗透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二是多样性原则。有效的幼小衔接需要通过多样性的课程领域学习及多种途径的渗透,才能缩短幼小差异,顺利过渡。三是衔接性原则。在设计并开展“幼小衔接”课程前,要关注到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并基于这种差异,开发相应的课程领域,构筑有效的课程体系。

其次,领域架构。为使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教育性、激励性,课题组构建了身体适应、心理适应、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四个序列的课程(如图1)。

最后,内容开发。围绕各领域的课程目标,以“序列化”的行进方式为理念,结合幼儿园工作实际,以主题课程、亲子活动、特色活动等形式为载体,构建了贯穿整个大班的“幼小衔接”微课程内容框架体系(如图2)。

搭建实施平台,推动有效衔接 其一,融入集体教学活动。在幼小衔接课程内容体系中,很大一部分活动都需要依托集体教学首先来开启,通过集体教学给予儿童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一是主题教学周。主题教学周主要围绕幼儿园《完整儿童课程》与“幼小衔接”开展相关的系列化主题教学。在课程实践周期内,我们共开展了“走向小学”“再見,幼儿园”两个主题活动,通过开启、推进、总结三步走带领幼儿了解小学什么样,体验“我当小学生”的感受。二是主题固定日。我们开展了一周一次固定的“幼小衔接”主题日活动,促使幼小衔接活动“序列化”,从而实现日常渗透。各班根据学期初制定菜单,结合主题进程和班本化实施,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开展主题固定日。

其二,利用闲散日常活动。一日活动中,幼儿用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参与“生活管理”性课程,包括物品整理、制定课间十分钟计划等,这也成了“身体适应序列”课程的最佳阵地。

其三,开设户外专题活动。幼儿园每天都有两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有目的地开设体能性较强的专题活动,旨在帮助幼儿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做好身体方面的充分准备。

运用多元形式,丰富衔接方式 一是自主活动,主动出击。自主活动,如通过“课间十分钟”“我是值日生”等活动让幼儿有充分的自主权利和自主空间和时间;开展“优秀值日生”评选、开设“值日生留言板”专栏等鼓励幼儿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二是幼小联动,互通有无。在幼小衔接“序列化”微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园充分利用与小学相邻的地理位置优势,开展参观小学、小学教师请进来、和小学生同上一节课等一系列活动。例如,幼小联动一:走出去——参观我的小学。根据主题“走向小学”的行进路线,我们开展了“心理适应”性课程领域下的“小学什么样”实践参观活动,并进行了四方面创新。创新一:交织主题。参观小学的活动在主题背景下进行,主题行进前期、中期进行了大量主题活动的铺垫,如“心中的小学”“小学欢迎你”“采访小学生”等。创新二:讨论预热。引导幼儿与同伴自主讨论“参观小学需要准备些什么,可以做什么”,让此次“小学什么样”活动更自主,幼儿的参与度更高。创新三:自主规划。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参观前的计划,使参观小学的活动更加井井有条。创新四:经验分享。活动结束后,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感受,交流参观后的不同感受,为后续的活动做好铺垫,使每个个体的经验成为大家的经验。又如,幼小联动二:请进来——小学老师来喽。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小学的课堂、教师,实现幼小双向衔接,我们开展了“小学老师来喽”的小学课堂体验活动。

三是家园互动,相得益彰。例如,为了让家长充分认识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幼儿园开展了以“亲子共读 和谐成长”为主题的亲子阅读会活动。本次活动历时4个月进行,分教师导读、亲子共读、成果分享三个阶段开展。

创建评价载体,提高衔接实效

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我们通过课程领域下评价方式的创新,引导幼儿及时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这个特殊时期,更好地迎接下一阶段发展。一是学习故事评价。通过“学习故事评价”,及时挖掘幼儿过程中的学习“哇”时刻,同时更加细致地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顺应幼儿的需求不断地调整我们的课程。二是个案追踪记录。与学习故事不同,个案最终记录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比较薄弱的幼儿,通过个案追踪记录的形式,助推其平稳过渡。三是成长小勋章。“成长小勋章”是课程实施的终结性评价。结合课程评价指标,开展课程领域下的展示活动,对表现优异的幼儿授予成长勋章,包括“学习小能手”“生活小主人”“健康小达人”三类成长勋章。四是成长档案袋。成长档案袋是由教师定期对每个幼儿进行的综合评价量表组成。教师以月为单位对幼儿的身体适应、心理适应、生活管理、学习管理进行评价。

研究成效——“序列化”幼小衔接微课程的成果

幼儿成长的喜悦—我在学习中进步 课题实施以来,形成了实现有效的幼小衔接课程范式,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身体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自我管理潜力也得到有效挖掘。

一是促进了幼儿身体素质的综合提升。“序列化”幼小衔接课程领域中“身体适应”课程开展的直接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展体能,为小学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身体适应”课程活动的持续实施,幼儿在逐步提升,这些提升都反映在幼儿各个方面的改变上。我们对大班段四个班级在课题实施前期和后期的出勤率进行了对比,“序列化”幼小衔接微课程实施后,各班幼儿的平均出勤率提高了7.75%。除了良好的健康状况带来的出勤情况的改善,幼儿动作发展方面的进步也是相当明显的。

二是挖掘了幼儿的自我管理潜在力。基于儿童立场,相信儿童的力量,在课程实施中,很多时候我们会鼓励幼儿尝试自主管理。基于这样的理念,在我们的课程领域下,很多活动会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久而久之,孩子建立了自我管理的意识,掌握了一些自我管理的技巧。

三是激发了幼儿对小学的向往之情。实现有效的幼小衔接,积极的情感态度很关键。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们注重在情感方面对大班幼儿的引导,如在“小学什么样”的系列活动中,幼儿变身小记者采访小学生,采访结束后,他们自豪地表示今天我采访小学生了;在“小学老师来喽”课堂体验中,幼儿会觉得原来小学的课这么有趣,也没有想象的难……都反映出了他们对小学的向往之情以及面对小学新挑战的自信心。

教师专业的提升—我在探索中发展 一是转变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观念。“序列化”幼小銜接课题的开展,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我们注重幼小衔接过程中,以连续性、多样性、针对性地方式开展衔接活动,以此来不断地影响孩子,使他们在逐步地改变和提升中缩小与小学生的差距,而不是偶然性的、表面化的、拔苗助长式的衔接。当发现我们的孩子在一点点地改变时,教师对自己的付出也开始有了认同感。二是提升教师开展教科研的能力。本课题从开发到实施过程中的每一步,教师群体都积极参与研究,教学研究力得到提升。从课程活动的创意、设计、实施、调整及反思,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认识提高了,视野拓宽了。每一位教师都在实践中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孩子幼小衔接的实效,落实课题计划,科研能动性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序列化幼小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如何建构序列化阅读教学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36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22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8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Java 反序列化漏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