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时代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围

2022-05-30 02:21吴甜
出版广角 2022年14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深度受众

【摘要】作为传统媒体传播内容的重要形式之一,深度报道曾迎来黄金时代。但在媒介技术升级过程中,传统媒体面临受众流失、影响力下降等问题,深度报道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发展受限。文章通过分析碎片化阅读时代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优势,提出传统媒体发展深度报道应重建人才队伍、精选报道角度、尝试付费模式、丰富传播形式的策略,旨在帮助传统媒体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中利用深度报道实现突围。

【关  键  词】深度报道;碎片化阅读;传统媒体

【作者单位】吴甜,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4.016

深度報道是新闻媒体针对公众关切的热点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挖掘,不断探寻引发事件的真实原因,并持续追踪事件走向的一种报道方式。深度报道涉及的内容深刻,通常以事件或问题为中心全面探讨、分析与其关联的事物,并提出见解、评论和相关对策建议。中国深度报道源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都市类媒体深度报道崛起,正式开启了深度报道时代。

传统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作为大众深入了解热点事件全貌的主要方式,在大众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媒介信息平台的不断扩张,信息获取方式的便捷性和即时性不仅使得大众获取信息的平台多元化,还深刻地影响了大众的阅读方式,不间断涌入媒介环境中的碎片化信息引发的碎片化阅读现象日益明显。碎片化阅读时代,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模式面临挑战,与此同时,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传统媒体转型的步伐更加急切,深度报道在其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如何利用深度报道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快速突围,是传统媒体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 碎片化阅读时代传统媒体开展深度报道的优势

深度报道在我国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传统媒体时代迎来辉煌时刻,在新媒体时代进入发展瓶颈期。很多传统媒体在适应媒介变革的过程中,为了迎合大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逐渐舍弃深度报道,但《新京报》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机构在变革中坚守深度报道阵地,并不断发挥传统媒体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开展深度报道的优势。

1.传统媒体开展深度报道的专业优势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崛起带来了多元的信息,最初,“公民记者”的出现丰富了新闻信息的来源,但很多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发布主体几乎不具备新闻专业教育背景和开展深度报道的条件,他们所发布或传播的信息甚至难以满足新闻最基本的六大要素。尽管传统媒体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发展受限,但其开展深度报道具有专业优势——传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展多次深度报道实践,拥有丰富的经验。例如,《新京报》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深度报道作为主要业务,相较于一般的网络新闻媒体,《新京报》在深度报道的专业度上更胜一筹。

2.传播主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碎片化阅读时代,各类不实新闻不胫而走。尽管新兴媒体平台满足了大众对碎片化、即时性信息的需求,但在新闻真实性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新兴媒体平台公信力有所下降。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较高,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尤其在信息爆炸时代,传统媒体坚守深度报道既是对新闻真实性的坚持,又是践行社会责任的最佳方式。不论在什么时代,社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新闻媒体的监督,而最有效的监督手段莫过于深度报道。因此,大力发展深度报道,推出独家、有影响力的报道,是传统媒体的应有之义。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中坚持深度报道,将是传统媒体彰显权威性、提升公信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3.实现内容个性化发展

碎片化新闻信息充斥着互联网平台,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千篇一律的新闻信息难以形成差异,不仅无法凸显传播主体的个性和特色,而且很容易引发大众审美疲劳。加之这些碎片化信息不够完整、不成体系,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导致用户黏性减弱。深度报道深刻且全面,具有一般报道无法提供的信息内容和信息维度。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深度报道的内容有天然优势,其广度和厚度是深度报道独特性的内在表现[1]。深度报道能够帮助传统媒体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实现内容个性化发展,有利于传统媒体实现差异化运营。此外,深度报道为传统媒体带来的用户忠诚度更高、黏性更强。

4.填补市场空白

碎片化阅读时代,碎片化内容是信息传播内容的主流,但并不意味着长篇报道、深度报道已经不再符合市场的发展趋势。当前,受众注意力成为媒介环境中重要的商品,受众的需求意味着市场的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放弃经营深度报道板块,市场中的深度报道处于短缺的状态。美国报业协会在调查受众对深度报道的阅读情况时发现,有深度的长篇报道仍然具有吸引力,传统媒体开展深度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填补市场空白,满足受众的需求。国内一些较大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等加速布局深度报道板块,以求尽快占领深度报道市场;《新京报》始终坚守深度报道领域,澎湃则持续挖掘深度报道的市场潜力。可见,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深度报道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 碎片化阅读时代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困境

