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数学等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要求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首先要从教学方法入手,优化数学课堂中的提问环节,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锻炼其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设计教学问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课堂,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并不断探究总结课堂提问的技巧和经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作者简介:左延(1976—),女,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原则以及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会持续追问,试图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做法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往往适得其反。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如果在老师的指引下还是回答不出问题,比较腼腆内向的学生就会出现害羞、怯场的情况,从而自尊心受到打击,这种情况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如何在课堂中通过提问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想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就要重视提问这一课堂要素。因此,我们要从师生互动以及教师的提问技巧等因素入手,研究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1]。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不能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而要真正致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调整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应提前发布学习材料让学生预习,由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这一交流过程既能为教师提供教学新思路,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手段搜集相关资料并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做好课前自主预习工作,记录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到课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在此期间,教师要把握好交流时机,针对关键知识和学生反馈最多的问题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设置提问环节,让基础差的学生也能理解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感受。最后,教师还要进行课后评价,总结课堂收获。下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复习,巩固知识点,拓展知识储备和认知范围,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刻板的“填鸭式”教学,把书本知识简单粗暴地灌输给学生,长此以往,会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单调、缺乏乐趣的课堂中,知识学习会变得索然无味,这样一来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比如,部分教师为了完成上课提问的教学要求,随便应付了事,其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高效学习知识,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发展。新课改提出了关于课堂提问的原則,主要包括目的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教师进行课堂提问一定要提前设计好课堂教育主题,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预习。教师应合理地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提问时,要考虑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问的时间和频率,注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还可以利用影视、图画、音乐、游戏活动等多种表现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
(三)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理论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出入,但很多教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提问方式,没有有效发挥出课堂提问的作用。比如有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出一些超纲问题,忽视学生的知识水平,再加上其急于求答而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置之不理,不对答非所问的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等,导致课堂提问效果不佳。也有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回应不积极,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疏远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都不相同,教师如果因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顺利回答某一课堂提问就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不考虑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就会使得课堂整体教学效果不佳,从而对课堂教学进度和学生学情产生错误的判断[3]。有的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只是临时起意,并没有提前设计课堂提问流程,造成提问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提问的作用也无法体现。总而言之,错误的提问方式不仅无法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制约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4]。
二、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应注意学习氛围
数学教师上课时需要积极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更加乐意学习数学。数学相对其他科目来说较为枯燥,它不像语文有着优美的诗句、感人的故事,很多时候学生学习数学需要面对一堆冰冷的数字和符号。到了初中,数学学科的内容更加抽象,对学生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数学的这种特性让很多本可以学好数学的学生产生了胆怯心理,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结合初中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投入数学学习的海洋,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数学这门学科的内容比较枯燥,所以很多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种现象,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创造有趣的学习情境,增加课堂提问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班级氛围的重要性
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应该优化班级环境,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加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舒适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专注度都会得到提升。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愉快的学习氛围的影响下,学生会更加乐意学习。当身边的同学都在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时,从众心理就会影响那些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促使他们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班级的课堂学习氛围会越来越浓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发展[5]。
(三)设计趣味性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这样的数学课堂更加轻松,也更加愉快。学习都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学生一下面对难度过高的知识时容易产生逃避心理,而好的学习环境和有趣的提问方式可以轻松化解这些问题。教师用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能让学生建立起对相应知识点的深刻印象[6]。
(四)正确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强调学习重点,围绕学习重点进行多方引导,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这种简单的问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对圆形产生联想,增加课堂互动率,有了互动后,数学课堂就会更具趣味性。这时教师就可以让讨论回归课堂教学主题,比如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做成圆形的,为什么它们不是方形、三角形或者其他形状?”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联想能力,很多学生会发现,如果汽车的轮子是方形、三角形等形状,车轮会很难转动,从而得出圆形的车轮更具稳定性。在教学“圆”的概念时,教师还可以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有关圆的图片、视频,同时提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学生就会积极回答:“车轮是圆的。”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为什么不能做成方的、扁的或其他形状的呢?”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圆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会总结出相应的知识点:圆心是圆的中心,其到圆的边缘距离都相等,因此圆的半径是一致的,圆是轴对称图形。生动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使其轻松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7]。
(五)注重问题的探究与总结
学习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要不断地探究与总结知识,学生只有不断总结探究,才能深刻理解知识。因此,教師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要在原有的知识点上进行知识补充和综合分析。如教学反比例函数时,在学生掌握某一个函数的图象的画法后,教师再展示一个新的函数图象,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函数的异同,并总结规律,加深学生对函数的认识。对一部分初中生来说,函数知识比较抽象,只能通过多次总结来探究其中的规律。比如,教师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在黑板上写道:-16(x+1)=-24x。有学生仅凭心算就得出了x的值为2,但教师此时应该要求学生按照标准计算过程得出准确答案。教师可以说:“这位同学的答案是对的,但我们刚刚学习了新的知识,同学们要严格根据标准步骤来解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探究总结,发现数学学习规律。
结语
总而言之,要保证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还要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接受程度,不能让优秀学生的声音掩盖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声音,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整体进步。因此,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原则,设计好课堂提问环节。
[参考文献]
[1]马复.教材·教学·评价[J].教育视界,2015(16):4-7.
[2]黄晓军.初中数学互动式教学探析[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10):20.
[3]尚晓青,杨渭清.促进高效数学教学的课堂提问策略[J].数学通报,2013,52(1):35-37,39.
[4]叶立军,周芳丽.基于录像分析背景下的教师提问方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5):52-54.
[5]温建红.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及特征[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6):11-15.
[6]孙孜.关注课堂提问:对《学记》片段与“分级提问”关系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 2010(35):29.
[7]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09,25(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