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学生生活

2022-05-30 03:04唐婕
求知导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

摘 要:教育来源于生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学生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要求。然而,当前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分割,导致学生对教学课堂缺乏兴趣。对此,文章以一节公开课为例,在教学导入、课堂探究、课堂反馈等环节中坚持“生活化”,把生活实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从而构建一个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作者简介:唐婕(1982—),女,江苏省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思政课离不开生活,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应该在生活中取材,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设计思政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增长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可以打破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壁垒,鼓励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的指南。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通常充当“接受者”的角色,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教师则承担起灌输知识的责任。在此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要求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文本内容进行记忆和背诵[2]。同时,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列举的案例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知识内容。有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满足应试的需要,有的学生甚至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考试机器,难以满足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課程改革针对上述模式的弊端提出“生活教育”策略,促进教学目标由“传授—接受”转变为“自主—运用”,着眼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并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鉴于此,在现代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将日常生活要素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生活环境中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生活化教学管理模式是指将教学实践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可以获得动态发展的知识,陶冶道德与法治情操[3]。生活化教学管理模式应该贯穿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本文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一课教学为例,从教学导入、课堂探究、课堂反馈三个环节展开教学实践。

一、教学导入生活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是一节新课的导言和开端,高效的导入能够把学生在课间散漫的心思“引”回课堂,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由于本次教学属于借班上课,笔者与学生都是第一次见面,彼此陌生且有距离感。如何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导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一种舒适、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将直接决定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对此,笔者借助“拉家常”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并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拉近彼此的距离并导入课堂。

【案例一】

师:我姓唐,四大才子唐伯虎的“唐”,大家可以叫我唐老师。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那唐老师肯定与大家有很深的缘分,才能在今天共度这45分钟。我想请几位同学也一起站起来做个自我介绍,让咱们彼此熟悉一下。

生1:我叫叶开,叶子的叶,开心的开,是本班的学习委员。

师:请问叶开同学,你家住哪里呢?

生1:我住在观前街××小巷××弄××号。

师:有跟他住在一块儿的同学吗?可以举一下手,让唐老师看看我们班还有多少同学跟他是邻居。(不少学生积极地举起手,也有学生若有所思。)

生2:我叫赵雅婷,是这个班的班长。虽然学习成绩不是第一,但我是老师最得力的小助手。

师:雅婷同学,请问你家住在哪里?(该生显然已经有了防备之心,只回答说在北寺塔附近。)北寺塔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唐老师小时候也在北寺塔附近住。你住在哪个小区呀?说不定咱们还是邻居呢!

生2:是吗?我住在敬文里××幢,××室。(其余学生都有所思考,而听课老师都忍不住笑起来。)

师:大家对“自我保护”也许都有所认识,如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生日等都是个人的隐私,不能轻易对陌生人透露。但显然大家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学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一主题。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引入,笔者在短时间内成功与学生“破冰”,这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还为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埋下了伏笔。虽说这一课堂导入环节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笔者在此之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如在备课过程中,笔者提前联系了该班的班主任,让其大致介绍了班级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状况、性格爱好,甚至一些突发的小事故等,从中找出合适的导入素材。在课程导入中,笔者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自我介绍”与“隐私”“自我保护意识”等知识点相关联,巧妙地导入新课教学。

【反思】虽然在开始备课前,笔者反复研读了教学参考,了解了本课的知识编排意图,把握了教学重难点,也思考了教材中原有素材的运用,但是在现实课堂实践中,笔者所用的开场导入仍然有不足之处。同时,由于教师对学生有天然的威慑感或亲近感,导致学生大多对教师知无不言,以此角色来展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一课,容易混淆课程的重点,导入环节的针对性还有待增强。

二、课堂探究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带有天然的生活化倾向,这一课程更注重学生作为社会一员的身份,并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和准则。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上,作为个体的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总是要与他人接触,因此,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新课程改革更加突出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的。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让人在社会生活中实践才能实现。因此,教学内容需要从理论知识转向生活知识,从而遏制过往教学内容偏向理论知识而忽视生活知识的倾向[4]。只有将教学内容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倾斜,才能在文本逻辑和生活逻辑之间取得平衡,使得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先知后行、由知而行、知行合一。

