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人际交往教育 为青春保驾护航

2022-05-30 10:59吕永平林玮田云翠杨程程王玮
教育·校长参考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家长老师孩子

吕永平 林玮 田云翠 杨程程 王玮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或问题:许多孩子困在其中不能自拔,出现抑郁和焦虑状况;许多孩子会和家长冲突越来越多,亲子关系处于崩溃边缘;许多孩子和同学关系出现问题,同学间发生各种明的暗的冲突等问题。

对此,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对于初中生青春期出现的这些现象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策略。指导家长用欣赏的积极思维开展家庭教育,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学会挖掘孩子的优良品质、学会非暴力沟通;指导学生用文字和自己对话,对话现在的自己、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用文字和同学通话,化解矛盾、表达善意、建立友谊;指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避免主观臆断、学会宽容待人。

◎ 现代通讯下不可替代的书信功能

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他们有想法需要表达,有情绪需要疏解,有问题需要面对……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可以利用书信为学生建立起表达的通道,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虽然现在书信作为一种通信手段的作用在逐渐丧失,但其独特的魅力使之在教育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书信的内容不同于脱口而出的语言,它是经过思考之后的沉淀,可以推敲斟酌;书信可以选择最合适的呈现方式,又可避免当面表达的尴尬或词不达意;书信有私密性,一封信可迅速拉近通信人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达到沟通的效果;书信可永久保留,可反复咀嚼,其影响作用持久。

与自己通信,为成长赋能

大家一般认为通信主要是与他人,但我们也可以指导学生把不同时空的自己剥离出来,与不同时空的自己进行一番对话,这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审视,通过冷静地思考分析自己并落笔成信,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成长赋能。

一是对话过去的自己,反思总结。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而成长就是不断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可以在期中、期末考试后安排学生给过去的自己写一封信,引导学生总结阶段学习的状态,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真诚地和过去的自己对话,找到自己的成长点。二是对话当下的自己,疏解情绪。学生青春期是一个心灵要经历“狂风暴雨”的时期,他们要面对各种各样成长的难题,如学习压力、亲子矛盾、同伴关系等,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又不是都愿意将这些难题向父母、老师倾诉,而倾向于自我消解。此时,班主任指导学生给当下的自己写一封信,分析自己面对的难题,表达自己当下的情绪,给自己的消极情绪一个宣泄的出口,写信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我疗愈的过程。三是对话未来的自己,期待进步。天真烂漫的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这种期待是他们当下努力进步的巨大动力。如可以在开学之初或者中高考之前安排学生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想象一下未来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现在与未来期待的自己还有什么差距,需要落实哪些行动,从而实现自我激励。

与他人通信,建和谐人际

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青少年学生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如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通过书信沟通,可以迅速拉近通信人之间的关系,有些不便当面表达的内容可以尽情表达,沟通的内容也更容易被彼此重视、接受,通过与他人通信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是用书信化解矛盾。当学生与同学、家长发生矛盾时往往手足无措,当面沟通可能因情绪失控而激化矛盾。这时候可以指导学生给对方写一封信,在写信的过程中整个人能够冷静下来,疏解了消极情绪;同时能够梳理矛盾点,对自己有反思,对对方有表达。对方也可以就信中的具体内容给予回应,这样矛盾双方就能够很好地沟通,最终顺利化解矛盾。二是用书信表达善意。有些学生可能比较内敛,不善于当面向同学表达善意,向家长表达爱意,那就可以指导他们给对方写一封信,用笔表达出来,这样真诚的书信往往很容易打动人,能够迅速拉近通信人双方的关系,帮助学生之间建立友谊,拉近亲子关系。三是用书信加强了解。班主任面对众多学生,往往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方方面面。除了当面沟通,班主任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和班主任沟通自己遇到的问题、困惑等,这样班主任可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进而通过回信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真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薄薄的书信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为自我成长赋能;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和别人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可以发挥书信的优势,巧用文字的力量,助力学生自我成长。

(文/ 吕永平)

◎ 与家长一起帮助孩子在自信中学习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信将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塑造孩子的自信心,父母有相当大的责任。孩子的自信心主要来自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三方面。家长学会无条件接纳孩子,就是要让孩子获得“重要感”。家长让孩子在“表现良好”中获得“真实自信”,就是要让孩子获得“自我胜任感”。而这些方面的培养,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点滴培养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以下就是一个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获得真实自信的小故事。