碎片化阅读时代,深度报道面临压力:一是媒介环境的改变,使得深度报道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二是在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深度报道的局限性逐渐凸显,进而影响报道形式的发展。传统媒体要想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借助深度报道重拾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就需要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深入分析深度报道面临的问题。

1.深度报道人才的缺失

我国传统媒体在探索深度报道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度报道也一度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进程加快,深度报道已然告别了当初的高光时刻。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受众注意力和用户流量成为支撑媒体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在深度报道内容收益急剧下滑的情况下,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压力。不少传统媒体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放弃了深度报道板块,大量深度报道部门被裁撤,许多资深的深度报道记者或是流向新媒体行业或是升级为管理层,导致传统媒体深度报道人才流失。大部分新引进的年轻人才是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成长起来的,深度报道能力相对较弱,人才队伍的缺失进一步阻碍了深度报道的发展。

2.内容生产模式的颠覆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媒体手中,媒介设置议程大大拓展了媒体选题的范围和角度。新闻记者的信息搜集源于媒体策划以及群众反映,而后经过新闻记者实地探查、面对面采访以及深入了解最终形成深度报道[2]。

碎片化阅读时代,新闻内容生产模式被颠覆,受众议程设置的现象突出且数据导向性明显。媒体选题的角度被数据左右,限定在受众主要感兴趣的范围之内,导致选题范围缩减。此外,同一事件的大量碎片化信息几乎涵盖事件的全貌,新闻记者难以在此基础上挑选出有新意、有价值的选题。选题范围的不断缩减使得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同质化问题严重。与此同时,新闻记者搜集信息的方式逐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零落分散的信息源真实性存疑,核实难度增大,降低了深度报道的整体质量、新闻价值和可信度,也弱化了深度报道的吸引力,不利于传统媒体借助深度报道实现个性化发展和公信力提升。

3.投入产出失衡

碎片化阅读时代,浅阅读、娱乐化的信息成为主要的传播内容。传统媒体进行深度报道需要结合多方观点,对事件进行垂直化、系统化的了解,即使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时效性也不强。当深度报道制作完成的时候,大众已经通过各个平台、各个传播主体传播的碎片化信息拼凑起事件的轮廓,对事件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在受众注意力有限的前提下,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制作完成并传播时,碎片化信息的堆砌已经严重消解受众的注意力。可见,投入与产出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深度报道的开展。

4.传播形式单一

碎片化阅读时代,信息除了具有简短的特点,还具有丰富的传播形式,这是其吸引流量的关键。传统媒体在进行深度报道时,需要运用大量的文字信息阐述事件的前因后果,剖析事件的本质和意义,传播形式比较单一。单一的传播形式能调动的受众感官系统有限,很难在第一时间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且在算法推荐机制下,形式单一的深度报道很快就会淹没在信息池中。纵使深度报道能够被受众注意到,单一的文字模式也较难吸引受众坚持读下去,导致文章整体阅读率不高。

三、碎片化阅读时代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发展策略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传统媒体应看到自身开展深度报道的优势,充分吸取《新京报》等媒体的成功经验,从人才队伍重建、精選报道角度、尝试付费模式、丰富传播形式等方面进行变革。

1.重建人才队伍

传统媒体想要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重新激发深度报道的活力,就要重视深度报道人才队伍的建设。碎片化阅读时代下,传统深度报道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传播环境,传统媒体需要重组新闻记者、调查记者队伍,通过部门之间的调整来适应当前深度报道的模式。例如,《新京报》自创刊以来从未放弃深度报道板块,在发展过程中多次调整部门结构,吸纳年轻人才加入深度报道团队,以资深记者为首带动团队整体发展。

过去深度报道的形成都是通过新闻记者的专线追踪、实地考察、反复采访才能够实现,两个甚至一个记者就要完成一篇深度报道。这种生产模式耗费了记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报道的内容未必深入全面[3]。如今,传统媒体可以通过重建深度报道队伍,引进一批擅长数据搜集、归纳、分析的复合型人才,如在深度报道部门下设立多个3—5人的深度报道小组,小组内人才的擅长领域互补,各组员分工合作,共同优化深度报道的策划、选题、采访和写作流程。

