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倩文
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性、探索性的学科。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生活在和谐安宁的新时代,离历史事件过于久远,在历史学习中,历史知识呈现出碎片化、零散化状态,使学生在学习时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及困难,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当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让学生能够了解千百年之前发生的事件,在教学内容中增添一些趣味元素,调动学生的好奇之心,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之上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在新课标大背景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应当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立足于教材,深入钻研和整理,将历史零散化知识进行高度整合,并将相关知识串联成一条历史主线路,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历史框架,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体现历史学科的本质特色。但在现实情况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负面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有序开展,主要通过以下几大方面简单地进行阐述。
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够浓厚 无论做任何事脱离了兴趣就相当于失去了动力,学习也是如此,不能因为考试而学习,因为应付而学习,只有发自内心产生兴趣,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历史学科中蕴藏大量的知识,知识面非常广泛,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经典,涉及不同的年代、人物、事件,很多学生在面对历史学科时,基本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记得快、忘得也快,久而久之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淡薄。机械式的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厌倦感,不愿积极去探索、去理解,学习的内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来就导致课堂效率逐步下降,学生们对历史学习逐渐疏远。
历史课程的教学地位降低 步入初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从以往小学三门学科,逐步增加到七门、九门,担负着重大的学业压力。在初中阶段开设历史学科,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之前发生的故事,了解我国经历怎样的变迁和历程,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历史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历史学科相对于语数英三门主科在考试中的占比较小,同时受应试思想影响颇为严重,历史课程的地位逐渐下滑,甚至会给语数英做让步,无形之中阻碍了历史教学的有序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因素。
历史学科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新课标提出,在初中教学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一定的权利,以学生为核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带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使学生愿意投入课堂学习,在知识中不断挖掘、探索,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认知、学习能力、心智等,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性地发展。但就目前实际教学情况下,初中历史教学依然在应试思想中徘徊,沿用传统老旧、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学习态度也呈现出被动状态,只按照教师的想法来学习,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力,不利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新课标的提出让初中历史课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目标等各方面都有了全新的思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探究、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能力,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立足教材,设计活动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指挥者、引导者、组织者。”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通过深挖教材内容来创设不同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究,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活力、宽松、和谐、积极的历史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发挥、大胆想象、自由分说。历史学科的资源纷繁多样,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内容吃透,转化为自身的东西,并通过对知识整合、归纳,将教学资源有效融合。如:史料记载、故事、图片、歌曲、影视作品等,开启多样化教学形式,将整合后的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丰富教学内容,对教材的运用、理解更加清晰和透彻。
初中历史教师作为课堂教育的呼唤者,应当灵活运用手中的教材,脱离以往“灌输式”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来搜集相关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拓展,打开学生知識视野,印证那句话,“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不仅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职业素养,拓宽获取知识的途径,使教育源头这潭水变得流动起来、活跃起来。
(一)用故事感染学生
相信没有人会对故事有所抗拒,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故事是当前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故事的引入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走近当时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情境的衬托下,仿佛自己就是历史故事中的主角,穿越历史线,深度了解故事的发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相信每一节课都能够给学生带来震撼感和新鲜感,加深对历史学习的记忆,将历史知识刻画在心中。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故事中设下“陷阱”,让学生去解锁,可以采用闯关的形式破解历史疑点,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生共同探讨思考,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精神,拓展学生历史思维。
例如,在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节知识点时,教师为学生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让学生能够通过故事的引导,深入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精神品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关于长征的一些故事并不陌生,如: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都是一些较为熟悉的故事,领会长征精神,了解遵义会议。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自主搜寻相关长征故事,还可以专门开展一次“红色力量,长征故事”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大放异彩,充分发挥学生独特优势,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知,在课堂上彰显个性与才华,有效推动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从而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一颗历史的种子,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欲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用歌声触动心灵
课堂是学生的主要领地,教师在此期间需要扮演指导者、合作者、倾听者等角色,随着教学内容、学习情况等多方面来随时转变,让学生能够带着疑问、带着好奇心、带着学习兴趣走进历史教学活动之中,营造丰富有趣、轻松活力的历史课堂。在历史教学中与音乐发生碰撞,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历史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严肃的、庄重的,基本上都是以文字记载的。然而,旋律、节奏则是音乐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音乐能够接近历史、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和思考,了解跨国界、跨时代的发展历程。
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这节知识点时,这节知识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共“七大”的中心任务,分析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培养学生辨别能力、分析能力。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这节内容更有深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通过歌声追忆历史,带领学生走进那个时代的此情此景之中,听一听当时的心声,从红色歌曲中能够感受鼓舞人心的力量。经历历史的风霜洗礼、历史沉淀,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民族之心,形成了热爱和平、团结和谐、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
(三)用情境波动情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渊博的历史知识,还需要为学生呈现逼真的历史情境,在教室中创办“历史角”,让学生能够对历史学习愈发热爱,拓展学生历史空间,营造具有特色的历史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感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历史角中放置一些喜欢的历史书籍、历史摆件、图片等,通过某一时间段、某一物品、某一情节等,能够引发学生共同探究,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增加学生知识量,丰富学生情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1.信息技术,活跃课堂。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已全面推进,在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转变以往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改善死板单调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一些知识重点难点,当学生难以理解时借助信息技术,呈现出动态画面,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性,做出鲜明的对比,色彩的搭配、声音的震撼、画面的刺激,能够让学生沉醉在历史课堂之中,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科素养。学习历史一定要有逼真的历史氛围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营造与历史故事有关的课堂氛围,加上生动的语言,能够带给学生与众不同的视听感觉,通过信息技术带领学生穿越千年,领略历史别样风采。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语音、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功能,以生动、形象、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节知识点时,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大量的应试资料,比如:慈禧太后为了给自己庆祝六十大寿铺张浪费。教师让学生观看过后进一步深入探究,一步步进行思考和讨论,最终探究出清政府的腐敗才是造成甲午中日战争惨败的原因,学生之间达成共识,不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共同探究、深入思考的能力,最终将这节课程的知识点自然而然地领会。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参与制作图片、视频,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制作PPT,并邀请学生上台讲解。教师还可以结合历史事件开展知识辩论、历史知识脱口秀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将所学知识学精、学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体会历史学科的内涵。
2.问题引导,扩散思维。在历史课堂上,往往令教师担心的就是没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一片沉静,若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当通过特有教学手段,将学生们的“胃口”调动起来。作为历史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有问题就有争论、有声音、有想法,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将问题贯穿于历史课堂,尊重学生之间个性化差异,注重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探究分析、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结合教学内容找出本节课的主脉络,围绕核心内容设计相关问题,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想象力,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交流。
例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会向学生设置多个问题,如:“五四运动中学生提出的口号是什么?”“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有何态度?”“从哪些史料中能够体现出来?”“五四运动的结果怎样?”这样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们边学习、边思考、边解答。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来挖掘学生潜在能力,鼓励学生在知识中探索、求真。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问题,主要为了能够让学生积极自主地了解历史背景,激活学生思维。如:《西安事变》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入问题:“扣押蒋介石后,到底是放、囚、杀?”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分说,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想法。这样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共同探究、深入思考的能力,最终将这节课程的知识点自然而然地领会。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历史教师要结合新课标政策,创设全新的教学模式,立足于教材,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自主探究能力,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通过学生的反应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让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