年级的数英走班学习,更多的是让学生们根据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基础,能在课堂自信地学习,课下的作业有更多的选择性。一学期学习结束,A同学因为数英及各科进步大,可以由数英提高班进到优班,年级把选择权交给了学生和家长,由她们自己决定是否变化。因为A最开始时是在优班,由于学习方法的不适合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调整到提高班,现在又有机会回到优班,我和班主任商量让她自己来判断哪个环境更适合自己的学习。当然,在让学生选择之前,年级先跟她进行了沟通和指导,教给学生做出正确选择的方法:让她从课程难度、课堂教学方式、自己感受到的课堂氛围、作业难度的选择及自己的时间安排上思考如何进行选择,要坚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要有“在优班就优秀,在提高班就不优秀”的虚荣条框限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孩子沟通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发展。在学生做选择前,进行这样的沟通,是希望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对自己进行更多的增值评价,帮助孩子接受真实的自己,或者说是:正确地看待自己,不受自卑的困扰,自信的人面对成功和失败往往有着乐观的解释,而缺乏自信的人往往有着悲观的解释。

A女生谈完后的当天晚上就回复老师说,还想继续在提高班,在这个班学习,她觉得以前在优班听得不懂或者因为太快而跟不上的知识,都能听得清晰明白,迎刃而解,作业完成也没有那么困难了。但是A的家长却希望她可以上优班。由于这个女生和家长的意见不一致,所以,我们还是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我们提示的几方面,回家和家长好好沟通,看看是否能够和家长达成一致。这个女生的家长,平时和我们有过几次沟通,很强势、固执,对孩子有超过孩子能力的预期值,不太能听进老师的建议。但是我还是积极地和家长沟通,在电话里和家长沟通时,我提到孩子在学校和我交流过的想法、在英语学习上的努力,她已经在尽力以勤补拙,给孩子太大压力,反倒不利于孩子自信地学习。同时也希望家长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最终,家长听取了我们的意见,同意孩子留在提高班。

父母希望子女成才,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督促,无可厚非。但什么事都要有个度,过犹不及。过度的严苛承载的是家长过高的焦虑,无形中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精神枷锁甚至内在伤害。积极心理学认为,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挑战困难的勇气,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从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无条件接纳,是指父母对孩子传达的爱、关注、支持和激励是无条件的,是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的。A学生家长这次对孩子的接纳,并不代表她的教育理念有改变,她只是暂时对孩子的妥协(这在假期和家长的沟通中能感受到),稍不如意,又会将她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在自责、自卑、逃避、放弃及糟糕的情绪中挣扎。其实像A女生这样的家长还有很多,他们的这种教育观念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进步和提升,每每看到家长带着不解、愤怒、抱怨、焦虑的情绪,面对孩子在学习上的逃避、作假、自暴自弃时,我特别希望家长们能意识到问题真正出现在他们自己身上,希望他們能意识到时代已大不同,希望他们先抛开所谓的经验,抛开成绩的比较,从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改变自我做起,能和老师一起共同帮助孩子重拾起自信,那才是孩子未来生活最需要的。

(文/ 林玮)

◎ 亲子沟通策略之“非暴力沟通”

情绪管理是每一位家长的必修课,或许有不少家长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做好情绪管理工作,不能将一些负面情绪通过语言、行为等多种方式传递给孩子。但每当到了那个情绪节点的时候,往往还是无法控制。而“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比较创新的沟通模式,教人学会控制情绪,是合理有效表达的关键所在,也是一种最佳的亲子沟通模式。而如何实现非暴力沟通,这是很多家长和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观察式”语言对事件进行客观描述

非暴力沟通模式实现的基础就是要懂得使用“观察式”语言,要摒弃以往的评价式的语言,在沟通中先对事件进行识别,及时对事件进行观察,然后再用客观语言来描述事件,以此与孩子展开交流。所谓观察就是眼睛看、耳朵听以及身体接触到的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所涉及的人员之间的行为、语言以及情绪表述。而评价则会比较主观,会直接反映出个人对于这个事件的看法,这其中会涉及个人价值观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主观评价会更容易引起孩子反感。疫情防控期间,我班上就有一位家长跟我反映,孩子天天待在家里,不愿意运动,怎么劝都不听,一门心思捧着手机刷抖音。家长急了,直接说:“就知道玩手机,有什么出息!”这句话乍一听那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尤其是“就”这一个词本来就是定性的词语,这句话已经将孩子定性为“永久的只知道玩手机的人”。而“观察式”的语言就可以说“你这两天玩手机时间有点长啊,你以前可是经常会出去打球的啊!”这就客观地描述了孩子“以前喜欢运动”的事实,并没有否定孩子以前的行为,孩子也没有得到全盘否定,自尊心也受到了保护。孩子们也会去反省自己的行为,这样的沟通更有效。