2.精选报道角度

一个独特的深度报道选题不仅彰显传统媒体的能力,也会成为传统媒体与碎片化信息进行流量博弈的筹码。因此,传统媒体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更要在有限的选题范围内精选报道角度,通过角度创新体现深度报道的价值。传统媒体在选择深度报道角度时,可以借助数字化媒介向受众公开征集议题,面对热点议题,传统媒体不仅要考量其在深度报道中的价值,还要进行同质化议题筛选。

传统媒体在选择报道角度时,不一定要在最新事件中寻找,也可以多关注具有意义的传统事件。美国学者迈克尔·舒登森将新闻写作分为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实际上,碎片化阅读时代中的新闻大部分趋于信息模式,深度报道则是一种以故事模式对新闻事件进行补充的报道[4]。尽管一个事件已经以信息模式被大众知晓,但仍有以故事模式进行深度报道的意义和价值。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故事模式选择深度报道的角度,以真实的故事吸引人、打动人,进而实现深度报道传播价值的提升。例如,澎湃借助大众对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关注,从以往的新闻报道中重选主题,以真实故事为引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深度报道,引起了大众的持续关注。

3.尝试付费模式

传统媒体发展深度报道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传统媒体可以尝试开启深度报道付费模式,通过经营模式变革为深度报道吸引流量。尽管国内的新闻付费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但传统媒体在布局深度报道的过程中尝试新闻付费也是一种积极的信号。如《纽约时报》的新闻付费模式是建立新闻付费墙,以免费新闻吸引用户关注后引导用户为其感兴趣的内容付费。我国的传统媒体可在碎片化信息和深度报道之间建立付费墙,利用碎片化的免费新闻信息吸引用户关注,提高传统媒体的用户量,进而吸引对深度报道感兴趣、有需求的用户付费浏览深度报道。

《纽约时报》还开启了众筹报道的模式,即对同一选题感兴趣的用户可以共同出资,支持该选题小组开展报道工作,负责承接该项报道的新闻记者能够利用众筹资金完成报道,也能够在报道发布后获得相应的报酬,平台还会依据报道产生的流量给新闻记者分红。我国的传统媒体可以将众筹机制、募集资金的方式引入深度报道制作中,资金先行确保了深度报道的有序开展,出资的用户也能成为后续观看深度报道的确定受众,使得深度报道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获得了固定流量。尝试付费模式不仅能够减轻传统媒体制作深度报道的经济压力,而且有助于传统媒体变革经营模式。

4.丰富传播形式

在任何媒介环境下,深度报道所坚持的核心是深度和力度,传统媒体坚守深度报道的原则并不意味着其必须坚守深度报道的传统模式。反之,为了让深度报道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能够率先进入大众视野,吸引受众注意力,深度报道必须创新呈现模式,丰富传播形式。对于长篇的深度报道,在不影响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基础上,制作小组可以尽量选择一些短句应用、分段呈现和新媒体语言运用,并配以相关图片,丰富深度报道的形式。如《新京报》在深度报道文章呈现上图文并茂,在深度报道文章开头注明全文字数和阅读时长,迎合碎片化阅读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

为了满足碎片化阅读时代受众对阅读产品多元化的需求,深度报道也可以借助媒介化技术进行数据化深度报道、可视化深度报道的创新[5]。可视化的深度报道能够解放受众的感官系统,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从而提升深度报道的完读率。例如,深度报道若涉及一些复杂的人物关系或大量的数据信息,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关系图、数据图梳理信息,降低受众的阅读难度,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深度报道的内容。

深度报道在任何时代都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传统媒体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不应只注重流量和经济效益,忽略深度报道的新闻价值和自身在媒介社会中的社会责任。传统媒体只有始终坚守主导舆论阵地,不断探索深度报道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发展路径,积极创新新技术在深度报道中的应用方式,着力突出深度报道在碎片化信息中的特色,才能够体现深度报道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价值,提升自身的话语权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张辅评. 深度报道模式的转型与革新[J]. 新闻与写作,2015(9):78-80.

[2]雷媛. 浅谈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之于传统媒体的重要性:以兰州晨报为例[J]. 中国报业,2018(1):76-77.

[3]李萍. 碎片化阅读时代如何让深度报道重焕生机[J]. 新闻研究导刊,2020(4):130-131.

[4]李妍楠.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深度报道选题创新策略[J]. 传媒论坛,2020(23):54-55.

[5]许素红. 传统媒体短视频深度报道策略探析[J]. 新闻论坛,2021(3):90-91.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深度受众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深度观察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