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筱玥 张琳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 文化可持续 可持续设计指导模型 文化可持续设计指导模型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8-0092-05
引言
近年来,文化自信与文化优势建设等相关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1],文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形势,文化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文化产业面临的重点课题[2]。在对“可持续”的理解基础上,文化可持续发展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发展观 [3]。随着可持续理论多年来的发展与进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它可以使事物重新构造[4]、焕发生机,其优势在于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考虑整个系统,从而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美学等不同对象的不同立场来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基于可持续设计与文化可持续设计策略研究现状,探索文化可持续设计策略研究的新途径,以期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助力建设文化自信,提高社会文化素养。
一、文化可持续设计研究分析
(一)文化可持续设计
1.从“可持续”到“可持续设计”
在实践发展中,“可持续”最早出现于商业,企业将经济、社会、环境要素融合进战略中进行设计,实现环境要求的社会共识,减少对环境和社会的不良影响,促进社会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理论表达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规划。“可持续设计”是以此为基础对设计相关要素的内涵与关系的思考与统筹[5],其目的是针对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或将要面临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实际解决方案,综合考虑多方面属性来满足用户需求。
可持续设计理论经过了四十多年的演变发展,经历了生态创新、可持续创新和系统创新三个阶段[6],学者们都认识到,可持续设计可以研究绿色生态、可以研究新能源与新材料、可以研究生产设备和生活用品,更可以研究一个系统的存续与发展。
2.文化可持续设计的意义
文化的可持续是人类社会本质的表达,是我们能够通过实践联系抽象的社会本质与物质现实的纽带。人类文明越发展,人与文化就越不可离,这种内在动因延续着文化[7]。我们对“文化”进行可持续思考、对文化进行可持续设计、将文化发展看作一项系统来研究是为了对这种延续过程添加能量,增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动因,以期满足现在的文化发展需求,保证未来的文化发展实践。
3.文化可持续设计研究现状与问题
音乐、商业、生物等领域都已以宏观视角探讨了本领域文化可持续的策略。以各个领域最新的文化可持续相关研究文献为例:张伯瑜等[8]学者提出了关注“持续与生态”为中国的传统音乐保护和适应现代化发展与未来打开新思路。高璟等[9]学者通过“旅游活化”理论,提出了传统村落旅游活化的可持续路径模型,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赖全等[10]学者认为丹砂文化需要通过文化旅游开发及资源保护,实现文旅融合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王琛发等[11]学者认为地方植物文化之重要,一方面牵扯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牵扯地方生态植物资源。现有研究证明了文化可持续设计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通过中国知网(下文简称:“CNKI”)检索文献主题可以查询到“文化可持续”相关中文与外文期刊共有2400篇左右,再通过CiteSpace软件使用有效数据2371篇文献信息进行文献关键词聚类分析可视化,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可持续研究的高关注度关键词等相关信息。如图1所示,“文化可持续”相关文献的研究热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内容,研究成果大都是文化符号的提取、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品,都是为展现文化要素而设计,极少有文化可持续设计的系统性研究内容。
文化可持续设计研究所面临的研究困难问题,其本质是文化与其载体相互融合,文化内核与其他领域相互渗透,难以将文化单独分割造成的。文化可持续设计的研究大都是以点或线的逻辑形式进行,而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也就没有梳理出系统性的设计策略。
(二)文化可持续设计策略研究新途径