跟随孩子感受给出正面回应

正面管教理念,有一个描述的工具是“纠正前先连接”的说法,这其中的“连接”就是要求教育者需要理解以及接纳被教育者的情绪以及感受。只有如此,孩子才能够真正放松下来,才有安全感,才愿意与家长或者教师继续沟通下去。否则,孩子只会开展防御模式,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并且让任何外界信息都无法进入,更不用说要让孩子采纳我们的建议,听我们讲道理那更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先顾及孩子感受,给孩子正面的回应,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更好教育效果。例如有学生虽然做完了作业,但是到学校却发现自己忘记带了,因此受批评。在放学以后,孩子必然满肚子委屈,在这样场景下,家长就应该有技巧地和孩子沟通。首先要让孩子觉得家长是懂他的,可以跟孩子说:“被老师认为没写作业,你一定很委屈吧?”随后,要让孩子觉得家长是接纳他的这个行为的,可以说:“当你发现自己没带作业的时候,一定也是很着急的对吗?”这样的交流方式,不是在孩子回家以后,马上就对孩子提出批评教育,而是让他们慢慢放下心防,“那你有想过,之后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感同身受,安慰会让孩子正确面对问题所在,仔细分析自己行为,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每一次经历都可以转化为成长。

充分了解彼此的需求

一个家庭要幸福,是必须要相互付出的,而这一前提是家长必须要足够了解自己以及孩子的内在需求,要将自己的幸福与爱分享给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告诉孩子“我想要你怎样”。当然在告诉孩子自己需求的同时,也要倾听孩子需要什么。现在,面对孩子不愿意做作业的问题,我们鼓励家长表达:“看到你不做作业,我觉得很难过,你学习不到知识,还是很吃亏的。特别希望你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你以后生活会逐渐地走向自己喜欢的样子。”而不是说:“就你那成绩还不做作业,那更是跟人家没法比了。”两句话侧重点有所不同,孩子听后的感受也会完全不一样。所以父母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准确地表达,这不仅能够让孩子减少误会,还能够让孩子做出更加积极的反馈。

总而言之,与孩子沟通,不能够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是需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有平等表述的机会,觉得自己每一种选择都是被尊重的,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文/ 田云翠)

◎ 同学矛盾二三事

案例背景

初一开学仅仅半个月,班里一个叫Kitty的女孩就和一个叫小A的女孩发生了矛盾。起因于学校筹备运动会,小A同学因为运动及舞蹈才艺被选去组织入场式舞蹈。Kitty同学对此十分不满,觉得小A就是在出风头,还因为两人有矛盾而不让自己参加这项活动,所以十分气愤,和小A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了解之后,我发现这两位同学矛盾由来已久,自小学就互相看不惯,经常互相诋毁,每次出了问题总是指责对方,偶尔还会语言升级和肢体攻击。随着年龄增长,两个人不但旧恨未了,又增添了许多青春期的叛逆和躁动,真是“欲说还休,剪不断理还乱”。

案例分析

其实像这样同学之间的矛盾,是青春期女生之间比较常见的。作为老师,我们通常的处理方式是找来发生矛盾的双方,既要像法官一样找证据,摆事实,讲道理;又要像居委会主任一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缓解双方紧张情绪,争取达成和解,团结起来向前看。但是Kitty和小A的矛盾由来已久,仅仅常规处理远远不够。事实上,仅就这次运动会节目事件,班主任和年级就分别和两个孩子及双方家长进行了大量沟通,刨根问底式地理清了现阶段矛盾,两个人达成一致要和谐相处。但是,在随后初一一学年学习生活中,Kitty时不时就找老师举报小A:早晨到校她沒有交手机,她上课不听讲,她作业不认真……总之举报的问题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且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只有一个:Kitty一直非常关注小A,总是在纠错,不但找老师举报而且还当面指正批评,面对Kitty的指责小A也不甘示弱,所以两个孩子只要稍不留神就会矛盾升级。老师已经不能再用常规办法处理她们的问题,多次苦口婆心谈话,但是转瞬间Kitty又和小A“大打出手”。怎么办?需要老师的耐心和智慧。

处理建议

我梳理了一下每次矛盾后Kitty和小A的不同反应:Kitty以攻击为主要反应。攻击是人们在冲突发生后的一种主要应对方式,他可能通过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来实现。小A的主要反应是退缩。退缩是逃离冲突情境的做法,它可以使冲突双方的矛盾暂时停止,如其中一方找借口离开,但是,退缩往往不是一种积极的解决方式,双方可能继续进行冷战或者维持一种消极的紧张状态。

所以老师就要引导孩子们寻求另外解决矛盾的办法,我建议她们如果这次自己认为做得没错,那就要试图说服对方,说服是试图改变对方态度或行为来获得和解。如果不能分辨对错就要讨论,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以解决冲突。老师不再充当法官或居委会主任,两个人自己讨论和分析。并强调前提:与你发生冲突的人,是你很在意的人或很要好的朋友。因为如果与你发生冲突的人和你的距离相对遥远,你可以选择忽略它。