课堂探究生活化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拉近师生、生生关系的有力保证[5]。这种教育教学模式把学生想学的东西放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下,既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熟悉,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之后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学生通过反思会发现自己上课的所思所学就是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技能,从而体现课程的价值。

随着课堂导入的成功实现,整节课的教学进入课堂探究阶段,笔者利用多媒体平台,向学生播放如下的视频资料,并让学生回答视频后的问题。

【案例二】

视频内容:

“大头儿子”是一名初中生,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进入初中以后,由于学校离家较远,因此“大头儿子”的父母为他选择了校内寄宿。但“大头儿子”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离开父母的生活,每天都郁郁寡欢。

有一天晚上放学外出吃饭的时候,两个陌生男青年主动坐到“大头儿子”旁边,随后不仅帮他付了饭钱,还给他买了饮料,一口一个“大头弟弟”亲切地喊个不停,于是“大头儿子”慢慢放松了警惕。后来,那两个陌生男青年还经常带“大头儿子”去网吧打游戏。长此以往,“大头儿子”觉得他们很讲义气,对他们十分信任,于是就将自己家里的具体情况都告诉了他们。突然有一次,那两个男青年说要带“大头儿子”去见见世面,他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当晚,“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在家里接到了索要赎金的电话。

问题:

1.“大头儿子”放松警惕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

2.你认为“大头儿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对?

3.未成年人应该怎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笔者播放以上视频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初步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二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未成年人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三是为了让学生探索怎样进行正确的自我保护。本课通过对“大头儿子”系列事件的体验和逐层分析,运用设问讨论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使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自我保护”内容的认识,从而自发自觉地意识到,仅有自我保护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自己还需要补充更多的知识并进行具体实践。

【反思】笔者根据听课老师以及教研员的点评,反思发现,本节课还是比较传统的“一例灌”形式,同时创设的是虚拟情境,虽然“大头儿子”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动画角色,但相较于真实的法制案例,其威慑力和生活化程度还不够,应用真实发生的、多样的案例才能够加强教学效果,使课堂更有冲击力和说服力。

三、课堂反馈生活化

精彩的课堂收尾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点、理清知识脉络,使其反思自己并达到情感的升华,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笔者从视频内容引到现实生活,在课堂收尾部分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和内容的印象。

【案例三】

“七嘴八舌话经验”:和其他同学交流,你是否经历过危险情境,遇到危险时你是怎么做的?

“收获平台”:学习本课之后你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体会呢?

“教师寄语”:青春是美好的,生命是宝贵的,威胁生命与安全的意外和行为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警惕,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让生活更加美好,让青春更加灿烂。

本课的收尾环节,笔者分三个部分进行。首先是“七嘴八舌话经验”。这能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融会贯通,做到学以致用。其次是“收獲平台”,旨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最后是“教师寄语”,教师寄语学生,以美好祝愿顺利结束课堂。

初中生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而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层出不穷,校园中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因素。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成长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直接体验中反思,从而有意识地对处理危险情境时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教师要促进多方协力,使学生可以自发地、积极健康地成长,这是初中法制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反思】综观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笔者依照课堂结构创设板块化情境模式,存在一定的机械化问题。教师应尝试大胆地将原有板块打乱,再按照案例内容重新组合,从而使课堂更加完整、饱满并充满活力。教育教学一线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更关注新课标、新课改及教改的要求,在“双减”背景下探索更好的提质增效的方法。

总之,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学生生活相融合,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教师的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对初中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课堂只有真正走进生活,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并且促进他们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对于教师而言,借助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3):4-13.

[2]訾如美.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21,23.

[3]王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应用探究[D].延安大学,2019.

[4]洪丽.以生活化教学培育学科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9):66-67.

[5]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31(6):3-8,29.

[6]马镇东.五个转向:知识教学向生活化教育的嬗变:以“我国基本制度”教学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4):8-10.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