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其自身可持续过于复杂与主观,因此可以通过其他研究视角切入进行探索分析。笔者选取了可持续设计的视角,它与文化可持续设计领域关联性极强,同时具有丰富的系统性研究,能够有效降低文化可持续设计的研究难度,增强其系统性分析。本文选取系统性模型作为新的实践机制,通过模型整合研究内容,提升研究效能[12]。将可持续设计的指导策略进行分析总结,整合研究内容建立系统性的指导模型,再通过信息处理将其转化为文化可持续设计的指导模型,进而实现系统性的指导文化可持续设计实践,如图2所示,尝试建立一条新的研究途径。
新途径的目的是输出文化可持续设计指导原则与设计策略,使文化可持续设计最终输出的“产品”与文化可持续发展互相促进提升。
二、建立文化可持续设计指导模型
新途径的实践首先要建立可持续设计的指导模型,而建立可持续设计指导模型要从梳理可持续理论基础开始,通过分析总结确立模型的架构与具体内容。
(一)可持续设计策略研究综述
学者们针对可持续设计研究中不同领域的设计需求已进行了多方面、多类型的方法性研究,表1以可持续设计策略方向近期的研究文獻为例,展示了梳理研究内容、总结设计策略的分析方式。
由此可见,可持续设计相关研究既有具体的设计策略研究,也有宏观的指导原则研究,研究内容包含了产品系统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材料应用等多种角度,理论框架使用了包括技术、社会、经济和环境四维度体系,微观、中观、宏观三观层次体系,概念-设计-工程-评价四阶段设计机制等多种理论架构。
(二)可持续设计指导模型的架构
本文选择可持续设计四属性体系为理论框架,基于大量文献阅读与分析总结,梳理可持续设计指导原则与策略,来构成可持续设计的指导模型。可持续设计的系统要求包含四方面基础属性,即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以自然属性为例:
“自然”基础属性即为指导模型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抽象化描述在此属性领域内的指导原则,根据可持续设计理论和实际经验,自然属性的抽象原则总结为保持生态完整、发展生态系统;第三部分是具体地描述在此属性领域内的设计策略,根据可持续设计研究文献和实际经验,在抽象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总结具体设计策略:第一方面为保护原有物质基础,节约、保存或再生资源,减少繁冗的使用功能导致的能量浪费。第二方面为低环境影响的材料和能源,低环境影响的社会活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及过程后的污染,发展环境保护技术;指导模型第四部分是提取总结一个系统在此属性领域的可持续设计的本质属性要求。
将上述基础属性、抽象指导原则、具体设计策略、本质属性整合,即可填充到图3所示的指导模型架构内,构成模型的自然属性领域。
(三)建立可持续设计指导模型(SDG模型)
梳理并总结可持续设计的四方面属性要求,将模型架构填充完整,即可建立可持续设计指导模型(Sustainable Design GuidanceModel),下文简称SDG模型:
如图4所示,SDG模型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指导可持续设计的四种基本属性与其抽象指导原则、具体设计策略和本质属性。四个层次紧密联系,使用模型时,可以直接得到对应层次的指导,并得到所有层次的隐性指导。
(四)建立文化可持续设计指导模型(CSDG模型)
如图5,将文化发展看作一项系统来研究,树立文化可持续的系统视角,与可持续的系统视角相呼应。建立可持续设计指导模型后,将可持续设计指导模型的本质属性作为两个系统共同且稳定的属性,通过本质属性的连接,在SDG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转化,即可建立一个文化可持续设计指导模型(Cultural Sustainable DesignGuidance Model),下文简称CSDG模型:
SDG模型转化为CSDG模型的第一步是保留SDG模型的本质属性不变,第二步是对应到文化可持续设计的基础属性,第三步是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化可持续设计文献研究与实际经验总结指导原则与设计策略。四个层次互相联系即为CSDG模型,如图6所示。
三、文化可持续设计策略实践——以崂山茶文化为例
CSDG模型的应用优势一是对文化可持续的宏观分析,可以从系统性视角进行指导,二是作为具体的指导工具应用到某一文化可持续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去。本文以崂山茶文化为例探讨CSDG模型的具体应用。
(一)崂山茶文化可持续设计宏观分析
茶文化在中国发展已久,已经是具有鲜明特征的一种中国文化具体表现。崂山地域作为崂山茶文化的根基,山海相望、岩深谷幽、道教人文融入进了崂山茶文化内,因此崂山茶文化天然拥有道教思想与山海风情。清静无为、天人和一的思想观念与人文情怀,使得崂山茶文化表现出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心境,这都是崂山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文化特征。
进行崂山茶文化可持续设计的目的在于保护崂山茶文化的文化内涵,提升传承效率,挖掘文化底蕴,增强文化创造力,推动崂山茶文化的发展。
崂山茶文化可持续设计宏观分析的第一步即为深入研究崂山茶文化内涵;第二步是将崂山茶文化作为一项系统代入CSDG模型中,融合出崂山茶文化可持续设计指导模型:基础属性不发生变动,本质属性融合“崂山茶文化”,然后以此为基础,结合CSDG模型转化出不同属性领域的抽象指导原则,最后再根据CSDG模型的具体策略,结合新的其它三部分指导内容,转化出崂山茶文化的具体设计策略。转化出的指导原则与设计策略如下:
(1)自然属性。
保护崂山茶文化载体:1.保护崂山绿茶、崂山红茶、崂山花茶制作工艺,完善茶山基础设施;2.保护茶园生态,规范崂山地区茶树种植与种植条约,拓展茶叶品种;3.客观收录崂山茶民间传说与史实纪录;4.茶行业与茶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积极引进与本土培养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