另外,处于冲突中的学生,往往无法看到事情的全部,从而陷入狭隘心理状态无法挣脱出来。这时,老师可以辅助开导。一是同学之间冲突未必就是我对你错,要学会换位思考。二是朋友之间需要保持心理距离。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独享心理空间,距离太近了,侵犯了个人空间,就会使人感到不舒服,心理距离也有类似现象。就像小A和Kitty尽管不是好友却过度关心,没有距离感。拉开一点距离,一来可以使彼此获得心理上的自由感,多一分舒服和自在;二来可以使彼此感到对方更美好,从而使彼此关系更融洽、和谐。三是你对他人的认识难免主观。在人际知觉中有一个思维定式效应,在你们发生冲突之后你对别人的抱怨也形成了一个消极的定式,就好比Kitty对小A成见很深,时时关注,于是,Kitty总会觉得小A的言谈举止都是对自己不友好的表现。其实别人在你面前的形象很可能就是这样一种定式效应,结果是自己的主观臆测。四是,即使是别人的原因,也要懂得宽容对待,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初二开学,Kitty和小A都长高了,看起来都阳光蓬勃,有着青少年的朝气蓬勃,两人虽然没有变成好朋友,但是没有再针锋相对,以往问题和矛盾就像青春期独特的烦恼,来得快去得也快,最终变成一阵风,飘向了远方。

(文/ 杨程程)

◎ 引导单亲家庭营造爱的成长氛围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使许多家庭走向解体,从而出现了由单亲或重组家庭的孩子组成的“弱势”群体。这些孩子生活在残缺的家庭里,缺少家庭关爱,而单亲家庭的家长,由于精力、时间的局限,缺少对孩子教育和关爱,使得很多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的性格、心理出现问题,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也越来越少,亲子关系出现危机。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如何解决单亲家庭孩子教育问题,帮助单亲家庭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成为教师的重要责任,更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我的班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平时看起来听话、不善表现的男生在某课堂上因为补其他科笔记,被任课老师批评并没收了他借来的其他同学笔记,老师准备下课后跟他解决问题,但这个孩子突然情绪失控,哭闹着要求老师立刻还给他,完全听不进老师的教育和开导。面对孩子这种反常的表现和失控的情绪,我先把孩子安排在一个安静的屋子里,等他平复情绪后,我没有直接跟他谈这件事,而是说了我对他以往表现的认可,以及对他的期望。之后开始跟他谈今天发生的事情。在我慢慢地启发和诱导下,孩子说出了原因。原来,他的父母离异并分别重组了家庭,孩子现在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升入高中以后,父母就没回来过,孩子认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根本不在乎他,也不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我对孩子的遭遇深感同情,在安抚好孩子情绪之后,我及时联系了孩子的爸爸妈妈。父母对孩子的过激行为也很诧异,因为在他们眼里孩子一向听话懂事,从不与人发生冲突。但当我带着父母剖析事件背后的原因时,家长都沉默了,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带给孩子这么大的伤害。父母也都表示,尽管自己重建了家庭,但是没有不管这个儿子,按月给他生活费,也会经常买学习和生活物品给他,有时候还会电话或微信询问。我告诉家长,这些都弥补不了孩子内心的空虚,他需要父母和他聊一聊,听他说一说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他希望父母多给他一些陪伴,哪怕是陪他吃一顿饭、看他写一次作业这么简单。我还给家长说了目前孩子的表现情况:不善言辞、不爱交往、比较沉默,如果不正确引导,长期下去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听了我的分析,父母对孩子的现状感到担忧,都表示会调整自己,并分别安排各自的时间和孩子进行了沟通。我还建议每周末父母轮流回来陪孩子,聊一聊一周的所见所闻,陪孩子吃一顿饭。爸爸妈妈做得很好。渐渐地,孩子在学校开始热衷于班级事务,也会看到他和同学们开玩笑,心地善良的他还特别关心和照顾班里一名多动且言行不太受控的“弱势”学生。

转眼到了第二学期,孩子的变化更大了,性格开朗了,自信了,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课堂上经常听到他回答问题的声音,进步很大,更加令我震惊的是,他还主动参加了学校学生会的竞选并成功获得自己心仪的职位。当我把孩子参加学生会竞选演讲的视频发给他的父母时,家长由衷感谢并感慨,孩子的性格发生了变化,各方面能力也都得到了提升。现在孩子和父母相处很愉快,尽管不能每天在一起,但是每次相处孩子都很开心,会告诉父母这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

这个案例带给我的教育启示是: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单亲家庭的家庭结构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应减少,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营造温暖和谐的成长环境,做好单亲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共同努力。老师是联系学校、家庭、学生的纽带。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必须深入到家庭,必须尽可能地争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密切配合。还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特别是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每一点进步,唤起家长的信心和责任心,以便让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构建家校合作模式,才能够帮助并引导单亲家庭的孩子克服不良心态,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文/ 王玮)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

猜你喜欢
家长老师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