健康茶文化生态:1.避免崂山茶文化融合其他文化后的的庸俗化发展,增强文化本源,拓展茶文化民俗活动;2.茶品制作技法技术传授与改良,完善功能设备;3.茶道、茶具等茶文化载体现代化改良……
(2)社会属性。
表达崂山茶文化内涵:1.与青岛崂山地域文化融合,确立山海风情、道家思想的地域文化特色;2.与崂山道教文化融合,传达清静无为、天人和一的思想观念……
提高茶文化素养:1.增强崂山茶文化科普专业性;2.科学、有序宣传,避免崂山茶文化元素的滥用;3.发展茶艺表演活动,发展茶文化休闲旅游与工业旅游行业;4.针对茶文化发展重点与方向挖掘茶叶效应,发展互联网平台……
(3)经济属性。
创造崂山茶文化经济利益:1.美化茶园环境,发展茶园旅游,茶品与文创产品组合销售;2.文化元素深入挖掘整合,加强品牌效应;3.加快文化产品反馈时间,增加使用阶段时间……
促进茶文化良性市场:1.改良升级崂山茶文化宣传与生产监控与反馈系统;2.使用环保绿色材料,重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减少污染治理成本……
(4)科技屬性。
崂山茶文化有效传承:1.创新宣传方法,有效传播崂山茶文化内涵;2.注重崂山茶文化产品创新性,创新产品模式,满足艺术需求与功能需求……
茶文化软、硬件需求:1.提取崂山茶文化元素,表现崂山地域特色与人文形态;2.推进茶行业与茶研究的公共设施建设与规章条例建立实行……
通过CSDG模型对崂山茶文化可持续设计进行宏观分析,能够满足从系统性视角进行指导的需求,以四部分内容帮助指导崂山茶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发展方针、发展措施等,使崂山茶文化可持续发展更有效果、更有水平。
(二)崂山茶文化可持续设计具体实践
CSDG模型指导的崂山茶文化可持续设计策略包含不同属性、不同类别的具体设计策略,这些内容是CSDG模型作为具体的指导工具應用到某一文化可持续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去的重点指导内容。
崂山茶文化可持续设计具体策略可以以各类型“产品”作为实践载体,涵盖了崂山茶文化创意产品与市场规划、崂山茶文化的工艺传承路径、崂山及崂山茶园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崂山茶文化品牌提升与宣传等各类型实践策略。
本次研究通过网络调查与用户访谈分析,选取崂山茶文化文创产品作为实践载体,选取“茶具”作为预期产品,设计茶具时可以充分考虑到人、茶具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与茶具的内涵在精神上互相呼应[13]。根据产品类型与用户体验确立一定数量的设计策略为优先指导策略,通过符号学理论[14]将崂山茶文化的设计元素提取出来,整合到上述指导策略中,再通过问卷调查将用户对设计元素的认知程度进行量化[15],如表2所示。
如上表所示,用户群体对崂山山脉的基本情况、道教场所及宗教活动、道家纹样等相关内容认知程度比较高。参考认知程度较高相对应的设计元素,设计一款崂山茶文化茶具产品:《道与山海听》茶具(如图7-9所示),本产品的构思如下:首先,通过上述分析确定具体的产品形制,包括茶盘、茶壶、与茶杯,通过足够的独立空间营造氛围,提升产品的文化表现。产品可与崂山绿茶等茶品组合销售,充分利用崂山旅游资源。
其次,挖掘崂山地域文化特征,融合恰当的设计元素:茶盘左侧轮廓使用了即墨区地界部分分界线形状,右侧轮廓则为青岛部分海岸线造型。崂山山脉西北最远绵延至即墨境内,另一侧则绵延至海边,因此茶盘左侧以山峦表现崂山壮丽,右侧以绵延的大陆架造型表现海洋深邃,融合一体表现崂山地域的独特魅力与自然韵味,体现了崂山茶品的悠扬醇厚。茶壶与茶杯造型使用崂山绿石的色彩与石头形状,增强古朴自然的氛围。
再次,在形制与初步的造型基础上,融合功能与文化需求,创新产品造型与功能:茶盘中部以化形延展的太极八卦分隔使用区域,左侧为香台与茶宠摆放区域,右侧为茶具摆放区域,饮茶实用,一实一虚,虚实转换,“用”与“无用”互相融合,营造清静无为、天人和一的意境。中央三条直线造型代表着风声与言语从山传到海,在土地上留下痕迹,进一步营造“道与山海听”的美好意境,三条缝隙也恰好作漏水使用。从茶盘功能分布来看,左侧香台与茶宠摆放区域成斜坡形,茶水可从此流到漏水区;接水盘与茶盘主体造型一致,方便取用;小山型茶宠可手动移动,调整摆放位置;倒流香烟雾流下后,在山峦间缓缓流淌,营造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心境。
如上述所示,根据CSDG模型指导的具体设计策略,结合合适的载体,可以促进崂山茶文化的良好发展,增强崂山茶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动因,增加实践成果,使崂山茶文化发展得到系统性的增强。
上述应用体现了CSDG模型在宏观把控与策略指导两种层次的的优势,表现出了新途径能够实现的优秀成果,证明了新途径、SDG模型、CSDG模型的可行性与优秀效果。
总结
本研究希望增加文化可持续系统性的研究,全方位多层次考虑可持续系统和文化可持续系统,尝试了可持续设计指导模型转化出文化可持续设计指导模型的新途径。新研究途径的特色在于不必纠结于“文化”本身的难以界定与分割,可以直接在指导工具的范畴内转化出具有高实践性的文化可持续设计指导模型,降低主观性,提升客观性。CSDG模型可以实现:1.对某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宏观指导,从不同层次进行全方位分析;2.作为具体设计工具应用到某一文化可持续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去。本次研究希望能在文化可持续设计领域做出新的尝试和发展,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助力建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